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书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演绎,去"补白"。小学语文教学更与"空白"息息相关,艺术地利用"空白"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0
一、揭示课题留空白,培养思维的探究性、整体性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教师因题制宜,注意留有余地,就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亡羊补牢》一课,可抓住课题设计如下训练: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②自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③理解"亡"、"牢"在词语中的意思,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④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那个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阅读教学中适时设置问题,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思考、探究答案,这是发展思维的保证,比起由老师直接告诉结论要强得多。这样做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积极性。既激疑又训练了学生的"发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此外,在教学中,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教者引而不发,留下空白,通过多思,发挥其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其好处有:①扣住课题进行了字、词、句、篇的训练;②进行了读书、说话的训练;③进行了审题、解题、质疑问难等思维的训练;④进行了边读边思、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二、突破难点留空白,培养思维的完整性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难点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那就不妨先把它暂时放一放,留出空白,待学到一定时候,这一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留空白,培养思维的概括性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会的心理和求知、求解、释疑的欲望,讲究一点板书设计的空白艺术,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如《跳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读课文内容时,有意留下五个空白的括号,师生共同配合,完成一则精妙的板书:
跳水
高潮(孩子遇险)
发展(孩子追猴)
发生 (猴逗孩子)
起因(水手逗猴) 结果
(孩子得救)
四、利用场面填空白,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靠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靠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撈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以设计说写练习: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有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五、理解语义想空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文章中许多句子含义深刻,透过其表面所描写的现象,可以体会到它暗含着的本意。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作者讲述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事情是由孩子的天真引起的,鲁迅先生也好像是在与孩子开玩笑,实际上他说的几句话含义深刻,话中有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把鼻子碰扁了吗?"这句话中的"碰壁"一词弦外有音,得细细品位才能悟出其中之义。教学时可扣住"碰壁"一词设置空白,让学生展开讨论。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碰壁"指什么?鲁迅先生是在漆黑的夜晚走路不小心,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吗?这样的问题极富趣味性,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又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出了各自的理由,即"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把鼻子碰扁了"说明鲁迅先生遭受的挫折与迫害非常严重,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猎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所以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这样的讨论、探索,不仅使学生从表面描写的现象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课文内容的内涵有了深刻地理解,同时通过外部诱因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兴趣、情感的需要,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六、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师可利用这一空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又可以根据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来。
巧妙地设计"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思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0
一、揭示课题留空白,培养思维的探究性、整体性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教师因题制宜,注意留有余地,就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亡羊补牢》一课,可抓住课题设计如下训练: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②自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③理解"亡"、"牢"在词语中的意思,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④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那个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阅读教学中适时设置问题,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思考、探究答案,这是发展思维的保证,比起由老师直接告诉结论要强得多。这样做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积极性。既激疑又训练了学生的"发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此外,在教学中,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教者引而不发,留下空白,通过多思,发挥其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其好处有:①扣住课题进行了字、词、句、篇的训练;②进行了读书、说话的训练;③进行了审题、解题、质疑问难等思维的训练;④进行了边读边思、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二、突破难点留空白,培养思维的完整性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难点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那就不妨先把它暂时放一放,留出空白,待学到一定时候,这一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留空白,培养思维的概括性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会的心理和求知、求解、释疑的欲望,讲究一点板书设计的空白艺术,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如《跳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读课文内容时,有意留下五个空白的括号,师生共同配合,完成一则精妙的板书:
跳水
高潮(孩子遇险)
发展(孩子追猴)
发生 (猴逗孩子)
起因(水手逗猴) 结果
(孩子得救)
四、利用场面填空白,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靠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靠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撈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以设计说写练习: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有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五、理解语义想空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文章中许多句子含义深刻,透过其表面所描写的现象,可以体会到它暗含着的本意。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作者讲述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事情是由孩子的天真引起的,鲁迅先生也好像是在与孩子开玩笑,实际上他说的几句话含义深刻,话中有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把鼻子碰扁了吗?"这句话中的"碰壁"一词弦外有音,得细细品位才能悟出其中之义。教学时可扣住"碰壁"一词设置空白,让学生展开讨论。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碰壁"指什么?鲁迅先生是在漆黑的夜晚走路不小心,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吗?这样的问题极富趣味性,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又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出了各自的理由,即"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把鼻子碰扁了"说明鲁迅先生遭受的挫折与迫害非常严重,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猎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所以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这样的讨论、探索,不仅使学生从表面描写的现象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课文内容的内涵有了深刻地理解,同时通过外部诱因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兴趣、情感的需要,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六、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师可利用这一空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又可以根据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来。
巧妙地设计"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思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