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课”即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将直接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定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更是如此,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一专多能”人才中举足轻重。现实是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满足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本文拟借“金课”建设的契机,探讨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关键词】外语“金课”;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周宇琴,湖北工程学院。
一、 “金课”与课程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发文建设五类“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 “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该课程建设是为梳理各科教学内容,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018 年 11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将“金课”的标准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金课”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的新举措,而课程建设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课程质量是“金课”建设的核心。无论是“金课”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应个人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尤其如此。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为例,阐述“金课”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二、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于课程设置的界定
大学英语是一门课程而非一门学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作用如同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样重要,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2020年版“指南”中,大学英语的定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其一,它被界定为公共基础课和核心通识课,其中“核心通识课”是新加入的内容;其二,大学英语课程应参照“指南”进行定位,而非之前的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三,新的“指南”更强调大学英语对学生素质与素养的提高的意义,非此前的单一强调“知识”。新“指南”還界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其一,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呼应其定位。其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指南”还指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2018 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要培养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为此高校应主动“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教育部也一再发文强调“立德树人”,老师们也应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据此“指南”将大学英语应开的课程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类。
通用英语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过渡性课程,用来巩固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帮助学生用英语从事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课程则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所在的高校为所在地市唯一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服务地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该校是一所以工、农、理科为支撑学科,文、经、法重点发展,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学科着力突破的理工科高校。目前该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为:首先,课时为3-3-3-2模式,即前三个学期每周三个课时,最后一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第一学期13个教学周(学生前三周军训),后三个学期16个教学周。该课时是2018年课时削减后的情况,此前课时为每学期16周(第一学期13周)、每周4课时、一共4学期。改革之后削减了77个课时。其次,教学内容主要为通用英语。必修课选用通用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教材;选修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应试的考研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教学。最后,授课形式主要采取线下课程。目前无自建在线课程,部分老师利用线上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但仍然是线下方式占主导。总体来看,本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通用英语为主,没有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部分院系自行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由本院系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讲授,事实上专业老师熟悉学科知识和内容,却不擅长特定体裁的学术阅读方法和写作规范;也没有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而是将跨文化交际内容融入通用英语课程中,实际执行情况因人而异、无从量化和考查,这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目标有差距。整体课程内容陈旧和单一,与学生学术与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发展需要相差较远。在对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应对课时削减实际方面仍然有差距。课程设置的缺陷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较低,表示英语课不能成为其专业发展和开拓视野的桥梁。笔者还对湖北省同类其他高校做调查,结果发现课程设置的问题无独有偶。
四、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对接到课程内容设置上,高阶性即课程要以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学生应具有批判思维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用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相结合;创新性指课程内容要与时代发展前沿相结合,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来设置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文科生不仅要通晓文经法政史地,还有具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具备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挑战度是指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目标一体的课程体系。据此,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英语基础的实际,笔者建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表1。 该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分层次、分类别、分教材的循序渐进式的原则,考虑本校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
第一学期,全校文理工科学生上通用英语类课程,艺术类学生上英语基础词汇和语法,这是巩固语言基础的阶段。第二学期,文科学生上跨文化交际课程,理工科学生上科技英语,这与以往通用课程占比较大的情况不同,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而艺术类学生仍然上通用课程是基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第三学期,文理科学生上专业英语,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艺术类学生上通用英语。第四学期,文理科学生上学术英语写作,艺术类学术上专业英语。这一课程安排满足学生更高水平的需求,体现“金课”挑战度的要求。第三、四学年,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选修中国文化概论、国际英语阅读和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实用技能,体现“金课”的创新性和高阶性要求。
由于大势所趋,大学英语课时减少,但前文所述五类“金课”建设为课程设置开了另一扇窗。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线下”课为主,五类“金课”为教学形式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要求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 高等教育”新形态和课堂教学革命新趋势,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完全可以在课程设置形式上增加一定数量的线上课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比如艺术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课可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出于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需要,可以尝试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在线课程,比如建筑英语、机械英语等通用科技英语课程;英文说孝、李白与安陆等文化类课程;提高英语基本技能的课程。这些在线课程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也符合教学大纲和“金课”建设标准。
五、结语
教学大纲是课程设置的根基,“金课”建设为课程设置指明了新方向。应用型高校要达到其办学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梳理了2020年版“教学指南”的新變化给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并结合“金课”建设及本校办学定位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给出了建议。虽然目前课程建设面临诸如课程设置需要与不同专业衔接、学院之间难合作、教师知识和技能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在路上,科学的课程设置将使学生、国家和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1]宋英,何高大.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金课”打造之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9(5):39-41,84.
[2]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23-25.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关键词】外语“金课”;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周宇琴,湖北工程学院。
一、 “金课”与课程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发文建设五类“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 “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该课程建设是为梳理各科教学内容,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018 年 11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将“金课”的标准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金课”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的新举措,而课程建设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课程质量是“金课”建设的核心。无论是“金课”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应个人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尤其如此。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为例,阐述“金课”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二、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于课程设置的界定
大学英语是一门课程而非一门学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作用如同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样重要,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2020年版“指南”中,大学英语的定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其一,它被界定为公共基础课和核心通识课,其中“核心通识课”是新加入的内容;其二,大学英语课程应参照“指南”进行定位,而非之前的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三,新的“指南”更强调大学英语对学生素质与素养的提高的意义,非此前的单一强调“知识”。新“指南”還界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其一,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呼应其定位。其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指南”还指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2018 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要培养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为此高校应主动“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教育部也一再发文强调“立德树人”,老师们也应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据此“指南”将大学英语应开的课程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类。
通用英语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过渡性课程,用来巩固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帮助学生用英语从事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课程则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所在的高校为所在地市唯一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服务地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该校是一所以工、农、理科为支撑学科,文、经、法重点发展,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学科着力突破的理工科高校。目前该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为:首先,课时为3-3-3-2模式,即前三个学期每周三个课时,最后一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第一学期13个教学周(学生前三周军训),后三个学期16个教学周。该课时是2018年课时削减后的情况,此前课时为每学期16周(第一学期13周)、每周4课时、一共4学期。改革之后削减了77个课时。其次,教学内容主要为通用英语。必修课选用通用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教材;选修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应试的考研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教学。最后,授课形式主要采取线下课程。目前无自建在线课程,部分老师利用线上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但仍然是线下方式占主导。总体来看,本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通用英语为主,没有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部分院系自行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由本院系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讲授,事实上专业老师熟悉学科知识和内容,却不擅长特定体裁的学术阅读方法和写作规范;也没有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而是将跨文化交际内容融入通用英语课程中,实际执行情况因人而异、无从量化和考查,这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目标有差距。整体课程内容陈旧和单一,与学生学术与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发展需要相差较远。在对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应对课时削减实际方面仍然有差距。课程设置的缺陷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较低,表示英语课不能成为其专业发展和开拓视野的桥梁。笔者还对湖北省同类其他高校做调查,结果发现课程设置的问题无独有偶。
四、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对接到课程内容设置上,高阶性即课程要以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学生应具有批判思维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用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相结合;创新性指课程内容要与时代发展前沿相结合,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来设置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文科生不仅要通晓文经法政史地,还有具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具备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挑战度是指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目标一体的课程体系。据此,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英语基础的实际,笔者建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表1。 该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分层次、分类别、分教材的循序渐进式的原则,考虑本校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
第一学期,全校文理工科学生上通用英语类课程,艺术类学生上英语基础词汇和语法,这是巩固语言基础的阶段。第二学期,文科学生上跨文化交际课程,理工科学生上科技英语,这与以往通用课程占比较大的情况不同,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而艺术类学生仍然上通用课程是基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第三学期,文理科学生上专业英语,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艺术类学生上通用英语。第四学期,文理科学生上学术英语写作,艺术类学术上专业英语。这一课程安排满足学生更高水平的需求,体现“金课”挑战度的要求。第三、四学年,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选修中国文化概论、国际英语阅读和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实用技能,体现“金课”的创新性和高阶性要求。
由于大势所趋,大学英语课时减少,但前文所述五类“金课”建设为课程设置开了另一扇窗。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线下”课为主,五类“金课”为教学形式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要求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 高等教育”新形态和课堂教学革命新趋势,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完全可以在课程设置形式上增加一定数量的线上课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比如艺术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课可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出于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需要,可以尝试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在线课程,比如建筑英语、机械英语等通用科技英语课程;英文说孝、李白与安陆等文化类课程;提高英语基本技能的课程。这些在线课程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也符合教学大纲和“金课”建设标准。
五、结语
教学大纲是课程设置的根基,“金课”建设为课程设置指明了新方向。应用型高校要达到其办学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梳理了2020年版“教学指南”的新變化给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并结合“金课”建设及本校办学定位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给出了建议。虽然目前课程建设面临诸如课程设置需要与不同专业衔接、学院之间难合作、教师知识和技能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在路上,科学的课程设置将使学生、国家和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1]宋英,何高大.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金课”打造之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9(5):39-41,84.
[2]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23-25.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