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代诗人、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它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思想、习俗和环境。在初中古代诗词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诗词和山水有关,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认为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我的心得,以便抛砖引玉。
首先,山水比较漂亮、壮美,激发了诗词作者的灵感,产生创作冲动,从而用诗词记录下了大自然的美。古代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山水非常美丽,人们自然而然的对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产生了羡慕情怀,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灵感一触而发,即兴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这样的文章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由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观看了钱塘湖之后,有感而发,创作而成。又如吴筠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从这首诗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山与天相交的地方升起了淡淡的云烟,作者在竹子的罅隙中观看落日的余晖。小鸟向屋檐上废弃,白云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这样的镜像,非常优美,强烈的吸引了作者,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在文中用了这些词汇“适与”、“好峰”、“迷”、“云外”等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作者在这里描述的场景具有幽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杜甫的《望岳》则表达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巍峨:“荡胸生曾云”和“一览众山小”均表明了泰山的高大;而“齐鲁青未了”则表达了泰山的雄伟,一望无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则表明泰山的景色的漂亮。在作者的眼中,泰山就是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这令他感叹不已。
其次,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个人思乡、友情、爱情思想等情怀。下面本人就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收录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由唐朝诗人岑参创作的。据资料记载,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为了节省篇幅,本文不对全文进行摘录;本文只摘录两句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阅读完整个篇章之后,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是送别友人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这里的山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其中有一个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里,李白用潭水来衬托他和汪伦的友情之深。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几个场景联系在一起——把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与令人感到悲伤的“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让让人感到惆怅的“古道西风瘦马”放在一起,容易让人产生悲喜交加的情感。“小桥流水”在大众的心理,它是故乡、家乡的代名词。
最后,爱国情怀。我们发现很多诗词都是描写边塞风景的,这些诗词无一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希望为保卫祖国出力的爱国情感,也表达了对当时的政府不满的情绪,希望当时的政府能为国家的边疆稳定多加投入、多关注边塞人们的生活。在古代,西北部和北部由于和游牧民族接壤,而游牧民族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为了生活,他们经常来关内抢事物。为了汉族人的安定生活,朝廷就需要征兵去保卫边疆,又加上某些时候朝廷比较腐败,保卫边疆不力,这样就牵动了很多老百姓的心。老百姓的心声就是为了安居乐业。我们也知道,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基本没有什么山和水,沙漠和水相对更多,在这些地方有两座山,就是天山和祁连山。以山水为背景的诗词不是很多,下面我们就列举几首开始进行说明。李白的《塞下曲》是为数不多的以山水为背景的古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交代了背景,这时的天山只有一个字“寒”;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士兵为了保家卫国随时作斗争。作者也表达了愿意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随时出征。虽然这篇文章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收录,但是这篇文章也非常适合我们初中生的理解。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还收录了另外一篇边塞古诗:《凉州词》。这首诗是由唐朝王之涣所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作者用黄河的长——从天上来 ——来烘托了玉门关的远,很多山包围着的孤城——玉门关远离我们,这些均表明了戍边战士的孤独、寂寞,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些战士的关怀。
总的说来,本人认为古代诗词中的山水可以寄托诗词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
首先,山水比较漂亮、壮美,激发了诗词作者的灵感,产生创作冲动,从而用诗词记录下了大自然的美。古代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山水非常美丽,人们自然而然的对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产生了羡慕情怀,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灵感一触而发,即兴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这样的文章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由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观看了钱塘湖之后,有感而发,创作而成。又如吴筠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从这首诗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山与天相交的地方升起了淡淡的云烟,作者在竹子的罅隙中观看落日的余晖。小鸟向屋檐上废弃,白云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这样的镜像,非常优美,强烈的吸引了作者,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在文中用了这些词汇“适与”、“好峰”、“迷”、“云外”等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作者在这里描述的场景具有幽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杜甫的《望岳》则表达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巍峨:“荡胸生曾云”和“一览众山小”均表明了泰山的高大;而“齐鲁青未了”则表达了泰山的雄伟,一望无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则表明泰山的景色的漂亮。在作者的眼中,泰山就是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这令他感叹不已。
其次,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个人思乡、友情、爱情思想等情怀。下面本人就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收录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由唐朝诗人岑参创作的。据资料记载,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为了节省篇幅,本文不对全文进行摘录;本文只摘录两句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阅读完整个篇章之后,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是送别友人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这里的山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其中有一个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里,李白用潭水来衬托他和汪伦的友情之深。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几个场景联系在一起——把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与令人感到悲伤的“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让让人感到惆怅的“古道西风瘦马”放在一起,容易让人产生悲喜交加的情感。“小桥流水”在大众的心理,它是故乡、家乡的代名词。
最后,爱国情怀。我们发现很多诗词都是描写边塞风景的,这些诗词无一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希望为保卫祖国出力的爱国情感,也表达了对当时的政府不满的情绪,希望当时的政府能为国家的边疆稳定多加投入、多关注边塞人们的生活。在古代,西北部和北部由于和游牧民族接壤,而游牧民族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为了生活,他们经常来关内抢事物。为了汉族人的安定生活,朝廷就需要征兵去保卫边疆,又加上某些时候朝廷比较腐败,保卫边疆不力,这样就牵动了很多老百姓的心。老百姓的心声就是为了安居乐业。我们也知道,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基本没有什么山和水,沙漠和水相对更多,在这些地方有两座山,就是天山和祁连山。以山水为背景的诗词不是很多,下面我们就列举几首开始进行说明。李白的《塞下曲》是为数不多的以山水为背景的古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交代了背景,这时的天山只有一个字“寒”;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士兵为了保家卫国随时作斗争。作者也表达了愿意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随时出征。虽然这篇文章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收录,但是这篇文章也非常适合我们初中生的理解。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还收录了另外一篇边塞古诗:《凉州词》。这首诗是由唐朝王之涣所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作者用黄河的长——从天上来 ——来烘托了玉门关的远,很多山包围着的孤城——玉门关远离我们,这些均表明了戍边战士的孤独、寂寞,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些战士的关怀。
总的说来,本人认为古代诗词中的山水可以寄托诗词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