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手段逐渐充斥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了,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涟漪。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学生缺乏热情,语文课堂更加死寂;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不语。医治这种课堂顽症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现在我就以《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文的教学为例,探寻搞活课堂的良方。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先条理清楚地划分故事的情节结构,再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总结形象特点,最后归纳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那么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激不起他们的兴趣,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引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是当务之急,但不能生拉硬拽,要让他们满心欢愉地进入文本,因此,导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的歌曲和故事导入缺乏兴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应积极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因势利导地评判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解读文本,当然也可以用学生喜歡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一个是选择孝顺还是忠于爱情的矛盾境地,所以就先进行了一个心理测试:“一天,一个男子和他的母亲还有妻子去公园划船,不会游泳的母亲和妻子很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就是那名男子,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和脑筋急转弯,这种没有倾向性的经典测试恰好迎合了他们开放、追求新奇的心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妻子可以再找,母亲却只有一个。而且,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先救妻子,因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两个都不救,因为救了母亲,会无情;救了妻子,会不孝。更有学生说,我也跳下去,陪她们一块死,正所谓一起“生死与共”。待他们畅所欲言后,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这个人就是焦仲卿。那么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探讨气氛非常热烈,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了结论:焦仲卿会先救母亲,报答养育之恩。然后跳进水里,和刘兰芝一起徇情,忠于他的爱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信息(焦仲卿拜别母亲后殉情自杀),更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再加工。这样导入,既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衔接在了一起,更将要教学的文本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形成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了起来。
把握了故事情节,就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写法角度(语言、动作、外貌)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固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要点,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在课堂教学当中,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是这个剧本的导演。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个世界著名的大导演,要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拍摄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你准备如何安排本剧的演员?谁是主角?谁是二号角色?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角色哪个更为突出?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甚至是超现实体验,既给了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刘兰芝更突出,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焦仲卿更突出,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他们是一体的,都是封建制度的受迫害者。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人物形象,并布置作业:小组组长就是“国际知名导演”,给本小组成员也就是“国际著名演员们”安排角色,共同编写剧本,排练课本剧,第二课时表演。
这样灵活而生动的人物分析方法具有思辨色彩,而且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课本剧的排演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虽然距今年代久远,却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悟。
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殉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索,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我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生存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从文本出发,不显突兀,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从教材的系统分析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跳了出来,但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说不会为爱轻生,理由多种多样:死是容易的,而活才是最难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不只有爱情;生命是值得热爱的,还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呢;活着就会有希望……适时推荐余华的《活着》一书,扩大阅读量,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是健康而独特的,对挫折的应对是积极而阳光的,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也使得本节语文课不仅仅不是一潭死水,反而成了汇集各路闪光思想河流的博大海洋。
在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中,一节语文课落幕了,老师上课轻松自如,学生学文其乐融融。老师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交际话题并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老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活动当中并从中获益。虽然本节课流程简单,仅仅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生命价值三个环节展开,但每个环节都不是模式化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面,还兼顾了诗歌主题的挖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认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把握教材,灵活多样地设置教学环节,死水起了波澜,课堂活了。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先条理清楚地划分故事的情节结构,再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总结形象特点,最后归纳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那么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激不起他们的兴趣,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引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是当务之急,但不能生拉硬拽,要让他们满心欢愉地进入文本,因此,导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的歌曲和故事导入缺乏兴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应积极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因势利导地评判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解读文本,当然也可以用学生喜歡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一个是选择孝顺还是忠于爱情的矛盾境地,所以就先进行了一个心理测试:“一天,一个男子和他的母亲还有妻子去公园划船,不会游泳的母亲和妻子很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就是那名男子,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和脑筋急转弯,这种没有倾向性的经典测试恰好迎合了他们开放、追求新奇的心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妻子可以再找,母亲却只有一个。而且,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先救妻子,因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两个都不救,因为救了母亲,会无情;救了妻子,会不孝。更有学生说,我也跳下去,陪她们一块死,正所谓一起“生死与共”。待他们畅所欲言后,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这个人就是焦仲卿。那么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探讨气氛非常热烈,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了结论:焦仲卿会先救母亲,报答养育之恩。然后跳进水里,和刘兰芝一起徇情,忠于他的爱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信息(焦仲卿拜别母亲后殉情自杀),更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再加工。这样导入,既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衔接在了一起,更将要教学的文本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形成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了起来。
把握了故事情节,就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写法角度(语言、动作、外貌)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固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要点,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在课堂教学当中,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是这个剧本的导演。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个世界著名的大导演,要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拍摄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你准备如何安排本剧的演员?谁是主角?谁是二号角色?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角色哪个更为突出?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甚至是超现实体验,既给了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刘兰芝更突出,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焦仲卿更突出,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他们是一体的,都是封建制度的受迫害者。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人物形象,并布置作业:小组组长就是“国际知名导演”,给本小组成员也就是“国际著名演员们”安排角色,共同编写剧本,排练课本剧,第二课时表演。
这样灵活而生动的人物分析方法具有思辨色彩,而且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课本剧的排演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虽然距今年代久远,却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悟。
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殉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索,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我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生存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从文本出发,不显突兀,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从教材的系统分析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跳了出来,但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说不会为爱轻生,理由多种多样:死是容易的,而活才是最难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不只有爱情;生命是值得热爱的,还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呢;活着就会有希望……适时推荐余华的《活着》一书,扩大阅读量,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是健康而独特的,对挫折的应对是积极而阳光的,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也使得本节语文课不仅仅不是一潭死水,反而成了汇集各路闪光思想河流的博大海洋。
在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中,一节语文课落幕了,老师上课轻松自如,学生学文其乐融融。老师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交际话题并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老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活动当中并从中获益。虽然本节课流程简单,仅仅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生命价值三个环节展开,但每个环节都不是模式化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面,还兼顾了诗歌主题的挖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认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把握教材,灵活多样地设置教学环节,死水起了波澜,课堂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