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沃尔夫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l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克里斯塔·沃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思想内涵深刻,创作手法新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中国对她的关注较少,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国内对她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现状做了细致的分析,来把握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关键词:克里斯塔·沃尔夫;研究现状;传播情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克里斯塔·沃尔夫是德国战后最重要的女作家、批评家之一,也是联邦德国最受欢迎,最有争议的作家。她的作品反映了二战后处于分裂的德国的社会以及人民处于分裂社会的生活状态,更多的从女性的视角写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独特的经历和感受,特别是处于分裂天空下德国人民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中国对克里斯特·沃尔夫的研究从83年刚介绍到中国到现在共有五十多个文献资料,多集中在期刊,其中仅有17篇硕博论文。而且这些硕博士论文大都是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写,只有一篇是中文比较文学专业的。对她的研究多集中在女性主义、主体意识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神话研究的热潮,不断兴起对沃尔夫作品神话方面的研究,对她的研究著作也只是一些章节的介绍和研究文章的辑录。
  最早是在85年,85年报包智星在世界文学期刊上第一次介绍克里斯特并且节译了她在83年问世的作品《卡珊德拉》。从85年到89年对克里斯特的作品研究不断出现,这个阶段只有期刊,这是中国学界刚开始接触到克里斯特的作品,对她的研究多集中在艺术特色的探讨,如宁瑛的《执著的追求——论克里斯塔·沃尔夫的艺术探求》,文生的《民主德国评论家谈克丽斯塔·沃尔夫创作的艺术特色》也有对其作品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如王师丹《克里斯塔·沃尔夫创作中的主体意识》。90到95年出现了空缺。期间没有对其作品的研究,只有94年出现的高年生的《今生无悔──采访沃尔夫》、《昨日备受赞扬,今日被钉上十字架──沃尔夫成为德国当前最有争议的作家》是对克里斯塔的采访和对其争议的探讨。89年,东欧和东德风云突变,克里斯塔发表演说呼吁人民不要离开这个国家,克里斯特·沃尔夫是社会党,一直坚信这共产主义乌托邦德理想信念。一年后也就是90年两德统一,一直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德克里斯特·沃尔夫受到舆论强烈的攻击。由于沮丧与激愤,克里斯塔93年退出柏林艺术学院。这个时期的克里斯塔正处在茫然无处失意的状态。而且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个作家备受争议,这个时期对她研究减少甚至没有实属正常。
  从96年到05年十年期间对克里斯塔的研究不断增温。这一阶段对她的研究呈现多方面,随着女性意识研究的不断增温,对克里斯塔作品女性意识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多,也有对其作品主题思想方面的研究,和形式结构的研究,同时涉及到一个“文学之争”,再次提及克里斯塔作品的争议,03年当代外国文学期刊上登载了一篇陈良梅的《德国“文学之争”争论了什么?》,1990年6月至1992年底,德国文坛爆发了一场“文学之争”。争论由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中篇小说《将会怎样》引起,真正关涉的却是德国作家与国家权利之间的关系、德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统一后德国文学批评的话语权。这时期主要关注的作品是还是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她以一个女作家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动乱时代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经历赋予这些几千年前的神话中的女性以新的活力,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以及政治权力等问题的思考。她的女性抒写和体现出的独特的女性经历和体验,使其一开始就倍受女性主义研究的关注。主要作品有罗炜《不要低估这种能量——评沃尔夫的新作<美狄亚声音>》张红艳的《<卡珊德拉>与克·沃尔夫的女性意识》,并且04年由于克里斯塔的新作《亲身经历》问世,随之对她新作的评议也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03年开始出现关于克里斯塔研究方面的硕博士论文,但这些论文都是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做的。中文专业特别是比较文学专业还没有出现这方面的硕博士论文。这一时期克里斯塔对中国学界的影响还是很少,仅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她的作品,中文专业的学生很少几乎是没有涉及对她的研究。总的来说对她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从06到16年对克里斯塔的研究持续增温,特别是近五年时间,对克里斯塔的研究越来越多。06到10这五年时间里,对克里斯塔的研究几乎都是女性主义方面的。除了06年期刊上的对克里斯塔的访谈录,涉及到她的写作思想和她的作品中历史反省方面的研究和一个关于希腊神话复古潮流的研究(克里斯塔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都是希腊神话题材故事的再创造)外,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都是女性主义方面的包括杨慧的《“双性同体”的诗学:理想抑或陷阱?》齐快鸽的《女性的悲歌与文化的反思——试读克·沃尔夫的<美狄亚·声音>》10年对她作品《卡珊德拉》的研究涉及到“疯癫”的形象和替罪羊形象研究。最近几年也就是11到16年期间,对她的作品《卡珊德拉》和《美狄亚》研究热度不减的情况下,开始关注她早期作品《分裂的天空》、《天使之城》等作品。这些研究作品主要反映了寻找迷失的自我,个人与社会之间痛苦的抉择,高墙下的集体记忆,幸福与责任的选择等主题。这个时期的中国虽然政治经济都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但精神却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下,学术界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反思以及现实的迷茫。而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天使之城》正是反映了处于中西德分裂情形下,人们“茫然无处”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的重提和研究反映了当下中国学术界对过去的反思,以及在迷茫中探索的状态。这一时期对克里斯塔作品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也持续出现,并出现了“陌异性”的研究。并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出现,也有了生态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学界神话原型批评的热潮,有了对《卡珊德拉》神话接受方面的研究。而且15年出现了一篇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论文,看来对克里斯塔的研究已经波及到中文专业。
  总体来说国内对克里斯塔·沃尔夫的研究比较少,研究专著还没有,不过有不少著作中选录对克里斯塔的研究。最早的如92年刘白羽主编的《世界反法西斯书系》和95年的劳人,宁瑛选编的《害怕爱情》都有对克里斯塔的介绍和对其作品的选编。特别是德语文学批评、20世纪外国文学史等这类著作都不会忽略克里斯塔的文学贡献,如09年赵沛林的《西方20世纪后期文学》,13年魏育青主编的《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由于克里斯塔独特的女性抒写视角,和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生活經历和体验,使她受到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关注。很多女性主义论著中都会有对她的研究,如11年陈晓兰著的《外国女性文学教程》。值得一提的是12年曹卫东等著的《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第九章“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第三节“克里斯塔·沃尔夫:‘主观真实性’”把克里斯塔的文艺观点定义为“主观真实性”,沃尔夫一直坚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和历史,其创作立足与日常生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擅长把自己的故事和亲身体验置于文学的审视之下。她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个人认识自己、发掘自我,主张作家要表现主观真实性,使文学创作和现实紧密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学形式。由浪漫主义女作家开创的“写她们的生活”和“用生命写作”的女性文学传统,被沃尔夫发展成为“主观真实性”的写作模式。她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她的创作原则,更是因为她的政治立场,她49年加入东德统一社会党,一直怀着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而且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反映出这种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
  参考文献:
  [1](德)克里斯塔·沃尔夫著,卡珊德拉[M].包智星,孙坤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西方20世纪后期文学下[M].赵沛林,仲石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3]文衡[M]张寅彭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的中心内容为“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代表性译作赏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历史,选择了《绣像小说》和中华书局译本,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福尔摩斯译作,通过对小说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章节进行提取与对比的方式,系统、深入的对《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译作进行了赏析,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为针对近代西方小说译作所开展的赏析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译作赏析  
摘 要: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一种富有想象与图像美感的艺术表达手法,其中又以诗词为主要载体来呈现。宋词中的意象也有其丰富的内涵。由于水运在宋朝极为繁盛,船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因此船不可避免地成了宋代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主要意象。本文主要探究究宋词中船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宋代文人用船寄托情感的原因,以此揭示船与宋代文人生活的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展示宋词中船意象的发展轨迹,为后人研究提供一些思
甘草酸是评价中药甘草质量优劣的指标性成分,受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人工种植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在全国各产区差异较大,平均含量低于我
摘 要:19世纪30年代,法国文学家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用以取代欧洲文艺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由于资本主义的失败,欧洲人民转向了现实世界。梅里美,全名普洛斯佩尔·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致力于现实主义,他的短篇小说《高龙巴》描绘的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蕴含了梅里美对封建统治的批判,对复辟现实的谴责。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是真实性、客观性及典型性,本文通过以上三个特点分析《高龙巴》
摘 要:《无声告白》是华裔女性作家伍绮诗刻画的关于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故事描绘的家庭冲突凸显了个人层面的身份危机,本文将聚焦于这个家庭中的华裔男性詹姆斯的男性气质及其所经历的男性身份危机并且论证他的男性气质有其矛盾的一面。  关键词:华裔;身份危机;男性气质  作者简介:马一航(1992-),男,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小说、性别研究。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主要形式,能够通过读者的参与来感悟作品的价值。而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
学位
摘 要:《蝴蝶梦》成书于1938年,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优秀哥特文学作品之一。吕蓓卡是小说中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她是男主人公麦克西姆的前妻,曾经曼陀丽庄园的女主人。虽然她已死去,但却仍旧有着控制曼陀丽庄园的能力,就如一个隐形的女主人。有研究者認为她是一个放荡的恶魔,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她是标准的上层社会名媛。本文则以哥特式风格视角入手,解读吕蓓卡对父权的反叛抗争,还原一个追求自由与权利的女性形
为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实现辽宁第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加快进入市场经济轨道”的讨论。这是省委为推动全省各方面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保证各
摘 要:本文通过探析《追风筝的人》中简单却意义深刻的“人”,深层次剖析本文学作品的各个主人公——不断成长的阿米尔,一生追求民主的阿米尔父亲阿加先生和一生追求民族身份认同的哈桑。最后作者走出文学作品,将“人”上升为整个阿富汗民族,希望饱受战乱的阿富汗能早日和平,希望民主的种子洒向整个世界,从而给予我们和平的美好生活,努力追求并期待真正的民主、民族自由的到来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