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科学、准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人才 科学定位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究其原因,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都是众说纷纭,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又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居于“次等”的地位,高职院校往往成为考生在无望进入其他高校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2000年以后由具备条件的省部属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长期以来,人们更加“青睐”“根红苗正”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高职专业被当作普通高等教育类本科专业的“缩编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只是简单降低要求组织教学时,教与学两难的局面时常出现,师生双方都明显感到学习的内容难以适应就业竞争的迫切需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培养人才目标科学、准确定位。具体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大辞典》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例如文科中的文秘、图书管理员(不含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理科中的实验员,工科中的高级技术员、技师(工艺师),医药科类的医辅人员、护师,政法科类中的法院辅助工作人员,财经科类的高级会计员、统计员……”
从中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鲜明区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能力,而相对抽象、偏重于研究能力的哲学、数学、法学等专业的高等教育,虽然也属于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当哲学研究员、数学教师或律师),但不包括在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在具备一定系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各种就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掌握系统的、行业必须且实际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为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学生提供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进入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技术工作的教育,在基本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培养学生会计、文秘、园林、机械等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自己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学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层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而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两至三年的学制是否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呢?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可以走出以前的定式思维,改变单一的大专学制,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出发,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特色的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盲目地抱着一个“有教无类”的幌子,凭借惯性,死抱着课本、教学大纲来讲课,本质上还是处于“大中专”的教育模式。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应真正体现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充分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高职教育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找准定位,进行相关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学“能”所成,成为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优秀人才和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三)打造一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属”的教师队伍
这一点至关重要。盲目跟风去升级、并校,追求从名称上“拔高”而忽略了师资力量的先期投入都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加以改正的重要问题。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做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工作,前提是对所做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绝大多数工作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在多个不同侧重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面发展,无论是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实践能力、领导才能、职业素养等等都出类拔萃,但现实情况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也做不到这一点;况且还有生源、师资、培养年限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弄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哪一个环节——就是在什么样的师资条件下,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向大致哪一个方向培养他们。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应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接,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工作“合力”推动,从而获得具有真正生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界说[J].上海职教.1993,12
[3]李财旺.管理学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
作者简介:王映霞,女,河北省遵化市人,1975年7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工作单位为河北省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職教育.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人才 科学定位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究其原因,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都是众说纷纭,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又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居于“次等”的地位,高职院校往往成为考生在无望进入其他高校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2000年以后由具备条件的省部属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长期以来,人们更加“青睐”“根红苗正”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高职专业被当作普通高等教育类本科专业的“缩编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只是简单降低要求组织教学时,教与学两难的局面时常出现,师生双方都明显感到学习的内容难以适应就业竞争的迫切需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培养人才目标科学、准确定位。具体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大辞典》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例如文科中的文秘、图书管理员(不含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理科中的实验员,工科中的高级技术员、技师(工艺师),医药科类的医辅人员、护师,政法科类中的法院辅助工作人员,财经科类的高级会计员、统计员……”
从中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鲜明区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能力,而相对抽象、偏重于研究能力的哲学、数学、法学等专业的高等教育,虽然也属于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当哲学研究员、数学教师或律师),但不包括在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在具备一定系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各种就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掌握系统的、行业必须且实际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为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学生提供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进入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技术工作的教育,在基本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培养学生会计、文秘、园林、机械等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自己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学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层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而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两至三年的学制是否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呢?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可以走出以前的定式思维,改变单一的大专学制,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出发,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特色的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盲目地抱着一个“有教无类”的幌子,凭借惯性,死抱着课本、教学大纲来讲课,本质上还是处于“大中专”的教育模式。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应真正体现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充分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高职教育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找准定位,进行相关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学“能”所成,成为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优秀人才和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三)打造一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属”的教师队伍
这一点至关重要。盲目跟风去升级、并校,追求从名称上“拔高”而忽略了师资力量的先期投入都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加以改正的重要问题。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做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工作,前提是对所做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绝大多数工作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在多个不同侧重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面发展,无论是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实践能力、领导才能、职业素养等等都出类拔萃,但现实情况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也做不到这一点;况且还有生源、师资、培养年限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弄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哪一个环节——就是在什么样的师资条件下,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向大致哪一个方向培养他们。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应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接,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工作“合力”推动,从而获得具有真正生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界说[J].上海职教.1993,12
[3]李财旺.管理学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
作者简介:王映霞,女,河北省遵化市人,1975年7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工作单位为河北省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