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一堂课的不同教法,阐述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生态环境的创设,以期创设一种师生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 地理 师生
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是预设好的课堂,而是随时变化适时调整的课堂,教师上课不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机械化操作,而应该围绕课堂自然行程而随时随地的变化与调整,出现了变化,教师要围绕着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调整,建立新的课堂生态平衡系统,这个系统是能够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突出发展的新型课堂--生态课堂。我以同一节教材为例,关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差异。
授课内容: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授课模式:K-5采用传统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观察由全球风带推动下形成的理想洋流模式,在贯穿洋流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与理想洋流模式进行对比,教学设计依据教参和教材结构。K-13采用新的教学思路,先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其共有特征和差异,并落实至分布图中,逐步得出规律进而绘出相应的模式图,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带和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解释成因,对模式图进行论证。
课后反思:针对这一堂课,为了更好地分析差异,我采用试卷测试的方法,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从总体效果来看,13班的成绩略高一些。第一种模式,着重对洋流形成过程的理解,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更着重先入为主,定好骨架,再让学生去识记。知识性强,逻辑完整,但容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学生较被动,不活跃。第二种模式的特色是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自己发现规律,理解和运用规律。着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观察观察洋流现象,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力,思维活跃。新课程下的老师完全可以当个"懒"老师,更多地让学生去参与,如果能够将"懒"学生变成"勤"学生,那将是一大进步。这个案例,我提的是转换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接下来,我要提的是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中,如何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问题。
首先,设计令人深思的情境和循序渐进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重突破教学目标要求,要引人注目,也要分层设置,要衔接得当。比如,我在德国鲁尔区中描述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的焦炭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结合情景提出问题:①从材料中,你能判断出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吗?②这一道鸡尾酒是如何调制出来的?③50年代的鲁尔区逐渐走向衰落,你能帮没落的贵族找出原因吗?④你能否给鲁尔区开个"处方药"呢?
第二,设置开放性探究性的课内外活动。我国一些学者提出,探究学习是"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处理、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开放性探究性课堂包括小组讨论、知识竞赛、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比如,设计创办工厂比赛,让学生了解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扮演城市管理者、环保专家、交通部长等角色,或者以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比如开设国家地理探索选修课,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服饰民俗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注重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多元化。在生态课堂中应注意通过多种评价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习态度评定分五个方面:课前复习预习、课堂举手发言和交流、认真听课整理笔记、作业认真及时上交、课后质疑发问求帮助等,做到五方面得★,做到四方面得一△,做到三方面得一个●,先自评再组内互评,最后组长书写成绩老师每半月汇总一次,并交给家长审阅签名,并进行教育。此外还可举行一些竞赛和演讲,摆脱以考试定成绩的传统局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能动性发挥。
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其著作《灰雁的时代》中写道:"当我一连几个小时坐在沙滩上......和我的鹅群呆在一起或坐在家里的热带鱼缸前......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出乎我意料的现象发生。我不能马上解释这些新奇的现象,但他们确实引发我去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同时更频繁地着手进行研究。[2]"教育的生态课堂亦是随时可能发生新奇的现象,吸引学生去关注思考,作为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并实践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学会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将知识、能力与情感带入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国家科学基金会.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课堂 地理 师生
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是预设好的课堂,而是随时变化适时调整的课堂,教师上课不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机械化操作,而应该围绕课堂自然行程而随时随地的变化与调整,出现了变化,教师要围绕着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调整,建立新的课堂生态平衡系统,这个系统是能够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突出发展的新型课堂--生态课堂。我以同一节教材为例,关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差异。
授课内容: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授课模式:K-5采用传统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观察由全球风带推动下形成的理想洋流模式,在贯穿洋流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与理想洋流模式进行对比,教学设计依据教参和教材结构。K-13采用新的教学思路,先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其共有特征和差异,并落实至分布图中,逐步得出规律进而绘出相应的模式图,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带和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解释成因,对模式图进行论证。
课后反思:针对这一堂课,为了更好地分析差异,我采用试卷测试的方法,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从总体效果来看,13班的成绩略高一些。第一种模式,着重对洋流形成过程的理解,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更着重先入为主,定好骨架,再让学生去识记。知识性强,逻辑完整,但容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学生较被动,不活跃。第二种模式的特色是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自己发现规律,理解和运用规律。着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观察观察洋流现象,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力,思维活跃。新课程下的老师完全可以当个"懒"老师,更多地让学生去参与,如果能够将"懒"学生变成"勤"学生,那将是一大进步。这个案例,我提的是转换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接下来,我要提的是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中,如何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问题。
首先,设计令人深思的情境和循序渐进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重突破教学目标要求,要引人注目,也要分层设置,要衔接得当。比如,我在德国鲁尔区中描述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的焦炭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结合情景提出问题:①从材料中,你能判断出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吗?②这一道鸡尾酒是如何调制出来的?③50年代的鲁尔区逐渐走向衰落,你能帮没落的贵族找出原因吗?④你能否给鲁尔区开个"处方药"呢?
第二,设置开放性探究性的课内外活动。我国一些学者提出,探究学习是"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处理、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开放性探究性课堂包括小组讨论、知识竞赛、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比如,设计创办工厂比赛,让学生了解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扮演城市管理者、环保专家、交通部长等角色,或者以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比如开设国家地理探索选修课,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服饰民俗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注重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多元化。在生态课堂中应注意通过多种评价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习态度评定分五个方面:课前复习预习、课堂举手发言和交流、认真听课整理笔记、作业认真及时上交、课后质疑发问求帮助等,做到五方面得★,做到四方面得一△,做到三方面得一个●,先自评再组内互评,最后组长书写成绩老师每半月汇总一次,并交给家长审阅签名,并进行教育。此外还可举行一些竞赛和演讲,摆脱以考试定成绩的传统局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能动性发挥。
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其著作《灰雁的时代》中写道:"当我一连几个小时坐在沙滩上......和我的鹅群呆在一起或坐在家里的热带鱼缸前......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出乎我意料的现象发生。我不能马上解释这些新奇的现象,但他们确实引发我去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同时更频繁地着手进行研究。[2]"教育的生态课堂亦是随时可能发生新奇的现象,吸引学生去关注思考,作为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并实践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学会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将知识、能力与情感带入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国家科学基金会.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