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如一杯白开水一样,虽干净简洁,却平淡无味。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够热烈,学习探究属于浅层次的。笔者又一次陷入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以实现课程目标。
  继续研读文本,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颇具匠心:《姥姥的剪纸》讲的是民间剪纸艺术,《牛郎织女》是民间文学,《安塞腰鼓》是民间舞蹈艺术。这三篇课文都和民间艺术有关。编者如此精心编排,意图是什么?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2.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3.通过四大民间故事的系列阅读,了解民间故事的创作背景和特点,从而爱上阅读民间故事,乐于讲述民间故事。
  4.通过对本单元的整合认识,了解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有了这样的目标设想后,我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突破了以往与文本简单对话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了深刻的对话。这一次的课堂教学,学生们通过系列阅读、分析探究、自主发现等环节,发现了民间故事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惊喜地发现文章编排的精妙所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了曲折动人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才使得《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充满了魅力,得以流传至今。《牛郎织女》是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三个民间故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的传说》。在这三个故事里,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去读一读。
  出示表格:
  ■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你能通过你的发现,说说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吗?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情节十分曲折,充满了幻想,男女主人公的相爱很艰辛,但最后都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自己读书,得知民间故事的特点,了不起!一起来看看这一段关于民间故事的阐述。
  出示: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文学作品。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师:同学们,咱们再看一看这一单元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老师,我明白了!《姥姥的剪纸》讲的是民间的剪纸艺术,《安塞腰鼓》也是一种民间的舞蹈艺术。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和民间艺术有关。
  师:同学们,会读书的人能从书中发现很多奥妙。这本书的编者,这么用心地将有关民间艺术的文章编排在一起,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希望我们去了解民间艺术。
  师: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除了书上的三种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课后,我们可以分小组开展“民间艺术”小调查,然后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目标的转变,是教师理念的突破。一节有效的课,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这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只有关注这个文本作为教材的价值,才能真正与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二是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要通过设计“活动”来实现。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选择教学内容,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实际的活动。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们要注意用足、用活教材资源,让学生跳出教材看教材,更好地把“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和教科书编者对话,就像是一座桥梁,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互动变得更为多元、生动和有效。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的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对古诗词的吟诵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有益元素,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歌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并且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融入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从内心培养起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为了保证古诗歌教学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及时了解新时代对古诗歌的教学规定,结合古诗歌的特点,深入探索
设计理念  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2.研读两份账单,通过读、说、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0>60”。质疑:谁会读这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鉴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呢?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 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语用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初读课文,感知表达方法;细读课文,品味运用语言;总结文本,学习语言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 课堂教学 语用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4  《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彰显阅读指导的活性呢?下面我以《第一朵杏花》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确立目标  1.背名言。  2.补充名言,引导质疑。  师:大家知道的名言真多,今天我再送大家一句名言: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