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的教学。而朗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个字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享受朗读的乐趣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易指导,而对“有感情”的朗读进行指导,则难度较大。对于读出情感要求的达成,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悟”的思想。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表达一点,再读再悟,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文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逐渐会被学生领悟,从而享受到朗读的乐趣,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个字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享受朗读的乐趣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易指导,而对“有感情”的朗读进行指导,则难度较大。对于读出情感要求的达成,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悟”的思想。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表达一点,再读再悟,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文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逐渐会被学生领悟,从而享受到朗读的乐趣,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