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1999年始,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01年正式成立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记者走近“弘扬志愿精神点燃如火青春”的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隆重推出本期特稿,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在西部这片广袤而贫穷的土地上身体力行,播撒爱的种子,用昂扬向上的澎湃激情与脚踏大地的执著行动,不断续写研究生支教团新的青春华章!
一、支教足迹——“十年·爱心·接力”
2001年
这一年,是浙江师范大学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第一年,即参加第三届支教项目。浙江师范大学组建了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对象选择了红八军的故乡——广西龙州县。创办研究生支教团的支部刊物《走过》。
2002年
“心心桥” 尖峰基金
——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成立“心心桥”尖峰基金,它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本着关心西部,关注弱势群体,帮助贫困学生的目的而设立,支持并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该基金每学年评选一次,资助标准为初中生400元/人、高中生800元/人,资助对象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龙州县所属的城乡各级中学(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在校优秀中学生,其中基金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的专项基金和师生个人捐款。据统计,2007~2008学年浙江师范大学“尖峰基金”评选囊括了除龙州职业技术学校外的全县16所初中和唯一一所普通高中,总共资助了来自龙州中学、民族中学等17所学校的52名学生,资助金额达28000余元。
2003年
“扶贫助学行动”
“扶贫助学行动”是研究生支教团和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会本着建设西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合发起并实施的一项献爱心行动,支教志愿者们通过家访调查、课堂了解、班主任访谈等多种途径确定了需要受资助的学生,并呼吁高校先进班集体、社会热心人士以“一对一”的形式资助面临辍学的中学生。在支教队员的努力下,学校在龙州结对助学学生65名,资助款达39000元。《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等各大媒体对浙江师范大学支教队员的生活和工作经常做一些相关报道。读者和观众通过报社和浙江师范大学的支教网站更了解了扶贫接力计划,更了解了研究生支教团,了解了西部的贫困孩子,很多人便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希望能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
推出“知心姐姐信箱”活动
支教团利用受援地学校原有校刊影响力较大的优势,编辑出版《美丽心灵》专刊,力求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专刊内容涉及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等相关知识及案例,生动形象的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专刊刊登“悄悄话”信箱开通通知,把两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专刊发行之后,“悄悄话”信箱和“美丽心灵、健康校园”的其他活动为更多学生所知。
创办国内首家中英文双语支教网
浙江师范大学龙州支教网是浙江师范大学第二批赴广西龙州支教的志愿者利用各自在计算机、英语、中文等方面的特长,精心组织、策划,通过下乡家访、走访调查、与班主任沟通、直接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和志愿者在龙州的支教生活的第一手真实资料,克服资金、技术、人力有限等种种困难建立起来的。支教网站大致包含“远山呼唤”“支教新闻”“聚焦支教”“志愿者之窗”“支教简报”“民风民俗”“支教掠影”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志愿者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龙州,宣传中国的西部教育,争取国际上慈善机构或个人的资助,在原来中文网站的基础上开通了英文版,成为国内首家中英文双语支教网。
2004年
第五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倡议社会各界为广西龙州贫困生捐赠衣款,支教团员屠佳、徐儿个人捐助两位学生。这年3月,支教团成员上街组织学习雷锋活动,同时赴戒毒所进行帮教。第六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大型捐赠活动也在随后展开,国内媒体对此都有不同关注。
2005年
“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
“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是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贯以来的传统活动,第七届支教团以“悄悄话”信箱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龙头。通过校园广播、校园通知等多样的形式在校园中进行宣传,借助支教团具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的优势,鼓励学生与支教团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交流,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烦恼。为保护个人隐私,支教团在学校设置专门的信箱,以回信的方式进行回复,同时学生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和支教老师交流。对“悄悄话”信箱收到的信件(含电子邮件),支教团一一进行了回复。
2006年
第七届支教团寒假继续支教“梦”。3月5日参加学习雷锋志愿活动,李封组织龙州镇中学团员参加义务劳动。该支教团面向全国发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勤奋科学地做好支教工作》的倡议书。5月,浙江师范大学为龙州爱心助学3万余元。第八届支教团开设“浙江师范大学支教班”和“浙江师范大学英语培训班”系列活动。
2007年
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6位成员中有5位是党员,此届支教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08年
把爱夹在书中
——“浙江师范大学爱心图书角”
“爱心图书角”是由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团委组织,校青年志愿者总队联合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员们共同举办的以捐赠图书实物的形式而成立的爱心图书室,用于改善龙州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所带来的学校图书馆书籍和学生课外读物严重缺乏的问题。几千册图书抵达龙州,浙江师范大学第九届支教团的王丽燕和她的队友们一起对图书进行分类、上架、盖印。这些来自千里之外的图书,包括为高中学生精心挑选的《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等名著,总价值14万余元。
2009年
积极参加“学雷锋”
“防旱保春耕”等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积极参加了龙州县“学雷锋”“防旱保春耕”等活动,切实落实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与大学生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一起,展现了青年志愿者的青春活力。志愿者亲历这些有意义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认识,也使自己在基层的服务中得到锻炼。
2010年
第十二届支教团……
二、支教影像——“感动·进步·收获”
《带着妈妈去远方》——屠佳
[心声]浙江省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杰出青年志愿者、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屠佳:“我从小长在城市从来没去过农村,许多人担心我会忍受不了那里的贫困,会后悔我冲动的决定,但是一年365天,我一路行来一路歌,我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80年代的独生子女,一样能够担当得起责任,一样有一颗并不冷漠的心。”
[感动]从小在浙江宁波优越生活当中长大的22岁的女孩儿屠佳,是一个性格鲜明,始终对生活充满乐观憧憬的年轻女孩儿,2003年9月她自愿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成为扶贫接力计划青年志愿者,在广西边区贫困中学支教一年。在屠佳出发之前,父亲却被查出患了肺癌并已是晚期,父亲过世之后,屠佳的妈妈感情深受刺激,身体情况也开始一步步崩溃。但作为母亲的何黎明,忍住丧夫离女的孤独,亲自把女儿送上了西去的列车。支边教学、帮助别人、乐观积极,然而屠佳毕竟也只是一个才22岁的孩子。转年的清明节,她又想起刚刚去世不到一年的父亲,更惦记起一个人孤零零在宁波的妈妈。屠佳的妈妈也为了让女儿能更集中精力做好支教工作,专门从浙江赶来广西为自己的女儿陪教,娘俩住在一起,由妈妈照顾她日常生活。
《我去广西支教》——张妮佳
[心声]全国第十五次团代会正式代表——第六届支教团队长张妮佳:“我憧憬着这段新的人生经历,马上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教了,我会用自己所学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既然选择了支教,就不能退缩,虽然有压力,但我们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满载而归。”
[进步]张妮佳在校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第六届支教团队长,与6名支教队员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广西各偏远地区,了解当地群众的需要,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支教团充分发挥利用各人的所长,为山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精神食粮。张妮佳的特长是唱歌、演讲和辩论,她担任过校合唱团团长、校艺术团团长、院学生会副主席,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她要为那里的孩子成立一个少年艺术团:“那儿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支教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专长,为孩子们带去一种全新的课堂思维,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校园生活。”
《为龙州的孩子建一所图书馆》——李封
[心声]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免试研究生,曾任人文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第五届支教团队员李封:“龙州的孩子精神生活太贫乏了!没有文化生活,没有课外书,没有健康的娱乐方式,孩子的生存求知环境太恶劣了。我们想在当地为孩子建立一个图书馆。”
[收获]在获得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封却作出了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去西部支教的选择。李封在龙州镇初级中学支教时,发现当地学校的图书馆甚至连一本藏书都没有。临近“普九”验收,学校为应付检查,就向教师“每人暂借10本书”,验收结束归还给老师。全校30多名教师,因此一共可筹得300多本书籍,再加上原先部分报纸和杂志,凑足了一个书架,以此通过验收。“我们想在当地为孩子建立一个图书馆。”李封与支教团其他5位成员和母校联系,通过捐款、义卖等方式筹集资金。用筹集到的资金联系龙州新华书店,为孩子选购合适的书籍。同时,李封以“爱心播洒人间、教育成就未来”为主题建立了一个扶贫助学网站,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善良有爱心的人们更多地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帮助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们。
三、支教管理——推进“青马工程”
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依托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形成了集环境助推、机制促进、锻炼强化为一体的大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深入推进“青马工程”,锻炼了一批研究生会工作的顶梁柱、主心骨,涌现了一批学生精英,并日益成为该校思政辅导员培养的摇篮。
招募机制: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研究生支教招募领导小组,明确招募条件,分管校领导亲自参加招募面试,亲自把关。对符合招募条件的众多报名者通过自荐、笔试、面试、组织考察、校务会议决议等方式,最终确定支教团人员名单。每届支教团出征前,学校都举行欢送会,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亲自送行。每届支教团返校后,学校又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支教团成员的汇报。
培训机制:在每期支教成员确定后,浙江师范大学都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党校举办的党员骨干理论学习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成才方向;参加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举办的有关教育和管理的系列讲座,开拓视野,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还通过组织支教团成员到师大附中见习和兼课,到学校团委担任书记、部长助理,参加课题研究等途径,有目的地提高支教团成员的教学、组织管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此外,浙江师范大学也有意识地让支教团成员参与到学校重大团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中,从而使他们增进工作经验、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工作能力。
激励机制:浙江师范大学让参加支教的研究生优先选择专业和导师,并设立了研究生支教奖学金,且逐年提高,从第一年的3000元增加到第二年的5000元。学校还设立了研究生支教杰出青年志愿者奖,努力提高支教团成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2007年学校又制定了新的政策,研究生支教保研与学校思政保研制度捆绑操作,即在选拔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同时择优确定思政保研人员。按照规定,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参加一年的支教工作后,再从事一年的辅导员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即可留校工作。
四、支教接力——连续的
保障
研究生支教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前期、中期、后期管理等各个阶段,涉及学生、高校、家庭、社会以及服务地的相互联系,而各个环节的衔接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支教团的整体质量。
前提:政策保障
研究生支教团的实施,促进了中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高校培养青年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弘扬社会新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教团成员是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支教扶贫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是怀着一颗爱心和崇高的理想去支教的,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作为学校,对于这样一批优秀的热血青年,理应多给一些关心和爱护,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在受援地全身心投入支教工作。
基础:机制保障
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必然有个适应期。支教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必须缩短工作适应期,才能更好地做好支教和服务工作。因此,在正式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募、培训、激励等机制缺一不可。比如让支教队员到中学实习,获得教学体验;让他们到学校机关部门挂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做法都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工作保障
研究生志愿者最主要的身份还是其母校的研究生,其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母校为依托。支教高校拥有大量的人才和物质资源,成为研究生支教活动的坚实基地。实践过程中,这一块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足以起到研究生支教活动以点带面的作用。研究生支教活动不单单是教育帮助活动,要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科技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雄厚的物质力量,扩大支教活动的外延,丰富扶贫活动的内涵。
五、总结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在52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育人方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无论是人数还是支教影响,在全国师范院校走在前列。浙江师范大学把研究生支教工作作为团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作。领导重视、机构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支持是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十年来,浙江师范大学严格入口把关、加强过程管理、细化后续服务,努力搭建并完善研究生支教发展平台。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2010年8月26日又开始奔赴这西南边陲小镇,开始在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下书写新的支教篇章。
题外链接:支教思考
研究生支教工作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未来还需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目前支教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本身支教队伍问题、支教志愿者问题、支教对象问题等,都需要我们一一思考与应对。
1.志愿者自身
安全是组织志愿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和教学安全三方面的内容。前者无须赘述,前不久武汉大学赵小亭牺牲就是悲剧,这里主要说说心理和教学安全。心理安全主要指志愿者在支教地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志愿者是激昂还是低沉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志愿者心态一定要积极乐观,两相叠加学生才会快乐,教学安全的前提也就实现了。教学还要考虑到方法,在这点上志愿者不能太随性,不能一味顺从学生意愿,一定要通过考试等方式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不要羞于向当地老师请教,他们多年的本地教学经验相当实用,有很多可以直接拿来用。
对于志愿者的形象及自律问题,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类的话,我们更要强调后者。志愿者在支教地不仅是老师还是一种标志、一种信号——文化的、文明的、高品质的。一言一行都录入当地人认识评价系统的我们一定要自律自重,学生在看着,不要让他们心中的形象倾毁。
2.组织与志愿者的关系
支教团组织的支教审核及助学金发放存在一定的问题。支教审核很难做到对一位志愿者进行全面了解,而且缺少跟踪评估。有的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出了漏洞才补。助学金的发放可以好好斟酌,有当地老师反映,直接给学生家长可能用作其他方面,学生依然没有钱上学;还有一种情况,学生辍学并不是因为家贫,起码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缺少劳动力,如果支教团单纯给予资助,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资助也就失去了意义。
支教团负责人的选择同样重要。负责人一定要是一个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懂得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人。每一批志愿者到当地都会不可避免地与教育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见面,负责人应主动根据个人的性格及意愿、学校需要等原因作出人员分配的相应调整,察言观色,体察实情,做预测,定计划,摸透脾气对症下药。
组织在支教方面的决策,多是通过走访获得信息来制定,有时会参考前方志愿者的意见,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前者有的消息会过时,即走访信息的汇总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当地学校有时会做教学师资方面的调整;后者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前方志愿者回报的消息多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或者是学校做出调整之后。这里需要组织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地沟通。
一、支教足迹——“十年·爱心·接力”
2001年
这一年,是浙江师范大学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第一年,即参加第三届支教项目。浙江师范大学组建了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对象选择了红八军的故乡——广西龙州县。创办研究生支教团的支部刊物《走过》。
2002年
“心心桥” 尖峰基金
——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成立“心心桥”尖峰基金,它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本着关心西部,关注弱势群体,帮助贫困学生的目的而设立,支持并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该基金每学年评选一次,资助标准为初中生400元/人、高中生800元/人,资助对象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龙州县所属的城乡各级中学(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在校优秀中学生,其中基金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的专项基金和师生个人捐款。据统计,2007~2008学年浙江师范大学“尖峰基金”评选囊括了除龙州职业技术学校外的全县16所初中和唯一一所普通高中,总共资助了来自龙州中学、民族中学等17所学校的52名学生,资助金额达28000余元。
2003年
“扶贫助学行动”
“扶贫助学行动”是研究生支教团和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会本着建设西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合发起并实施的一项献爱心行动,支教志愿者们通过家访调查、课堂了解、班主任访谈等多种途径确定了需要受资助的学生,并呼吁高校先进班集体、社会热心人士以“一对一”的形式资助面临辍学的中学生。在支教队员的努力下,学校在龙州结对助学学生65名,资助款达39000元。《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等各大媒体对浙江师范大学支教队员的生活和工作经常做一些相关报道。读者和观众通过报社和浙江师范大学的支教网站更了解了扶贫接力计划,更了解了研究生支教团,了解了西部的贫困孩子,很多人便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希望能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
推出“知心姐姐信箱”活动
支教团利用受援地学校原有校刊影响力较大的优势,编辑出版《美丽心灵》专刊,力求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专刊内容涉及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等相关知识及案例,生动形象的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专刊刊登“悄悄话”信箱开通通知,把两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专刊发行之后,“悄悄话”信箱和“美丽心灵、健康校园”的其他活动为更多学生所知。
创办国内首家中英文双语支教网
浙江师范大学龙州支教网是浙江师范大学第二批赴广西龙州支教的志愿者利用各自在计算机、英语、中文等方面的特长,精心组织、策划,通过下乡家访、走访调查、与班主任沟通、直接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和志愿者在龙州的支教生活的第一手真实资料,克服资金、技术、人力有限等种种困难建立起来的。支教网站大致包含“远山呼唤”“支教新闻”“聚焦支教”“志愿者之窗”“支教简报”“民风民俗”“支教掠影”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志愿者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龙州,宣传中国的西部教育,争取国际上慈善机构或个人的资助,在原来中文网站的基础上开通了英文版,成为国内首家中英文双语支教网。
2004年
第五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倡议社会各界为广西龙州贫困生捐赠衣款,支教团员屠佳、徐儿个人捐助两位学生。这年3月,支教团成员上街组织学习雷锋活动,同时赴戒毒所进行帮教。第六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大型捐赠活动也在随后展开,国内媒体对此都有不同关注。
2005年
“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
“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是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贯以来的传统活动,第七届支教团以“悄悄话”信箱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龙头。通过校园广播、校园通知等多样的形式在校园中进行宣传,借助支教团具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的优势,鼓励学生与支教团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交流,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烦恼。为保护个人隐私,支教团在学校设置专门的信箱,以回信的方式进行回复,同时学生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和支教老师交流。对“悄悄话”信箱收到的信件(含电子邮件),支教团一一进行了回复。
2006年
第七届支教团寒假继续支教“梦”。3月5日参加学习雷锋志愿活动,李封组织龙州镇中学团员参加义务劳动。该支教团面向全国发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勤奋科学地做好支教工作》的倡议书。5月,浙江师范大学为龙州爱心助学3万余元。第八届支教团开设“浙江师范大学支教班”和“浙江师范大学英语培训班”系列活动。
2007年
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6位成员中有5位是党员,此届支教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08年
把爱夹在书中
——“浙江师范大学爱心图书角”
“爱心图书角”是由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团委组织,校青年志愿者总队联合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员们共同举办的以捐赠图书实物的形式而成立的爱心图书室,用于改善龙州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所带来的学校图书馆书籍和学生课外读物严重缺乏的问题。几千册图书抵达龙州,浙江师范大学第九届支教团的王丽燕和她的队友们一起对图书进行分类、上架、盖印。这些来自千里之外的图书,包括为高中学生精心挑选的《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等名著,总价值14万余元。
2009年
积极参加“学雷锋”
“防旱保春耕”等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积极参加了龙州县“学雷锋”“防旱保春耕”等活动,切实落实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与大学生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一起,展现了青年志愿者的青春活力。志愿者亲历这些有意义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认识,也使自己在基层的服务中得到锻炼。
2010年
第十二届支教团……
二、支教影像——“感动·进步·收获”
《带着妈妈去远方》——屠佳
[心声]浙江省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杰出青年志愿者、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屠佳:“我从小长在城市从来没去过农村,许多人担心我会忍受不了那里的贫困,会后悔我冲动的决定,但是一年365天,我一路行来一路歌,我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80年代的独生子女,一样能够担当得起责任,一样有一颗并不冷漠的心。”
[感动]从小在浙江宁波优越生活当中长大的22岁的女孩儿屠佳,是一个性格鲜明,始终对生活充满乐观憧憬的年轻女孩儿,2003年9月她自愿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成为扶贫接力计划青年志愿者,在广西边区贫困中学支教一年。在屠佳出发之前,父亲却被查出患了肺癌并已是晚期,父亲过世之后,屠佳的妈妈感情深受刺激,身体情况也开始一步步崩溃。但作为母亲的何黎明,忍住丧夫离女的孤独,亲自把女儿送上了西去的列车。支边教学、帮助别人、乐观积极,然而屠佳毕竟也只是一个才22岁的孩子。转年的清明节,她又想起刚刚去世不到一年的父亲,更惦记起一个人孤零零在宁波的妈妈。屠佳的妈妈也为了让女儿能更集中精力做好支教工作,专门从浙江赶来广西为自己的女儿陪教,娘俩住在一起,由妈妈照顾她日常生活。
《我去广西支教》——张妮佳
[心声]全国第十五次团代会正式代表——第六届支教团队长张妮佳:“我憧憬着这段新的人生经历,马上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教了,我会用自己所学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既然选择了支教,就不能退缩,虽然有压力,但我们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满载而归。”
[进步]张妮佳在校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第六届支教团队长,与6名支教队员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广西各偏远地区,了解当地群众的需要,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支教团充分发挥利用各人的所长,为山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精神食粮。张妮佳的特长是唱歌、演讲和辩论,她担任过校合唱团团长、校艺术团团长、院学生会副主席,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她要为那里的孩子成立一个少年艺术团:“那儿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支教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专长,为孩子们带去一种全新的课堂思维,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校园生活。”
《为龙州的孩子建一所图书馆》——李封
[心声]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免试研究生,曾任人文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第五届支教团队员李封:“龙州的孩子精神生活太贫乏了!没有文化生活,没有课外书,没有健康的娱乐方式,孩子的生存求知环境太恶劣了。我们想在当地为孩子建立一个图书馆。”
[收获]在获得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封却作出了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去西部支教的选择。李封在龙州镇初级中学支教时,发现当地学校的图书馆甚至连一本藏书都没有。临近“普九”验收,学校为应付检查,就向教师“每人暂借10本书”,验收结束归还给老师。全校30多名教师,因此一共可筹得300多本书籍,再加上原先部分报纸和杂志,凑足了一个书架,以此通过验收。“我们想在当地为孩子建立一个图书馆。”李封与支教团其他5位成员和母校联系,通过捐款、义卖等方式筹集资金。用筹集到的资金联系龙州新华书店,为孩子选购合适的书籍。同时,李封以“爱心播洒人间、教育成就未来”为主题建立了一个扶贫助学网站,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善良有爱心的人们更多地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帮助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们。
三、支教管理——推进“青马工程”
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依托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形成了集环境助推、机制促进、锻炼强化为一体的大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深入推进“青马工程”,锻炼了一批研究生会工作的顶梁柱、主心骨,涌现了一批学生精英,并日益成为该校思政辅导员培养的摇篮。
招募机制: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研究生支教招募领导小组,明确招募条件,分管校领导亲自参加招募面试,亲自把关。对符合招募条件的众多报名者通过自荐、笔试、面试、组织考察、校务会议决议等方式,最终确定支教团人员名单。每届支教团出征前,学校都举行欢送会,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亲自送行。每届支教团返校后,学校又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支教团成员的汇报。
培训机制:在每期支教成员确定后,浙江师范大学都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党校举办的党员骨干理论学习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成才方向;参加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举办的有关教育和管理的系列讲座,开拓视野,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还通过组织支教团成员到师大附中见习和兼课,到学校团委担任书记、部长助理,参加课题研究等途径,有目的地提高支教团成员的教学、组织管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此外,浙江师范大学也有意识地让支教团成员参与到学校重大团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中,从而使他们增进工作经验、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工作能力。
激励机制:浙江师范大学让参加支教的研究生优先选择专业和导师,并设立了研究生支教奖学金,且逐年提高,从第一年的3000元增加到第二年的5000元。学校还设立了研究生支教杰出青年志愿者奖,努力提高支教团成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2007年学校又制定了新的政策,研究生支教保研与学校思政保研制度捆绑操作,即在选拔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同时择优确定思政保研人员。按照规定,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参加一年的支教工作后,再从事一年的辅导员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即可留校工作。
四、支教接力——连续的
保障
研究生支教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前期、中期、后期管理等各个阶段,涉及学生、高校、家庭、社会以及服务地的相互联系,而各个环节的衔接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支教团的整体质量。
前提:政策保障
研究生支教团的实施,促进了中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高校培养青年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弘扬社会新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教团成员是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支教扶贫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是怀着一颗爱心和崇高的理想去支教的,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作为学校,对于这样一批优秀的热血青年,理应多给一些关心和爱护,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在受援地全身心投入支教工作。
基础:机制保障
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必然有个适应期。支教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必须缩短工作适应期,才能更好地做好支教和服务工作。因此,在正式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募、培训、激励等机制缺一不可。比如让支教队员到中学实习,获得教学体验;让他们到学校机关部门挂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做法都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工作保障
研究生志愿者最主要的身份还是其母校的研究生,其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母校为依托。支教高校拥有大量的人才和物质资源,成为研究生支教活动的坚实基地。实践过程中,这一块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足以起到研究生支教活动以点带面的作用。研究生支教活动不单单是教育帮助活动,要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科技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雄厚的物质力量,扩大支教活动的外延,丰富扶贫活动的内涵。
五、总结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在52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育人方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无论是人数还是支教影响,在全国师范院校走在前列。浙江师范大学把研究生支教工作作为团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作。领导重视、机构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支持是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十年来,浙江师范大学严格入口把关、加强过程管理、细化后续服务,努力搭建并完善研究生支教发展平台。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2010年8月26日又开始奔赴这西南边陲小镇,开始在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下书写新的支教篇章。
题外链接:支教思考
研究生支教工作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未来还需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目前支教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本身支教队伍问题、支教志愿者问题、支教对象问题等,都需要我们一一思考与应对。
1.志愿者自身
安全是组织志愿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和教学安全三方面的内容。前者无须赘述,前不久武汉大学赵小亭牺牲就是悲剧,这里主要说说心理和教学安全。心理安全主要指志愿者在支教地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志愿者是激昂还是低沉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志愿者心态一定要积极乐观,两相叠加学生才会快乐,教学安全的前提也就实现了。教学还要考虑到方法,在这点上志愿者不能太随性,不能一味顺从学生意愿,一定要通过考试等方式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不要羞于向当地老师请教,他们多年的本地教学经验相当实用,有很多可以直接拿来用。
对于志愿者的形象及自律问题,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类的话,我们更要强调后者。志愿者在支教地不仅是老师还是一种标志、一种信号——文化的、文明的、高品质的。一言一行都录入当地人认识评价系统的我们一定要自律自重,学生在看着,不要让他们心中的形象倾毁。
2.组织与志愿者的关系
支教团组织的支教审核及助学金发放存在一定的问题。支教审核很难做到对一位志愿者进行全面了解,而且缺少跟踪评估。有的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出了漏洞才补。助学金的发放可以好好斟酌,有当地老师反映,直接给学生家长可能用作其他方面,学生依然没有钱上学;还有一种情况,学生辍学并不是因为家贫,起码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缺少劳动力,如果支教团单纯给予资助,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资助也就失去了意义。
支教团负责人的选择同样重要。负责人一定要是一个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懂得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人。每一批志愿者到当地都会不可避免地与教育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见面,负责人应主动根据个人的性格及意愿、学校需要等原因作出人员分配的相应调整,察言观色,体察实情,做预测,定计划,摸透脾气对症下药。
组织在支教方面的决策,多是通过走访获得信息来制定,有时会参考前方志愿者的意见,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前者有的消息会过时,即走访信息的汇总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当地学校有时会做教学师资方面的调整;后者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前方志愿者回报的消息多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或者是学校做出调整之后。这里需要组织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