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更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教育实践证明,布置切实可行的预习作业,传授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落实预习情况的检查工作,提升不断高涨的预习兴趣;争取家校教育的默契配合,达成令人满意的预习目标;是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的。
一、布置预习作业,传授预习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的目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仔细研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成预习的目标。
3.建立一套标注符号系统梳理预习思维。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可建立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教材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出来,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梳理自己的预习思维。这些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但一定要有严密稳定的系统。如教材中的结论可用“——”,关键词句用“……”,对其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
二、落实预习检查,提升预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学生能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
1.数学课堂是知识生成的平台。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呈现他们的预习成果,努力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即他们通过预习所掌握的新知识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真知”的还是“假知”的。
2.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三、争取家校配合,达成预习目标
预习过程中最难过的关就是“签”。而这签与不签,就恰恰是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预习情况的关键。有了家长把第一道关,教师检查所花费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而且效果也更好。要做到这一点,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管孩子,而是不知怎样管。我不但给孩子讲预习方法,同样也给家长上预习课,让家长了解老师的预习要求,预习步骤,检查方法等,在检查孩子的预习时,就会很自然、有序,并得到孩子的认可。
1.要指导但不要包办。作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进行数学学习的,作为家长要多一些耐心,不要看孩子不会就急了,认为孩子没有理解数学内容。预习本身就是学生先学,有不明白的要指导孩子看书再学习,学生如果真是不明白,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请家长千万不要把每次预习作业都“极其负责”地给孩子讲明白,把学生的学习包办为家长自己的“任务”,这样家长会很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家长不可为。
2.要督促但不要训斥。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所以,孩子还有些不适应,甚至会不自觉,学生总觉得预习不是“正规”作业,预习不预习,老师又不知道,作为家长要多一些督促,督促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不要一味训斥孩子,这只会让孩子特别反感,反而不利于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激发学生的预习愿望,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培养积极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增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教育实践证明,布置切实可行的预习作业,传授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落实预习情况的检查工作,提升不断高涨的预习兴趣;争取家校教育的默契配合,达成令人满意的预习目标;是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的。
一、布置预习作业,传授预习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的目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仔细研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成预习的目标。
3.建立一套标注符号系统梳理预习思维。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可建立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教材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出来,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梳理自己的预习思维。这些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但一定要有严密稳定的系统。如教材中的结论可用“——”,关键词句用“……”,对其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
二、落实预习检查,提升预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学生能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
1.数学课堂是知识生成的平台。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呈现他们的预习成果,努力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即他们通过预习所掌握的新知识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真知”的还是“假知”的。
2.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三、争取家校配合,达成预习目标
预习过程中最难过的关就是“签”。而这签与不签,就恰恰是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预习情况的关键。有了家长把第一道关,教师检查所花费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而且效果也更好。要做到这一点,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管孩子,而是不知怎样管。我不但给孩子讲预习方法,同样也给家长上预习课,让家长了解老师的预习要求,预习步骤,检查方法等,在检查孩子的预习时,就会很自然、有序,并得到孩子的认可。
1.要指导但不要包办。作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进行数学学习的,作为家长要多一些耐心,不要看孩子不会就急了,认为孩子没有理解数学内容。预习本身就是学生先学,有不明白的要指导孩子看书再学习,学生如果真是不明白,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请家长千万不要把每次预习作业都“极其负责”地给孩子讲明白,把学生的学习包办为家长自己的“任务”,这样家长会很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家长不可为。
2.要督促但不要训斥。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所以,孩子还有些不适应,甚至会不自觉,学生总觉得预习不是“正规”作业,预习不预习,老师又不知道,作为家长要多一些督促,督促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不要一味训斥孩子,这只会让孩子特别反感,反而不利于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激发学生的预习愿望,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培养积极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增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