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仰之弥高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不知为何,我对语文的喜欢自我工作以来的十几年里,没有半点褪色,就像人們打趣的那样:“语文虐我千百遍,我却待她如初恋。”仔细想想,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深,是他将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大门。他就是我的师父——周跃东老师。
  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学校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并从中推荐人员参加市里的评优课比赛。因为这是我们在学校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所以大伙都铆足了劲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磨课之中。
  那次赛课,我执教的课文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记得第一次磨课的前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在灯光下翻阅各种教材、参考书,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我又通过网络广泛浏览信息,突然,一篇关于张志和写《渔歌子》的背景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我随着文字渐入佳境,终于找到了心中所想的满意解读。
  第二天,我信心满怀地开始了试教。结果,事与愿违,紧张、严肃、胆怯,过于强调对资料的补充,试教很不成功。一瞬间,茫然失措的我脑海一片空白。
  “看得出,你对这堂课做了很多准备,了解了不少信息,是吧?”周老师看着我问道。
  “嗯。”我只沉沉点了一下头。
  “将词人的生平、写作背景引入课堂是诗词教学很重要的补充,对了解内容、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至关重要。”周老师继续说道。
  听着周老师的话,我慢慢抬起头,一种被肯定的骄傲使我重新看到了希望。
  “准备了一个晚上挺辛苦的,你先好好休息一下,今天回去再结合大家的意见进行梳理调整一下。我今晚也备一节课,明天我们一起磨课。”
  周老师的话似雪中送炭,点燃了我的信心。
  第三天,师徒同台上同一个内容,引来学校老师好奇的目光。周老师用洪亮的声音深情引领学生反复读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说,边说边读,环环相扣,车过无痕。时而是教师的语言打动了学生,时而是学生精彩的发言升华了课堂;时而是书声琅琅诠释着内心的感动,时而是余音绕梁的无限遐想。
  听着听着,我全然忘了磨课的紧张。轮到我时竟也能镇定自若,言谈举止犹如脱胎换骨有了质的变化,正如课堂上互动顺畅的感觉。这一次的磨课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磨课经历。周老师亲自示范,润物无声,没有滔滔不绝的说辞,在课堂教学的言谈举止之间,真切地告诉我,课就是这么上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常常轻声吟诵《渔歌子》,回味周老师的那节示范课,回味张志和内心满满的向往,回味学生动容的
  言语,回味课堂的每一个美妙
  瞬间。
  岁月悠悠又匆匆。前不久,我又十分荣幸地接到了周老师交给的任务——整理一篇课堂实录。巧的是,内容就是那篇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渔歌子》。
  没想到,周老师还在研究这篇课文。我在电脑前盯着发送过来的视频,一接收完成便迫切地打开了视频。我坚信,周老师的这节《渔歌子》肯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我。果不其然,新颖的思路更加贴近词的本身,“一切景语皆情语”。周老师巧妙抓住词中景物,与其他景物的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不断发现词中景物的奥妙所在。
  看着视频里的周老师,听着这节熟悉又充满新意的《渔歌子》,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周老师对教学不断超越的执着令我肃然起敬。教学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打磨、不断超越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成无限的可能。
  二
  感慨再三,内心波澜涌动,一种雀跃感让我又忆及那段有趣的读写时光。
  在周老师的主持下,学校所有青年教师开始了每周一次的读书会。读书会旨在鼓励、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素养,夯实人文底蕴。
  第一次交流会上,周老师让我和大家交流了阅读《老人与海》的感受。初出茅庐的我大言不惭,故作新颖地将目光聚焦到了小说中的那个不曾怀疑、一直坚信老人的小男孩身上。没想到,我的发言得到了周老师的赞赏。他建议我将文章发到网上与大家分享。就是从这次读书会开始,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随笔、感悟、体会接连出炉。
  就在我兴意正浓时,周老师找到我,对我说:“小朱,最近你的状态还不错啊,这段时间看了不少书,也写了很多文章。”
  “哈哈,谢谢周老师夸奖。”能够得到周老师的关心,我的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我仔细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感受、随笔居多,但是对于教育类的专著阅读好像不多,可以再多看看名师们的文章,比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还有李镇西、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等等。”
  真是自愧见识狭隘。那时的我听得只顾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因为自己听过的名师名字太少,心头有些慌乱。
  “接下来你好好读读这些人的书,对你平时的语文教学肯定会有不少启发。加油吧,小伙子!”周老师再次鼓励我。
  感觉自己还真是一个听话的小孩,认真阅读名师著作的时光就此开启了。在阅读中,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无比神往,对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无比赞同,对李镇西老师、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无比钦佩。
  现在想来,周老师似乎总能在你需要更进一步的时候出现,并和你聊上那么几句就能帮你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引领,使我获益不少。
  一日,周老师又找到了我,说:“过几天学校会请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做讲座,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上来请张老师指点,机会不错,你自己提早做好准备。”
  “周老师,我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你可以将平时阅读的体会与这几天教研组的主题活动相结合,思考思考,提炼出一个主题来写。”
  经过几天的琢磨,我写了一篇题为《文本解读是基础,及时生成要抓牢》的案例分析。没想到,在全校只有5个一等奖的情况下,排在前四位教学名师后面的竟然是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只听作为本次主持的周老师又讲道:“当然,这里的一等奖是对老师们的鼓励,有的文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是里面的想法很好,值得表扬。”
  我知道,周老师的这句话是讲给我听的。
  三
  好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这份特殊的收获之中,骄傲也一丝丝慢慢生发。兴许又是周老师看出了苗头,一个消息就在这时传入了我的耳中。原来,我们的读书会、网络交流,竟然都是在周老师名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组织下的活动。我震惊了,课题研究竟然可以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我们乐此不疲,斗志昂扬。于是,我赶紧跑去问周老师怎么做课题研究。
  周老师见了我,笑得很开心,如同等候多时一般。
  他说:“教育科研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要有自己的想法,更要去做。不管是论文,还是课题研究,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学习、不断生长、不断发现的。作为老师,你还要有清晰的为师意识,你为什么做老师,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还要有规划意识,这一年有什么目标,三年有什么目标,甚至这一生有什么目标……”
  经过那次促膝长谈,我也开始了我的课题研究之旅。我的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个个喜人的进步。
  在教学的路上,感激有周老师这样耐心的指导与引领,让我拾起了自己看似坚强却实际脆弱的心,让我快速踏上了教学的正道。是他,在潜移默化中为我指明了方向,给予了我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大国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能源博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因为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对外依存度在年年攀升——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0.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3%。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为此,国家提出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我国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深层或多是非常规资源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  和大部分语文教师一样,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和超越的。  前一段时间,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教授关于教学研究思路的报告。她认为,发现问题的思路有三种,其中一种是“历史的、逻辑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而
写在前面  人,是需要童年的。  小的时候,人在童年中自由徜徉;长大后,人也常喜欢在童年里畅想;老的时候,人更是喜欢将童年翻出来,在冬日暖阳下晾晒。所以,肖伯纳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我的心就是被“童年”这个词一直牢牢拴住的。其实,每一个人有关童年的回忆,一定逃不脱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情景,而每一次
摘 要: 人们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分析,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 榜样引领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和、扇、薄”3个多音字,会写“透、皂”等生字;在语境中理解“轻清脆丽、光影零乱、和弄和弄”等12个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通过多元朗读,感受泡泡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学习支架把吹泡泡的过程说清楚、说有趣。  3.研读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迁移运用,书写泡泡的美好旅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境导入,以学定
摘 要: 老年教育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内容,构建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的老年教育办学新格局将推动普惠制老年教育发展,繁荣文化养老事业。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同时也推动了老年教育发展,给传统养老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湖州市人口老龄化全省排名第三,趋势日渐严峻,在增加养老工作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文化养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文章结合湖州实际,基于问题导向,从动态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之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教育理想。选择“教中学”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中学”阐释  1.含义。  “教中学”就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组织探究活动,在亲历躬行教学的全过程中体验当教师的快乐与艰辛,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  2.模式。  “教中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三个关键词语:民主,合作,活动项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教学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甚至不亚于教师。那么,这篇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以下是我的教学尝试以及一些反思。  一、关注人物形象  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一、课程缘起——板书如此多彩  2014年,我初识并热爱上了思维导图。经过专业的学习后,我将思维导图广泛地运用在了学习、生活、工作中。一次上课,当我在黑板上画上代表课题的中心图时,我发现台下的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笔直,一双双熠熠闪光的眼睛里写满了惊喜和不可思议,他们做笔记的样子也前所未有地专注和认真。  下课后,学生纷纷跑到讲台上,对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板书指指点点。当值日生拿起板擦准备擦掉时,有的学生
时光匆匆,回北京已经十多天了。  几乎每一天,我的头脑里都会想起在雪域高原上独特的经历:难忘那蓝得澄澈透明的拉萨天空,置身其中,多少次都努力伸伸手,好试着触摸那么近的天;难忘那些有着与天空一样清亮眼睛的可爱学生,那些与泥土一样朴实热情的老师,那些支教中点点滴滴真实的小故事,那些目睹或切身体悟后的心灵洗礼……  那些日子,那些人  米真老师,脸膛黑红,眼睛又大又亮。她爽朗的笑声、温暖的热情、健谈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