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中较为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下面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的策略与方法
1.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学习的许多内容:有理数的运算知识、运用题的思路分析、多姿多彩几何图形的学习、统计知识等等,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为了学生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创设以下问题:
小华同学在商店看中了一块漂亮的方纱巾,但当她拿起来时,感觉纱不太方。商店老板看她犹豫的样子,马上过来拉起一组对角,让小华看另一组是否对齐,小华还有些疑惑,老板又拉起另一组对角,让小华检验。小华终于买了这块纱巾。你认为小华买的这块纱巾真是正方形吗?当时采用什么方法就可以检验出来?
这个问题本身就会引起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好奇。学生又可以利用纸张,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交流与合作较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较容易接受了正方形的有关新的知识。
2.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折迭,如何剪拼,如何摆放,如何移动等等,从而使操作活动能够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在推进学生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亲身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课时,在提出“剪出什么样的图片能拼成长方体”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剪的硬纸片折叠起来,比一比,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后会发现“几种不同的剪法同样能折叠成长方体”。“那究竟有哪些剪法同样能折叠成长方体呢?”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研究立体图形展开图的学习中去。
3.创设愉快、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数学课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展开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以艺术性的语言、手势、体态和情感,以灵活巧妙的教学手段设计一些形象化的事件情节、游戏等,将教学置于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以利用生动的画面、轻松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故事场面:大狗熊在逛公园,先坐正方形的小车,小车走不动了,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大狗熊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上,小车滚滚向前,大狗熊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了主动求知的心理情感,带着心态进入学习。
4.通过开放教学课堂来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通过一些开放课堂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可以克服了数学课的枯燥的弱点。
例如,我们在教八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课堂先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教室内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象限等基本概念后,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我们设计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问题。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提出问题“谁能说出老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较大胆,所以讨论也激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急着举手。问题容易得到解决后,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时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比赛的形式,互相提出问题给对方解答挣分。题目有:甲方某生站立的坐标是什么?给出一个坐标请对方某生去站立等等。两组同学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训练了这种难点。最后的考查时,有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些几何内容也可以这样设计,例如初中数学中“角的平分线”这一节,我们照样选在了室外做练习,用粉笔划定一个角,让每个学生去找一个“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站着,全班学生站完后,很明显他们几乎都站在了同一条射线上,这条射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仅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使学生理解了“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这个性质。还有“对称”、“函数的图像”等知识的传授也可以设计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易东平:《译有效数学方法(第四版)》
[2]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3] 顾继玲、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1.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学习的许多内容:有理数的运算知识、运用题的思路分析、多姿多彩几何图形的学习、统计知识等等,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为了学生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创设以下问题:
小华同学在商店看中了一块漂亮的方纱巾,但当她拿起来时,感觉纱不太方。商店老板看她犹豫的样子,马上过来拉起一组对角,让小华看另一组是否对齐,小华还有些疑惑,老板又拉起另一组对角,让小华检验。小华终于买了这块纱巾。你认为小华买的这块纱巾真是正方形吗?当时采用什么方法就可以检验出来?
这个问题本身就会引起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好奇。学生又可以利用纸张,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交流与合作较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较容易接受了正方形的有关新的知识。
2.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折迭,如何剪拼,如何摆放,如何移动等等,从而使操作活动能够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在推进学生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亲身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课时,在提出“剪出什么样的图片能拼成长方体”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剪的硬纸片折叠起来,比一比,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后会发现“几种不同的剪法同样能折叠成长方体”。“那究竟有哪些剪法同样能折叠成长方体呢?”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研究立体图形展开图的学习中去。
3.创设愉快、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数学课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展开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以艺术性的语言、手势、体态和情感,以灵活巧妙的教学手段设计一些形象化的事件情节、游戏等,将教学置于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以利用生动的画面、轻松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故事场面:大狗熊在逛公园,先坐正方形的小车,小车走不动了,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大狗熊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上,小车滚滚向前,大狗熊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了主动求知的心理情感,带着心态进入学习。
4.通过开放教学课堂来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通过一些开放课堂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可以克服了数学课的枯燥的弱点。
例如,我们在教八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课堂先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教室内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象限等基本概念后,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我们设计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问题。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提出问题“谁能说出老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较大胆,所以讨论也激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急着举手。问题容易得到解决后,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时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比赛的形式,互相提出问题给对方解答挣分。题目有:甲方某生站立的坐标是什么?给出一个坐标请对方某生去站立等等。两组同学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训练了这种难点。最后的考查时,有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些几何内容也可以这样设计,例如初中数学中“角的平分线”这一节,我们照样选在了室外做练习,用粉笔划定一个角,让每个学生去找一个“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站着,全班学生站完后,很明显他们几乎都站在了同一条射线上,这条射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仅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使学生理解了“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这个性质。还有“对称”、“函数的图像”等知识的传授也可以设计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易东平:《译有效数学方法(第四版)》
[2]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3] 顾继玲、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