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判断,是特指、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并有能力、有实力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作出自己伟大的历史贡献。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新时代,美好未来不只是呼唤,而是世界竞争场上实力的角逐!美好未来要靠今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信息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土地与劳动力”、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商品与资本”,而是响当当的“知识与人才”。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一个社会人民生活水准提高1%或3%,那是建筑在年生产率提高1%或3%的基础之上的。1%和3%在数值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之间的差距将日益拉大。年生产率提高3%的社会,每24年就能实现生活水平翻一番;而年生产率提高1%的社会,翻番需花费70余年。两者的差距几乎是3:1。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要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强化育人标准;要靠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创新,不断改善社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要靠治国理政等一系列好的公共政策挖掘国家潜力。
@ 孙冬梅(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育新人”的新要求,如何在育新人上取得扎实成效?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文化融入”为切入点,是新时代高校有效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凝练、弘扬大学精神,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相结合。透过引导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价值的挖掘,为爱校、荣校教育找到文化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支撑,在大学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的同时,学生更容易认同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课堂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使课堂环境直接融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素;校园文化环境以物化的方式更多展示、传播着学校精神和特色文化传统;而博物馆等社会文化阵地可以使师生在充满时代感、艺术性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氛围中,主动参与并接受教育。
@ 宁秋娅(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成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渴望和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新时代育人新征程、新篇章。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谋篇布局,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韧劲和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久久为功、狠下功夫,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每位大学生都深深懂得,伟大的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最好的成长方式是奋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风向标”;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将成为立德树人的“风景线”;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发展、努力成长成才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庄严承诺和实际行动。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些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命题,应该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明确的回答。在未来的日子,最要紧的是如何把党和国家的要求、各界人士的共识落地、落实、落细、落小。一是要强化意识。充分认识高校承担的育人使命和责任,事事、时时都从育人的高度思考、分析、谋划、破解。二是警钟长鸣,而不能掉以轻心。要充分认识到争夺新一代“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三是不断创新。要处理好继承育人传统与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的关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四是提升质量。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增强针对性、讲求贴近性,切实提高育人的水平和质量。五是要有国际视野。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培养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國际化人才。六是突出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判断,是特指、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并有能力、有实力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作出自己伟大的历史贡献。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新时代,美好未来不只是呼唤,而是世界竞争场上实力的角逐!美好未来要靠今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信息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土地与劳动力”、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商品与资本”,而是响当当的“知识与人才”。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一个社会人民生活水准提高1%或3%,那是建筑在年生产率提高1%或3%的基础之上的。1%和3%在数值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之间的差距将日益拉大。年生产率提高3%的社会,每24年就能实现生活水平翻一番;而年生产率提高1%的社会,翻番需花费70余年。两者的差距几乎是3:1。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要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强化育人标准;要靠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创新,不断改善社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要靠治国理政等一系列好的公共政策挖掘国家潜力。
@ 孙冬梅(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育新人”的新要求,如何在育新人上取得扎实成效?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文化融入”为切入点,是新时代高校有效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凝练、弘扬大学精神,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相结合。透过引导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价值的挖掘,为爱校、荣校教育找到文化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支撑,在大学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的同时,学生更容易认同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课堂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使课堂环境直接融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素;校园文化环境以物化的方式更多展示、传播着学校精神和特色文化传统;而博物馆等社会文化阵地可以使师生在充满时代感、艺术性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氛围中,主动参与并接受教育。
@ 宁秋娅(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成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渴望和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新时代育人新征程、新篇章。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谋篇布局,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韧劲和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久久为功、狠下功夫,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每位大学生都深深懂得,伟大的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最好的成长方式是奋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风向标”;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将成为立德树人的“风景线”;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发展、努力成长成才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庄严承诺和实际行动。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些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命题,应该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明确的回答。在未来的日子,最要紧的是如何把党和国家的要求、各界人士的共识落地、落实、落细、落小。一是要强化意识。充分认识高校承担的育人使命和责任,事事、时时都从育人的高度思考、分析、谋划、破解。二是警钟长鸣,而不能掉以轻心。要充分认识到争夺新一代“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三是不断创新。要处理好继承育人传统与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的关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四是提升质量。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增强针对性、讲求贴近性,切实提高育人的水平和质量。五是要有国际视野。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培养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國际化人才。六是突出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