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美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尽管“大美术”有其丰富多彩与特有的艺术魅力,但高校的学生可能会因教育不到位出现“视而不见”或“视而不知”的美感状态,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审美教育。
一、激发学生对美的思考与领悟
美学审视着我们思考艺术的方式。作为高校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件优秀美术作品时,就要紧紧围绕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来启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领悟。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她会成为一件世界名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从形式美与形式感来看,画中的蒙娜·丽莎一双明澈的眼睛默默注视着观众,她似乎若有所思,若隐若现的微笑增添了伤感的魅力。其次,从技艺性和物质媒介性来看,达·芬奇运用了明暗法、薄雾法来处理画面,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表现技法,但在当时却是一大创新,它同早期文艺复兴时的画法已大不相同。再次,从该画历史文化的积淀性看,从古罗马的“标准美”到现在的各种美的形态,《蒙娜丽莎》作为“唯美”典型,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最后,从独创性和首创性看,《蒙娜丽莎》之所以是世界名画,是因为就文艺复兴时代而言,她不但在技巧上是科学绘画方法的总结,也是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技巧的高峰。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就要以导入者的身份充分运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问答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和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完成师生个性的相互熏陶,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而非一味地灌输枯燥的美学概念。
二、培养学生对多种审美形态的鉴赏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形态,大致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中和等类别。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对多种审美形态的鉴赏,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据大学生审美标准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仍看重优美形态,并对各种审美形态的心理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大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缺陷。比如,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吉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作品《吻》,起初是不需要老师多讲解的,画面唯美的装饰和淡淡飘出的情欲,便能获得学生的好感。望着这对情侣,观者似乎也能够陶醉其中。为什么此画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呢?教师就是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继续透过极尽华美的表面看到画家对于人生的思考,出神入化的色彩与图案消除了一切邪念,将人们从习惯或道德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唤起心底流淌的情感和超越个体的生命意识。
但是作为另一种悲剧的审美形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以挪威表现派画家蒙克的《呐喊》为例,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来思考,如:“这幅画你觉得画中的形象美吗?”“你如何赏析这幅画?”“看到这幅画你是否觉得内心紧张不安?”“这件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主题贴切吗?”“为什么画家要将人物处理成这种雏形?”所有这些问题,都围绕着“美与丑”这个问题展开,这也是对学生“唯美”观念的冲击。但这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从作者的生平及生活年代了解到作者创作该画的动机,从而得出理性的结论:这也是一幅“美”的作品,是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是资本主义世界冷漠动荡的环境重压下,画家本人精神和情感近于崩溃的深刻揭示。如此,同学们也理解了画面上那像一条血河似的天空,惊悸骚动的线条,是如何构成了一个精神磁场,围绕着发自灵魂的呐喊而运动着,旋转着。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学生在讨论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对“美”的理解自然加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中就有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
一、激发学生对美的思考与领悟
美学审视着我们思考艺术的方式。作为高校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件优秀美术作品时,就要紧紧围绕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来启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领悟。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她会成为一件世界名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从形式美与形式感来看,画中的蒙娜·丽莎一双明澈的眼睛默默注视着观众,她似乎若有所思,若隐若现的微笑增添了伤感的魅力。其次,从技艺性和物质媒介性来看,达·芬奇运用了明暗法、薄雾法来处理画面,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表现技法,但在当时却是一大创新,它同早期文艺复兴时的画法已大不相同。再次,从该画历史文化的积淀性看,从古罗马的“标准美”到现在的各种美的形态,《蒙娜丽莎》作为“唯美”典型,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最后,从独创性和首创性看,《蒙娜丽莎》之所以是世界名画,是因为就文艺复兴时代而言,她不但在技巧上是科学绘画方法的总结,也是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技巧的高峰。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就要以导入者的身份充分运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问答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和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完成师生个性的相互熏陶,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而非一味地灌输枯燥的美学概念。
二、培养学生对多种审美形态的鉴赏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形态,大致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中和等类别。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对多种审美形态的鉴赏,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据大学生审美标准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仍看重优美形态,并对各种审美形态的心理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大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缺陷。比如,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吉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作品《吻》,起初是不需要老师多讲解的,画面唯美的装饰和淡淡飘出的情欲,便能获得学生的好感。望着这对情侣,观者似乎也能够陶醉其中。为什么此画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呢?教师就是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继续透过极尽华美的表面看到画家对于人生的思考,出神入化的色彩与图案消除了一切邪念,将人们从习惯或道德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唤起心底流淌的情感和超越个体的生命意识。
但是作为另一种悲剧的审美形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以挪威表现派画家蒙克的《呐喊》为例,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来思考,如:“这幅画你觉得画中的形象美吗?”“你如何赏析这幅画?”“看到这幅画你是否觉得内心紧张不安?”“这件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主题贴切吗?”“为什么画家要将人物处理成这种雏形?”所有这些问题,都围绕着“美与丑”这个问题展开,这也是对学生“唯美”观念的冲击。但这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从作者的生平及生活年代了解到作者创作该画的动机,从而得出理性的结论:这也是一幅“美”的作品,是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是资本主义世界冷漠动荡的环境重压下,画家本人精神和情感近于崩溃的深刻揭示。如此,同学们也理解了画面上那像一条血河似的天空,惊悸骚动的线条,是如何构成了一个精神磁场,围绕着发自灵魂的呐喊而运动着,旋转着。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学生在讨论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对“美”的理解自然加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中就有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