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体会。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上七年级教材《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后认为:展示课件(万里长城),发问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这幅图片,那它在古代是起什么作用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有学生提到了抵御北方的匈奴。这时我才板书课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样的开头,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妙用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如何利用插图的直观性,引发学习兴趣,传授知识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精选图片。
如《大变革的时代》中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终促使秦孝公作决定改革的决定,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跌宕起伏,学生的情感也随情节起伏,有效的故事情节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更被张骞的深深地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新疆布尔津县初级中学)
(责任编校:蓉莞)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上七年级教材《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后认为:展示课件(万里长城),发问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这幅图片,那它在古代是起什么作用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有学生提到了抵御北方的匈奴。这时我才板书课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样的开头,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妙用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如何利用插图的直观性,引发学习兴趣,传授知识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精选图片。
如《大变革的时代》中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终促使秦孝公作决定改革的决定,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跌宕起伏,学生的情感也随情节起伏,有效的故事情节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更被张骞的深深地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新疆布尔津县初级中学)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