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对联、诗歌、流行语和口号标语等作为文化现象,都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折射出历史的风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如果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巧选妙用,就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对联 诗歌 口号标语 流行语 课程资源
一、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它雅俗共赏,语言或幽默含蓄、或庄严直白、或风花雪月、或期盼憧憬。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对联里面储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引进相关内容,既可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历史知识丰厚教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史实,突破难点。如在讲《辛亥革命》这一课时,为了突破辛亥革命结果这一难点,我引用了民国初年民间的一副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对联间接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也得到广泛传播,但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为此资产阶级级激进派才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又如在讲《内战烽火》这一课时,为了便于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我选用了“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的对联来说明当时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但是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的既定方针,等到内战时机成熟后就悍然发动内战,人民的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同时也说明民心的向背是胜败根本的道理。再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我引入某地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和1980年“过年储粮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的两副对联,把它们放在一起做比较,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二、诗歌
诗歌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在历史教材中许多篇目都选用了诗歌,研读诗歌我们可以了解某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进而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的时候,我引进了章碣的诗《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并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诗中的“竹帛烟消”指什么事件?它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②你认为导致“帝业虚”的原因还有哪些?③刘、项是指什么人,是什么力量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你同意章碣的看法吗?学生通过解读诗歌认识到“焚书”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并对诗人的看法进行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在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单元时,我引入了长诗《祖国,您在哪里?》中的一节:“曾经有人问,五十年代的祖国,您在哪里?我说,祖国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在荣国团第一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金牌里。”然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请根据诗歌说出在50年代我国发生的几件大事。②你能列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们的事迹吗?③诗歌中提到的“新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颁布的?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在教学中引入诗歌,让学生在解析诗歌的过程中学习历史,这样学生觉得历史不只是书本上呆板的叙述,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的真实记录。
三、流行语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很多流行语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尽人皆知的一句流行语,它辩证地解释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一种判断事物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改革。“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一句在更多领域被大家广泛应用的流行语,意在说明落后太久、太多的中国太需要发展了,也透露出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的决心,这句出现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经典之言成为国人的共识。再如:“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流行语,“和平民主”是抗战胜利后的流行语,“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流行语,60年代讲“上山下乡”、80年代讲“下海经商”、90年代讲“下岗再就业”,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流行语“人才市场”、“公开招聘”、“失业保险”、“安居工程”、“绿色食品”等。认清这些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
四、口号标语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和标语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口号、标语与教材的内在联系,可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就充分地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也表明了全国人民的呼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口号“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表现的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主观愿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口号“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口号,反映了极左路线指导下把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社会现实;在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表现了人们迫切要求冲破“左”的错误束缚的思想欲求;改革开放后的口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表达了人民认识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社会现实。
生活处处是学问,这些看似寻常的对联、诗歌、流行语和口号标语,或是展示历史风貌,或是叙述历史现象,或是评说历史事件。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要我们能够独具匠心巧选妙用,就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洞察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去感受风格迥异的社会风貌,开拓出一片教学的新天地来!
关键词:对联 诗歌 口号标语 流行语 课程资源
一、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它雅俗共赏,语言或幽默含蓄、或庄严直白、或风花雪月、或期盼憧憬。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对联里面储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引进相关内容,既可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历史知识丰厚教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史实,突破难点。如在讲《辛亥革命》这一课时,为了突破辛亥革命结果这一难点,我引用了民国初年民间的一副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对联间接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也得到广泛传播,但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为此资产阶级级激进派才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又如在讲《内战烽火》这一课时,为了便于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我选用了“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的对联来说明当时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但是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的既定方针,等到内战时机成熟后就悍然发动内战,人民的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同时也说明民心的向背是胜败根本的道理。再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我引入某地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和1980年“过年储粮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的两副对联,把它们放在一起做比较,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二、诗歌
诗歌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在历史教材中许多篇目都选用了诗歌,研读诗歌我们可以了解某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进而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的时候,我引进了章碣的诗《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并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诗中的“竹帛烟消”指什么事件?它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②你认为导致“帝业虚”的原因还有哪些?③刘、项是指什么人,是什么力量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你同意章碣的看法吗?学生通过解读诗歌认识到“焚书”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并对诗人的看法进行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在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单元时,我引入了长诗《祖国,您在哪里?》中的一节:“曾经有人问,五十年代的祖国,您在哪里?我说,祖国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在荣国团第一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金牌里。”然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请根据诗歌说出在50年代我国发生的几件大事。②你能列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们的事迹吗?③诗歌中提到的“新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颁布的?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在教学中引入诗歌,让学生在解析诗歌的过程中学习历史,这样学生觉得历史不只是书本上呆板的叙述,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的真实记录。
三、流行语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很多流行语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尽人皆知的一句流行语,它辩证地解释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一种判断事物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改革。“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一句在更多领域被大家广泛应用的流行语,意在说明落后太久、太多的中国太需要发展了,也透露出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的决心,这句出现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经典之言成为国人的共识。再如:“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流行语,“和平民主”是抗战胜利后的流行语,“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流行语,60年代讲“上山下乡”、80年代讲“下海经商”、90年代讲“下岗再就业”,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流行语“人才市场”、“公开招聘”、“失业保险”、“安居工程”、“绿色食品”等。认清这些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
四、口号标语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和标语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口号、标语与教材的内在联系,可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就充分地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也表明了全国人民的呼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口号“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表现的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主观愿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口号“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口号,反映了极左路线指导下把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社会现实;在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表现了人们迫切要求冲破“左”的错误束缚的思想欲求;改革开放后的口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表达了人民认识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社会现实。
生活处处是学问,这些看似寻常的对联、诗歌、流行语和口号标语,或是展示历史风貌,或是叙述历史现象,或是评说历史事件。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要我们能够独具匠心巧选妙用,就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洞察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去感受风格迥异的社会风貌,开拓出一片教学的新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