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小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学习氛围
没有积极的学习心理,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消除学生的倦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心理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发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平易近人,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更应该多给予鼓励,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对课堂有了归属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二、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學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扰,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拓展新的空间。
1.利用单元“口语交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栏目,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栏目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我的理想》时,在学生交流理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又如在教学第四单元口语交际《遇到危险如何应对?》时,教师可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2.利用课外阅读链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同理,很多励志的文学作品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良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拓展的新空间。如《智慧背囊》《史记》《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等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界,鲁滨孙乐观坚强,老渔夫永不言败……这些力量汇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
三、巧用习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习作是用我手写我心,但小学生情感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同学、朋友、父母。然而,这些人不一定能随时随地地倾听,所以作文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文题目进行写作指导。如《我不想____》《我好想____》《我的烦恼》《____,我想对你说》等题目,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表真情。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引导学生及时在日记中宣泄不良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这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语文学科的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更多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人格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埔尾小学)
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学习氛围
没有积极的学习心理,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消除学生的倦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心理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发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平易近人,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更应该多给予鼓励,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对课堂有了归属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二、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學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扰,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拓展新的空间。
1.利用单元“口语交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栏目,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栏目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我的理想》时,在学生交流理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又如在教学第四单元口语交际《遇到危险如何应对?》时,教师可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2.利用课外阅读链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同理,很多励志的文学作品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良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拓展的新空间。如《智慧背囊》《史记》《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等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界,鲁滨孙乐观坚强,老渔夫永不言败……这些力量汇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
三、巧用习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习作是用我手写我心,但小学生情感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同学、朋友、父母。然而,这些人不一定能随时随地地倾听,所以作文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文题目进行写作指导。如《我不想____》《我好想____》《我的烦恼》《____,我想对你说》等题目,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表真情。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引导学生及时在日记中宣泄不良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这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语文学科的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更多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人格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埔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