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美术教育是与儿童的经验密切联系的教育。儿童经验在生活中获得,最终目的是让儿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肯定、勇于创造、完善人格,构建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的的人性化的美术素质教育。现象学美术教育中的经验适应当代生活的美术教育观念,对儿童而言,让生活保持体验的状态,才能够使他们在经验中生长,这对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美术素质教育 儿童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美术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吸收知识与技能,而是使他们的人格得以生长,顺应儿童天性。儿童要生长就要不断积累经验,儿童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教育应当顺其自然,回归生活,让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要围绕儿童的经验和人格的完善进行设计。
一、儿童经验的现象学简析
经验,一般意义上是指人在进行活动时获得的认识。但杜威对经验的理解不限于此,“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他的性质在内”,经验是对某一个情境的整体反应后的结果,是带有感受性的,因此经验还应该包括情感等诸多东西在内。这种感受性的经验会使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就如同儿童画一样,他们只会按照他们的已有经验及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作为创作的内容,而他们认为那些东西很重要,除了他们对这些事物有了一定的经验,还与儿童的情感有联系。
经验要求我们回到美术教育现象的现场,以“回归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关注情境、人格、体验、生活与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儿童体验与感悟生活,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梅洛庞帝认为:“身体不只是一件事物、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经验的永恒前提。”儿童获得的经验是来自儿童身体对生活的感受,这样的经验是具备有效性的。经验不是独立存在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尝试的、不断承受后果中获得经验的。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获得经验的最好方法是在生活中感受,在经验中再汲取,儿童经验的积累就是原始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吸收,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不同于文字,美术中含有大量非理性的、不能用语言和图像表达的经验,儿童要获得这种经验,只能靠自身已有经验再体验和感受。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已有的经验便是儿童日后经验增长的基石,获得新的经验是一个前后连贯、要持续改造的过程。因此成人要在情境中以引导方式唤起儿童对生活某个经验,并设法让他们感受到其中关联,从而扩大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得儿童获得新经验,以此让儿童人格得以完善。
二、儿童经验与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明确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完善人格。”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完善人格。但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对总目标的实现仍差距: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虽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但实际在美术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彻底忽视儿童已有经验的拓展。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儿童人格,因此教学目标应该以儿童的人格完善为主要考虑因素。知识和技能是儿童获得经验之后的结果,儿童人格的完善的有效手段便是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获得经验。
我们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顺应儿童天性。儿童经验内化于儿童教育之中,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儿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套能够适应本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自然、有效。当儿童发现新经验的生活意义时,这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这种理解就是经验内化的体现,与机械记忆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儿童教学目标中,要以儿童人格的发展为前提条件,注重儿童经验的获得,既要培养儿童的兴趣与情感,更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获得多方面经验的发展。儿童便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慢慢成长,自身人格得以完善。
三、儿童经验与教学过程
当下美术教学存在问题: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设计套路化,课堂上传授的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这些知识被强行灌输给儿童,让儿童在经验的获取上有些不足;教学评价过于注重专业、美学定位而忽视儿童人格的完善。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问得最多的是“那个怎么画”或“这个我不会画你教我吧”,成人通常直接给儿童套上一个“你那样画不对,应该这样画”的套子,画得不符合老师标准的画就会被批评,儿童活在成人建立的模式下,不仅使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产生阻碍,而且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造成不利影响,打击儿童的自信心,泯灭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过程应是以“回归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让儿童体验与感悟生活,获得经验的活动。儿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以成人的方式灌输知识,要以儿童最终获得有效经验为目的,顺应儿童天性而为之。给予儿童独立思考的机会,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让儿童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不能向儿童的大脑灌输“经验”,让儿童有自己的目的,按照自己的选择和意愿用自己的方式积累经验,成人只要稍加引导即可,儿童会随着自己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好奇,不断获取新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不断体验、多次尝试和修正,这不仅让儿童获得了必要的有效经验,而且培养了儿童勇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设计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经验。一个有意义的美术教学设计,除了具有可汲取相关经验的特点外,还应该关注日常和学习情境、儿童经验内化及儿童情感培养和人格完善,并不是教儿童画画就是儿童美术教育,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教学任务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将课程活动设于情境之中。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儿童自身感受获得的。儿童的情感认知和所处环境会对经验的整合与内化产生影响,教学设计情境化对于儿童来说更有利于经验积累,在教学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帮助儿童将模糊、疑难的知识转化为清晰、连贯经验。
教学评价对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有效促进儿童的自我肯定和人格完善。儿童经验要求儿童美术教学评价定位于儿童的人格完善,而非美学与专业评价。儿童美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帮助儿童自我确认。成人要不断地引导儿童获取经验,提醒儿童确认经验。儿童确认了这些自己已获得的经验,就相当于他们对自我进行了确认,这样才能让儿童树立自信,有勇气创造。
四、结语
儿童不断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在经验中生长。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可以感受到自身真切的生命,体验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对他们自身调整、自我确认和人格完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雅俊.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24-27,44-46.
[2]王艳玲.课堂教学中儿童生活经验的缺失与回归——
兼论杜威《儿童与课程》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26.
[3]吴海青.人文视野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D].杭州师范大学,2007:13.
[4]林兰.论杜威“艺术即经验”思想及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19-20,26-28.
[5]王喜海.论儿童经验的自发获得与课程实施原则[J].学前课程究,2008:4-7.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BTW001)、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380)、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重点项目(13A
007)与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049)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美术素质教育 儿童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美术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吸收知识与技能,而是使他们的人格得以生长,顺应儿童天性。儿童要生长就要不断积累经验,儿童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教育应当顺其自然,回归生活,让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要围绕儿童的经验和人格的完善进行设计。
一、儿童经验的现象学简析
经验,一般意义上是指人在进行活动时获得的认识。但杜威对经验的理解不限于此,“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他的性质在内”,经验是对某一个情境的整体反应后的结果,是带有感受性的,因此经验还应该包括情感等诸多东西在内。这种感受性的经验会使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就如同儿童画一样,他们只会按照他们的已有经验及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作为创作的内容,而他们认为那些东西很重要,除了他们对这些事物有了一定的经验,还与儿童的情感有联系。
经验要求我们回到美术教育现象的现场,以“回归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关注情境、人格、体验、生活与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儿童体验与感悟生活,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梅洛庞帝认为:“身体不只是一件事物、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经验的永恒前提。”儿童获得的经验是来自儿童身体对生活的感受,这样的经验是具备有效性的。经验不是独立存在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尝试的、不断承受后果中获得经验的。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获得经验的最好方法是在生活中感受,在经验中再汲取,儿童经验的积累就是原始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吸收,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不同于文字,美术中含有大量非理性的、不能用语言和图像表达的经验,儿童要获得这种经验,只能靠自身已有经验再体验和感受。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已有的经验便是儿童日后经验增长的基石,获得新的经验是一个前后连贯、要持续改造的过程。因此成人要在情境中以引导方式唤起儿童对生活某个经验,并设法让他们感受到其中关联,从而扩大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得儿童获得新经验,以此让儿童人格得以完善。
二、儿童经验与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明确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完善人格。”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完善人格。但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对总目标的实现仍差距: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虽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但实际在美术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彻底忽视儿童已有经验的拓展。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儿童人格,因此教学目标应该以儿童的人格完善为主要考虑因素。知识和技能是儿童获得经验之后的结果,儿童人格的完善的有效手段便是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获得经验。
我们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顺应儿童天性。儿童经验内化于儿童教育之中,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儿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套能够适应本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自然、有效。当儿童发现新经验的生活意义时,这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这种理解就是经验内化的体现,与机械记忆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儿童教学目标中,要以儿童人格的发展为前提条件,注重儿童经验的获得,既要培养儿童的兴趣与情感,更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获得多方面经验的发展。儿童便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慢慢成长,自身人格得以完善。
三、儿童经验与教学过程
当下美术教学存在问题: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设计套路化,课堂上传授的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这些知识被强行灌输给儿童,让儿童在经验的获取上有些不足;教学评价过于注重专业、美学定位而忽视儿童人格的完善。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问得最多的是“那个怎么画”或“这个我不会画你教我吧”,成人通常直接给儿童套上一个“你那样画不对,应该这样画”的套子,画得不符合老师标准的画就会被批评,儿童活在成人建立的模式下,不仅使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产生阻碍,而且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造成不利影响,打击儿童的自信心,泯灭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过程应是以“回归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让儿童体验与感悟生活,获得经验的活动。儿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以成人的方式灌输知识,要以儿童最终获得有效经验为目的,顺应儿童天性而为之。给予儿童独立思考的机会,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让儿童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不能向儿童的大脑灌输“经验”,让儿童有自己的目的,按照自己的选择和意愿用自己的方式积累经验,成人只要稍加引导即可,儿童会随着自己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好奇,不断获取新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不断体验、多次尝试和修正,这不仅让儿童获得了必要的有效经验,而且培养了儿童勇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设计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经验。一个有意义的美术教学设计,除了具有可汲取相关经验的特点外,还应该关注日常和学习情境、儿童经验内化及儿童情感培养和人格完善,并不是教儿童画画就是儿童美术教育,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教学任务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将课程活动设于情境之中。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儿童自身感受获得的。儿童的情感认知和所处环境会对经验的整合与内化产生影响,教学设计情境化对于儿童来说更有利于经验积累,在教学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帮助儿童将模糊、疑难的知识转化为清晰、连贯经验。
教学评价对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有效促进儿童的自我肯定和人格完善。儿童经验要求儿童美术教学评价定位于儿童的人格完善,而非美学与专业评价。儿童美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帮助儿童自我确认。成人要不断地引导儿童获取经验,提醒儿童确认经验。儿童确认了这些自己已获得的经验,就相当于他们对自我进行了确认,这样才能让儿童树立自信,有勇气创造。
四、结语
儿童不断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在经验中生长。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可以感受到自身真切的生命,体验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对他们自身调整、自我确认和人格完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雅俊.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24-27,44-46.
[2]王艳玲.课堂教学中儿童生活经验的缺失与回归——
兼论杜威《儿童与课程》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26.
[3]吴海青.人文视野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D].杭州师范大学,2007:13.
[4]林兰.论杜威“艺术即经验”思想及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19-20,26-28.
[5]王喜海.论儿童经验的自发获得与课程实施原则[J].学前课程究,2008:4-7.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BTW001)、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380)、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重点项目(13A
007)与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04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