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地理研究课的课后反思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讲的课题是地理选修五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湘教版)。下面是我对本节的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够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在教学方法方面按照原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只需从课本中勾画出重点,教师略加讲解,也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却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在最初备这节课时,原计划讲一些基础知识,设置一些情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如地震,首先复习一下相关基础知识: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线、震中距、深浅源地震的区别及划分等,再利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地震片段,让学生感受地震破坏力之巨大。此时,再设置一些问题:地震会发生在我国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地区,地震分布有规律吗?我们能预报吗?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完成教学。
  利用这种方法在二(11)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也能够完成,但总觉得有一些欠缺。和同学进行座谈了解发现,学生当看到影片时,很兴奋,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影片过后,对地震产生原因的分析,兴趣不高,等待老师给出答案。到了地震逃生阶段,就有点乱,许多同学没能真正掌握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甚至对已掌握的都产生了怀疑。而谈到泥石流和滑坡,很多同学都将两者混为一谈。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二(12)班进行了调整。大胆删除了视频,在基础知识复习部分,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采用谈话模式,让学生讲自己了解的地震知识,每人说一条即可,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将要复习的知识,全部再现,并讲出了很多新知识,甚至有一些是老师也不很清楚的。说明学生的知识是很全面的。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知识再现,也掌握了学生的知识底数,对掌握不准不全的,及时补充,对于掌握有误的及时纠正。最后再引领学生总结归纳这一部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随后给大家一段文字材料,让同学们分析这段文字材料反映哪些问题。并帮助同学分析关键字,请同学进行归纳。通过示例材料的分析,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材料问题的信息提取,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后面的泥石流与滑坡则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同学对比填表,根据概念、影响因素、分布地区等分析其异同点,找出其关联性。
  对比两节课,我发现,第二节课的效果更明显,学生在反馈中提到,上课中想把问题弄明白,提出问题,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有些材料题以前不知所云,现在有了解题方向,这节课收获很大。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选修本的教学,就更不能单纯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课本上能够一眼就看明白的,最好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授,而是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加以引导。而对于难度一般的问题,则鼓励学生小组内探究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教师帮助分析,最后得出由学生自己推出结论,这样不但记忆深刻,而且方法也会掌握牢固。对于分组,要本着各组均衡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引领学生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总结中,既要有本组的文字材料,还要组员进行答辩,这样既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又不让学生的惰性进入小组,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
  这两节课,成功之处是教学思想上已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能力培养上;教法上,虽无定法,但以激励、引领、鼓舞,重视每一名同学的积极参与为法,以教师的少讲、点拨为主,引领学生探究为法。回顾这两节课,虽有收获,但仍有不足,比如由于时间问题,后面泥石流和滑坡展开的不够充分,两者分布地区为何不一致等问题虽留到课下解决,但仍显紧张,建议将本节改为两课时,更能充分展开。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多进行一些教学反思,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收获也将更多。
  (秦皇岛市抚宁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有几个典型的妇女形象,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另一类是下层劳动妇女。她们处在不同的时代,隶属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抗争方式,但却有着同样的共同归宿。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妇女形象;共同命运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冲破古典主义的樊篱而兴起,并取而代之,独领风骚。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有着自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特点和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是多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名家共同探讨和总结的结果,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理论概括,具有普遍的意义。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生活的激流中也要融进语文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与生活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才能真正学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
摘要: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并已受到普遍重视。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视野。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运用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不仅需要现代的教育思想,还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越来越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作为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所普遍接纳并逐渐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二者虽然有所不同,各自独立,但又交叉融合,都运用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尤其是作为历次课改先锋的语文学科更是无一堂课不合作不讨论。  听过几节合作式探究课后,感觉效果不佳。通过与多个班级、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谈心发现讨论效果不佳的原因:有的同学说,自己刚表达完观点就
摘 要:李煜后期词风从婉约秀逸转入雄奇沉郁,凄婉苍凉。后期词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对后主词的发展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风;原因  李煜在亡国前,因宋室的咄咄逼人,忧思郁积,被俘之后,精神肉体,倍受折磨,再加上对囚徒生活的感慨,境界亦为之提高,所写作品,真挚哀怨。他的词风也由以前的婉约秀逸转入雄奇沉郁,凄婉苍凉。  一、李煜后期词的文学风格  刘大杰在《李煜词话》中说:“李
曾经见证过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案例:一位学生因屡次作业不完成,家长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当着家长和学生的面,班主任数落着学生从开学到现在的种种不是,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通,然后像教训孩子一样,对家长一阵劈头盖脸的“再教育”。随着班主任情绪激动的“再教育”,家长的脸色渐渐的难看起来,对着班主任和办公室老师的面大声的斥责着孩子。此时此刻的孩子像一个罪犯一样低着头,任由着班主任的数落和家长的斥责。家长越斥
摘要:随着人们对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设计不得不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设计的前途在哪里?我们不妨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各种原理来看待这个问题,怎么能够将自然辩证的原理运用到设计创新中,从而为更多人所服务,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自然辩证法;创新    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看,中国的现代设计由于国际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存在着弊端和问题,怎样看清这些问题的
何谓语文,是“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既能加强思想教育,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
摘要:光污染是21世纪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这四大类污染之后所显现出来的第五大污染。本文从光污染的现象出发,论述了光污染的类型、危害性及光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光污染;类型;危害性;防治措施     对于人类来说,光和空气、水、食物一样,是不可缺少的。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眼对光的适应能力较强,瞳孔可随环境的明暗进行调节。但如果长期在弱光下看东西,视力就会受到损伤
摘要: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全球的教育专家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吸收新信息、具有探究精神的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唤醒学生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品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有益处,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本文针对如何唤醒学生主动性,粗略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一些成效。  关键词: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