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魂瓶,是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陪葬品,是我国丧葬习俗中的“慎终追远”和“安魂佑生”传统思想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展现了陶瓷功用的多元化、特殊性和广泛性。
淄博市文物局于2005年征集藏有一件宋代影青魂瓶。该瓶造型修颀灵秀,胎质致密,釉色光润,有细小冰裂纹,可谓宋代影青魂瓶中的上乘之作。通高70厘米,口径8.5厘米,质量为2827克。瓶体分为盖、口、颈、腹部四部分。器盖为锥帽形,顶部立一只飞鸟。底部平折沿,沿部附四系,其上连四条扉棱。瓶口部呈罐形,中部围塑一圈波折沿,下有四系便于绳索与器盖四系紧固。颈部颀长,上部为浅浮雕、堆塑的云龙纹、飞鸟和祥云托日。颈下部贴塑十二人物立俑。腹部素面略鼓,近足部露胎无釉。下部瓶身简洁,与上部繁缛雕饰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自然和谐。纹饰运用高浮雕与圆雕等艺术手法,装饰效果朴拙生动,层次感、立体感强,表现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人俑,又具虚无缥缈的神兽,呈现出梦幻般的升天仙境。是研究宋代南方随葬礼俗和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可谓兼备历史与艺术价值。
魂瓶又名谷仓罐、皈依瓶、堆塑罐、粮罂罐、五管瓶等,常见于汉代至宋元时期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墓葬中。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新石器时期,就有将谷类等食物装入陶器进行陪葬的习俗,至商周时已形成传统模式,约至秦汉时期,墓葬中的“陶谷仓”盛行起来,内装豆、小麦、稻、粟等粮食,有的还写注上如“豆万石”“大麦屑万石”等名称和象征性的数量,有取丰收满仓之意。汉代的谷仓罐和五联罐多为陶制,功能仍以储粮为主。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堆塑罐大量出现后,由于道教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开始被赋予“安魂佑生”之内涵。隋、唐时期出现小口大肚的青瓷罂罐,在贴塑中已有出现龙形。随着历史变迁与地域风俗差异性,魂瓶的质地、造型装饰风格与功用在不断演化。由汉至唐,魂瓶以陶质和青瓷并存,但此时尚未出现以精美的青白釉瓷用于冥器制作。“靖康之变”后,宋朝统治中心南移,以江西景德镇为核心的青白瓷制造业迅速发展。青白瓷又名“影青”瓷,是指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主要烧造于浮梁景德镇窑、吉安永和窑和福建德化窑等。北宋早期青白瓷仍以实用器为主,到中晚期才涉足冥器的烧制,于是,便开始烧制影青長颈堆塑魂瓶葬于墓中。
魂瓶在整个历史演变中,功能上由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造型上也由低矮丰满演化为修颀秀美。宋代一改唐朝丰腴为美的审美取向,被清瘦素雅的柔美之风所替代。淄博市文物局藏的这件宋代影青魂瓶,器型高大挺拔,采取雕塑、贴塑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当时高超制瓷技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在同类器物中,可以说是上乘之作。
魂瓶盖顶的飞鸟雕饰,站在魂瓶的最高处,引颈展翅。它所象征的,可能即为神界使者的青鸟,其可以指引灵魂羽化离冥,寻得仙山。飞鸟是通往仙界的导引,飞升的坐骑则是颈上部的云中神龙。最下层的十二人物俑,既似凡间道人形象,也像古人认为的掌管十二时辰的神灵,时刻镇守瓶中的幽魂,不让其作祟于生者的世界抑或关键时刻助其飞升。
魂瓶从最初的谷仓演化为最后的灵魂居所,古人的初衷都是寄望于逝后仍有美好的生活,超度死者也是为了保佑生者,通过对逝者的灵魂进行安抚,至少可以使鬼魂不给生者带来灾祸,以期通过对逝者的崇敬和虔诚,祈求后人福寿康宁、加官进爵、荣华富贵一生。其奇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大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慎终追远”的传统在丧葬礼俗中的综合体现,在我国丧葬制度的冥器发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由于我国文化的差异性等综合因素,魂瓶的烧制和使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所以北方很少见。该魂瓶造型秀美,由于制作难度较高且工艺复杂,体现出了精湛的烧制技术。作为陪葬的冥器,具有一定的特殊文化内涵,我们在摈弃魂瓶的唯心元素和迷信观念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进一步对其造型风格、制作工艺、装饰技法以及我国古代葬制习俗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淄博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烧制重镇,古代窑址星罗棋布,在陶瓷学术研究界素有“淄博窑”之称。距今1500多年前的淄川寨里窑为淄博陶瓷烧造的源头,它是最早发现的北方早期青瓷生产地,同时也是北方早期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把该魂瓶作为与淄博窑同时期烧造的瓷器进行南北陶瓷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淄博市文物局于2005年征集藏有一件宋代影青魂瓶。该瓶造型修颀灵秀,胎质致密,釉色光润,有细小冰裂纹,可谓宋代影青魂瓶中的上乘之作。通高70厘米,口径8.5厘米,质量为2827克。瓶体分为盖、口、颈、腹部四部分。器盖为锥帽形,顶部立一只飞鸟。底部平折沿,沿部附四系,其上连四条扉棱。瓶口部呈罐形,中部围塑一圈波折沿,下有四系便于绳索与器盖四系紧固。颈部颀长,上部为浅浮雕、堆塑的云龙纹、飞鸟和祥云托日。颈下部贴塑十二人物立俑。腹部素面略鼓,近足部露胎无釉。下部瓶身简洁,与上部繁缛雕饰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自然和谐。纹饰运用高浮雕与圆雕等艺术手法,装饰效果朴拙生动,层次感、立体感强,表现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人俑,又具虚无缥缈的神兽,呈现出梦幻般的升天仙境。是研究宋代南方随葬礼俗和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可谓兼备历史与艺术价值。
魂瓶又名谷仓罐、皈依瓶、堆塑罐、粮罂罐、五管瓶等,常见于汉代至宋元时期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墓葬中。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新石器时期,就有将谷类等食物装入陶器进行陪葬的习俗,至商周时已形成传统模式,约至秦汉时期,墓葬中的“陶谷仓”盛行起来,内装豆、小麦、稻、粟等粮食,有的还写注上如“豆万石”“大麦屑万石”等名称和象征性的数量,有取丰收满仓之意。汉代的谷仓罐和五联罐多为陶制,功能仍以储粮为主。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堆塑罐大量出现后,由于道教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开始被赋予“安魂佑生”之内涵。隋、唐时期出现小口大肚的青瓷罂罐,在贴塑中已有出现龙形。随着历史变迁与地域风俗差异性,魂瓶的质地、造型装饰风格与功用在不断演化。由汉至唐,魂瓶以陶质和青瓷并存,但此时尚未出现以精美的青白釉瓷用于冥器制作。“靖康之变”后,宋朝统治中心南移,以江西景德镇为核心的青白瓷制造业迅速发展。青白瓷又名“影青”瓷,是指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主要烧造于浮梁景德镇窑、吉安永和窑和福建德化窑等。北宋早期青白瓷仍以实用器为主,到中晚期才涉足冥器的烧制,于是,便开始烧制影青長颈堆塑魂瓶葬于墓中。
魂瓶在整个历史演变中,功能上由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造型上也由低矮丰满演化为修颀秀美。宋代一改唐朝丰腴为美的审美取向,被清瘦素雅的柔美之风所替代。淄博市文物局藏的这件宋代影青魂瓶,器型高大挺拔,采取雕塑、贴塑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当时高超制瓷技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在同类器物中,可以说是上乘之作。
魂瓶盖顶的飞鸟雕饰,站在魂瓶的最高处,引颈展翅。它所象征的,可能即为神界使者的青鸟,其可以指引灵魂羽化离冥,寻得仙山。飞鸟是通往仙界的导引,飞升的坐骑则是颈上部的云中神龙。最下层的十二人物俑,既似凡间道人形象,也像古人认为的掌管十二时辰的神灵,时刻镇守瓶中的幽魂,不让其作祟于生者的世界抑或关键时刻助其飞升。
魂瓶从最初的谷仓演化为最后的灵魂居所,古人的初衷都是寄望于逝后仍有美好的生活,超度死者也是为了保佑生者,通过对逝者的灵魂进行安抚,至少可以使鬼魂不给生者带来灾祸,以期通过对逝者的崇敬和虔诚,祈求后人福寿康宁、加官进爵、荣华富贵一生。其奇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大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慎终追远”的传统在丧葬礼俗中的综合体现,在我国丧葬制度的冥器发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由于我国文化的差异性等综合因素,魂瓶的烧制和使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所以北方很少见。该魂瓶造型秀美,由于制作难度较高且工艺复杂,体现出了精湛的烧制技术。作为陪葬的冥器,具有一定的特殊文化内涵,我们在摈弃魂瓶的唯心元素和迷信观念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进一步对其造型风格、制作工艺、装饰技法以及我国古代葬制习俗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淄博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烧制重镇,古代窑址星罗棋布,在陶瓷学术研究界素有“淄博窑”之称。距今1500多年前的淄川寨里窑为淄博陶瓷烧造的源头,它是最早发现的北方早期青瓷生产地,同时也是北方早期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把该魂瓶作为与淄博窑同时期烧造的瓷器进行南北陶瓷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