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价值观念、多元化设计观念、现代化艺术理念。提出融入“非遗”元素,搭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教学体系,打造多样化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艺术设计创作能力等高职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创业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112-03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专业,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活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观念与价值观念。结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授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定位不准确、不切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将一些“高大上”的艺术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但是却没有关注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关注学生创业素养的形成,影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随着中国各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内在文化素质,是当下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的新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全面关注“非遗”的元素、文化、作品等,引入工匠精神与手工艺文化,让学生在“非遗”作品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传统文化设计与创新能力,促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传承人。此外,院校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强化“非遗”传承与保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融入效果。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与高职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够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随着中国各种“非遗”传承与保护政策的推出,各高职院校正式将“非遗”列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高职教育阶段,艺术设计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课程、设计技巧课程与实践课程,还需要完成“非遗”文化课程的学习,感受各种“非遗”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在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内涵。此外,高职院校将“非遗”要素与文化编写成为艺术设计课程教材,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价值观念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非遗”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以历史记忆、传承发展过程、文化观念等形式出现,学生在了解“非遗”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思维与民族精神,能够进一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民族价值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观提供保障。通过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比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融入“昆曲”元素,为学生展示昆曲《牡丹亭》的服饰、舞台背景、脸谱、戏曲本子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曲中“杜丽娘”婉转、哀婉的爱情,同时理解戏曲中的各种美术元素,将这些美术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创作中,在提升学生民族价值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元素艺术创作能力。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设计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数千年来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延伸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直观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意识,有的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设计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将“非遗”元素与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设计观念奠定基础。
(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现代化艺术理念
“非遗”体系涵盖了大量不同的艺术形态,且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涉及设计、民族、美术与历史等,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关于“非遗”的自主调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非遗”线索,促使学生在调查与了解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精神內涵,感受民间艺术魅力,拓展自身艺术设计体系,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此外,教师通过课程传播非遗文化,能够让学生发现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变化,同时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念,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五)创新创业艺术型人才培养有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覆盖了学习、工作、知识传播、信息传递等各个环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一些“非遗”的复原与还原,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更加清晰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眼前。此外,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软件,让学生开展“虚拟环境”下的模拟设计,同时让学生将“非遗”元素,比如云锦元素、皮影元素、剪纸元素等融入模拟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设计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复原与活化。这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融入“非遗”元素,搭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
要想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非遗”元素,就要从艺术设计专业角度出发,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限制,实现多门课程相融合,全面搭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与素养提供基础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将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不同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分析这些课程的内在联系,选择一项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融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展融合设计,以此实现对艺术设计学生的跨学科培养,奠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基础。
(二)构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
要想构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就要全面启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认同传统文化、主动了解“非遗”,主动感受“非遗”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强化课程教学中融入“非遗”元素的效果。
(三)打造多样化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要想充分发挥“非遗”作用,全面打造多样化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在传播与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发展情况,将各种措施落实于日常教学细节中,以此实现教育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变化,关注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岗位需求方向,分别从创业技能、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角度入手,关注学生的经营、技术、创新、社交等多种能力;要利用“非遗”元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利用“非遗”元素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理念表达与交流能力。
(四)基于“非遗”传承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
要想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就要加深校企合作,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关注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搭建以“企业需求”为基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体现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性。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分别与地区内的园林设计企业、地区文化旅游单位、地区平面设计单位、设计院、传统艺术设计单位等进行合作,同时提出“顶岗实习”“进企实习”“项目化教学”“学徒制”等多项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岗位能力,满足不同单位、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设置“传统文化”下的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办公室、实验基地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要想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成为激发学生艺术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素养的重要资源,就要全面把握“非遗”的实际价值,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平台、课程教学体系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种“非遗”作品、元素与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认知、审美观念与艺术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非遗”设计。此外,院校还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強与地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企业任务”的过程中开展富有“非遗”元素的艺术设计,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实现对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一体两翼四着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6).
[2]毛艾嘉.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3]杨金花.传统与现代结合,建设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训室[J].辽宁高职学报,2020(5).
[4]王慧敏.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9).
[5]陈显耀,崔士友,赵志蕊.高职扩招背景下皮具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浅析[J].西部皮革,2020(5).
[6]叶岚.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发展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20(1).
[7]赵中华.高职艺术设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2).
[8]吴静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8).
[9]杨婷.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9(33).
[10]吴韦.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
[11]陈希.双创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5).
[12]端文新.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3).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GXGZJG2020B133)
【作者简介】张 欣(1982— ),女,广西兴安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责编 苏 林)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创业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112-03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专业,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活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观念与价值观念。结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授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定位不准确、不切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将一些“高大上”的艺术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但是却没有关注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关注学生创业素养的形成,影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随着中国各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内在文化素质,是当下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的新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全面关注“非遗”的元素、文化、作品等,引入工匠精神与手工艺文化,让学生在“非遗”作品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传统文化设计与创新能力,促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传承人。此外,院校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强化“非遗”传承与保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融入效果。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与高职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够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随着中国各种“非遗”传承与保护政策的推出,各高职院校正式将“非遗”列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高职教育阶段,艺术设计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课程、设计技巧课程与实践课程,还需要完成“非遗”文化课程的学习,感受各种“非遗”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在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内涵。此外,高职院校将“非遗”要素与文化编写成为艺术设计课程教材,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价值观念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非遗”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以历史记忆、传承发展过程、文化观念等形式出现,学生在了解“非遗”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思维与民族精神,能够进一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民族价值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观提供保障。通过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比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融入“昆曲”元素,为学生展示昆曲《牡丹亭》的服饰、舞台背景、脸谱、戏曲本子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曲中“杜丽娘”婉转、哀婉的爱情,同时理解戏曲中的各种美术元素,将这些美术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创作中,在提升学生民族价值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元素艺术创作能力。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设计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数千年来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延伸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直观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意识,有的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设计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将“非遗”元素与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设计观念奠定基础。
(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现代化艺术理念
“非遗”体系涵盖了大量不同的艺术形态,且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涉及设计、民族、美术与历史等,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关于“非遗”的自主调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非遗”线索,促使学生在调查与了解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精神內涵,感受民间艺术魅力,拓展自身艺术设计体系,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此外,教师通过课程传播非遗文化,能够让学生发现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变化,同时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念,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五)创新创业艺术型人才培养有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覆盖了学习、工作、知识传播、信息传递等各个环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一些“非遗”的复原与还原,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更加清晰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眼前。此外,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软件,让学生开展“虚拟环境”下的模拟设计,同时让学生将“非遗”元素,比如云锦元素、皮影元素、剪纸元素等融入模拟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设计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复原与活化。这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融入“非遗”元素,搭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
要想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非遗”元素,就要从艺术设计专业角度出发,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限制,实现多门课程相融合,全面搭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与素养提供基础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将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不同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分析这些课程的内在联系,选择一项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融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展融合设计,以此实现对艺术设计学生的跨学科培养,奠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基础。
(二)构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
要想构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就要全面启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认同传统文化、主动了解“非遗”,主动感受“非遗”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强化课程教学中融入“非遗”元素的效果。
(三)打造多样化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要想充分发挥“非遗”作用,全面打造多样化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在传播与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发展情况,将各种措施落实于日常教学细节中,以此实现教育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变化,关注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岗位需求方向,分别从创业技能、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角度入手,关注学生的经营、技术、创新、社交等多种能力;要利用“非遗”元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利用“非遗”元素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理念表达与交流能力。
(四)基于“非遗”传承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
要想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就要加深校企合作,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关注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搭建以“企业需求”为基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体现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性。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分别与地区内的园林设计企业、地区文化旅游单位、地区平面设计单位、设计院、传统艺术设计单位等进行合作,同时提出“顶岗实习”“进企实习”“项目化教学”“学徒制”等多项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岗位能力,满足不同单位、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设置“传统文化”下的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办公室、实验基地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要想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成为激发学生艺术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素养的重要资源,就要全面把握“非遗”的实际价值,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平台、课程教学体系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种“非遗”作品、元素与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认知、审美观念与艺术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非遗”设计。此外,院校还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強与地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企业任务”的过程中开展富有“非遗”元素的艺术设计,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实现对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一体两翼四着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6).
[2]毛艾嘉.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3]杨金花.传统与现代结合,建设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训室[J].辽宁高职学报,2020(5).
[4]王慧敏.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9).
[5]陈显耀,崔士友,赵志蕊.高职扩招背景下皮具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浅析[J].西部皮革,2020(5).
[6]叶岚.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发展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20(1).
[7]赵中华.高职艺术设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2).
[8]吴静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8).
[9]杨婷.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9(33).
[10]吴韦.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
[11]陈希.双创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5).
[12]端文新.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3).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GXGZJG2020B133)
【作者简介】张 欣(1982— ),女,广西兴安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