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的教学。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所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目前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将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文字,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果不突出“运用”的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
如:《一夜的工作》课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如果我们把教学任务确定在理解其内容上,它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但作者的深意是要说明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追问:但在文中结尾处为什么有这么一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循此,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而且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周总理在建国初期普普通通的“一夜”,是他无数个繁忙、劳累的夜晚的写照,是他一生辛劳的缩影。揭示了作者写作的真意。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言文字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
近年来,我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理解分析中,品味语言文字
语文课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与应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准确理解词语,就是语言交流、文字表达的重要一环。我们最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人先写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后来又改成“到”“入”“满”等十多次的修改,最后从“春风何时止,又绿湖上出”才改用“绿”。通过在教学中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语言文字被充分激活了,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二、在运用中,深化语言文字
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会运用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尝试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的方式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抓住重点句子:“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如果我们理解分析的话通过重点词句:周总理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句一句地审阅”,“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一直工作到公鸡快叫明的时候。可见周总理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假如我们创设语境: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夜很静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审阅着文件,只见他──(生齐读。)夜很静很静,我们只听到“嘀嗒嘀嗒”时钟的声音,总理放下眼镜揉了揉疲倦的双眼,又拿出了一份文件审阅起来,只见他──(生齐读。)东方发白,晨曦微露,天就要亮了,祖国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拿出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可以实现由理解语言文字过渡到运用语言文字。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虽然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但周总理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的崇高形象,就仿佛从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跳出来浮现在师生眼前。对总理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升了。
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才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要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形象,留下情感,还要留下语言,由理解语言过渡到运用语言表达。
三、在语感训练中,激活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还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在《伯牙绝弦》的课堂教学中,我用读贯穿了整首词的教学,钟子期的情操、智慧都能与伯牙产生共鸣,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我把感情集中在这里: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诵读,感受到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而后,让学生通过激情诵读体会子期死后,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
一个“读”字里,把伯牙遇到知音的欣喜,失去知音的无奈和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只有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激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学生自读、示范朗读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受其情。当学生真正情动于衷时,体味语言文字传递的情感自然到水到渠成了,理解语言文字表述的道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除此,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四、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模仿或创造性的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能力。
如《山中访友》一课中,模仿“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在理解了内容,领会了课文的写作形式后,启发学生想象:清晨,山中还会有哪些景物,哪些动物能像课文这样说一段吗?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学长久的话题,决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将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文字,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果不突出“运用”的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
如:《一夜的工作》课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如果我们把教学任务确定在理解其内容上,它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但作者的深意是要说明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追问:但在文中结尾处为什么有这么一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循此,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而且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周总理在建国初期普普通通的“一夜”,是他无数个繁忙、劳累的夜晚的写照,是他一生辛劳的缩影。揭示了作者写作的真意。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言文字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
近年来,我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理解分析中,品味语言文字
语文课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与应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准确理解词语,就是语言交流、文字表达的重要一环。我们最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人先写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后来又改成“到”“入”“满”等十多次的修改,最后从“春风何时止,又绿湖上出”才改用“绿”。通过在教学中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语言文字被充分激活了,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二、在运用中,深化语言文字
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会运用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尝试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的方式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抓住重点句子:“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如果我们理解分析的话通过重点词句:周总理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句一句地审阅”,“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一直工作到公鸡快叫明的时候。可见周总理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假如我们创设语境: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夜很静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审阅着文件,只见他──(生齐读。)夜很静很静,我们只听到“嘀嗒嘀嗒”时钟的声音,总理放下眼镜揉了揉疲倦的双眼,又拿出了一份文件审阅起来,只见他──(生齐读。)东方发白,晨曦微露,天就要亮了,祖国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拿出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可以实现由理解语言文字过渡到运用语言文字。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虽然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但周总理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的崇高形象,就仿佛从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跳出来浮现在师生眼前。对总理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升了。
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才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要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形象,留下情感,还要留下语言,由理解语言过渡到运用语言表达。
三、在语感训练中,激活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还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在《伯牙绝弦》的课堂教学中,我用读贯穿了整首词的教学,钟子期的情操、智慧都能与伯牙产生共鸣,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我把感情集中在这里: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诵读,感受到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而后,让学生通过激情诵读体会子期死后,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
一个“读”字里,把伯牙遇到知音的欣喜,失去知音的无奈和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只有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激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学生自读、示范朗读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受其情。当学生真正情动于衷时,体味语言文字传递的情感自然到水到渠成了,理解语言文字表述的道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除此,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四、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模仿或创造性的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能力。
如《山中访友》一课中,模仿“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在理解了内容,领会了课文的写作形式后,启发学生想象:清晨,山中还会有哪些景物,哪些动物能像课文这样说一段吗?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学长久的话题,决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