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师观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98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讲了教师的作用。“诲人不倦”、“ 修身正己,教学相长”则体现了孔子的教师观。
  关键词:孔子 教师观 初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爱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学生观上,也体现在教师观上,他认为热爱学生,诲人不倦,重视表扬,修身正己,教学相长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
  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他认为,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着无限热爱的炽情,只有这种炽热的感情,才能促使自己不倦的教育学生。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他教育学生的是《诗》、《礼》,教育自己儿子伯鱼的也是《诗》、《礼》他以爱子之心爱学生,以教育儿子的内容教育学生。由于他无限的热爱学生,所以他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无间。他的心与学生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歌声、笑声时常在学生中间回荡。也由于他无限地热爱学生,所以学生们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
  孔子不辞辛劳的教诲学生,完全出于他对学生的爱护。他的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平等相待。首先表现在人格平等,这是他“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其次表现在真理面前平等。他要求学生,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不必谦让。说明在真理面前师生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孔子当然要批评学生,并帮助改正。同时,他也诚恳地接受学生批评。第二,了解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如实了解学生。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包括品德、学业、特长等方面。第三,关心学生。孔子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业才能、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关心学生。他多次与学生一起“言志”,并加以正确引导。他不仅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还对学生“退而省其私”,看是否“亦足以发”。他对学生无私无隐,即使自己的儿子也无任何“异闻”,确实是“远其子”(《季氏》)。
  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有了身正行直的品德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关键是要传授学生。因此,“诲人不倦”就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孔子倡行诲人不倦,堪称模范。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师生们七天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讲诵旋歌不衰”。在宋被困的情况下,孔子仍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为此差点丢掉性命。孔子认为,要想做到“诲人不倦”,必须对不论什么类型的学生都要耐心地进行教育。
  有了诲人不倦的品格,孔子还从仁者“爱人”的观点出发,认为教师对学生应有一种积极的爱,经常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他特别注重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注意鼓励学生以最大的信心和勇气去争取进步。孔子是如何表扬学生的呢?孔子认为,学生在成长时期,前途不可限量。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因此,他主张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不断萌发的、但很柔弱的幼芽,细心的予以培植,使亽不断枝叶繁茂,最后开花结果;教师应善于寻找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他在这基础上满怀信心地前进。他常鼓励学生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正由于孔子基于这些认识,所以他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没每一点滴进步,他都能满腔热情地予以表扬。孔子曾狠狠地批评过樊迟,说他是缺德的“小人”,但樊迟一有进步,“敢问崇德、辩惑”孔子则非常高兴,马上给予表扬:“善哉问!”。他对待子路也是这样。虽多次严厉批评过子路,但也多次充分肯定子路的进步。
  除此而外,孔子还认为,作为一个教师,修己正身也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甚至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看来,教育工作是一种“正人”的工作。教师在这一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言行而进行纠正的。如果教师平时不能正其身,学生会觉得教师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所以,教师必须经常谨言慎行,以身作则。而孔子本人正是以身作则的模范。
  在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孔子是十分重视教学相长的。《学记》里首先把教学相长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它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孔子认为,师并非万能者,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反过来能促使教师打开眼界,增进知识,加深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片面地看到自己教育学生的一面,也要看到学生促使自己提高的一面。学生们凡有问题,都可畅所欲言。凡学生提出问题,,他总表示欢迎,如果不提出意见,他反而感到不高兴。他曾抱怨颜回:“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他认为颜回对他的教学总是默识,没有一点意见,这对他改进教学没有帮助,因而他表示有点不悦的样子。孔子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的这一教学理念为以后历代教育家所继承,形成了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
其他文献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几年时间,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既说明教者有锐意创新的意识,又说明语文教学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商榷的地方。因此,我认为有几个问题仍然值得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读写算2011年第26期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模式研究2011年第26期读写算【摘要】本文就由学困生组成的“爱心帮扶班”的教育教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教育教学策略,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反思,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发教育同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关爱;帮扶;培养自信;“度”的把握    “爱心帮扶班”是我校今年初三年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教学理
一、漂流日记的诞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1.心生一计。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批阅学生的日记,看到优秀的作品,我总要推荐给其他学生,常常读给全班的同学听。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语文课上,我深情并茂地朗读完一个学生的精彩日记,下课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跑到我跟前,想要再读一遍刚才的日记。看到这番情景,一个想法便在脑海中应运而生,不如让日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相互传阅,这样既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让学生之间的交
【摘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传递,是信息素养的一个体现。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但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遇到诸多问题,本文对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形成;保持;迁移    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传递,是信息素养的一个体现。而要做到这些,必
一、认识现状  初中生的生活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独立支配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过的是寝室、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报刊杂志,新闻联播更是少看少见。写作的源泉枯竭,极其不利于作文教学,也苦了学生。每次作文时,总有同学望题兴叹,抓耳挠腮。为“交差”或挖空心思,搜肠刮肚,或找《作文选》东拼西凑。怎样使枯蝎的源泉充满甘露,注入新的源泉。这就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
“概念图”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科学教学研究的两大重要前沿课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儿童这样的心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因此“探究”引进了小学数学课堂,为了践行新理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
【摘 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对教学其它环节进行有效性评价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目标 有效 评价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要尊重个体思维,革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扩眼界,加强提问的实效适时,梯度与角度,主张合作研讨,融合练习与心得体会,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提问 合作 探究    一、数学由口算到笔算到计算机,真是今非昔比  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