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新课程要求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成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得以显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呢?
【关键词】数学;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新课程要求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成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得以显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效的探究活动始于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一堂课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精心地去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北师大版四年下册《小数点搬家》教学,先让学生在回顾左右方向、前后位置入手,辅以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播放蚂蚁快餐店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神奇的动画王国里感受到小数点移动所带来的快餐价格的变化,学生大脑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数点向右搬家(移动),快餐价钱高了。向右移动,小数点跑到后面去了,再让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用圆形小磁铁在0.01中移动观察数字的变化,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接下来小数点向左移动所带来的变化水到渠成。学生印象深刻,兴趣盎然,像这样学生有了兴趣,通过小组探究以后,形成规律,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同时能力也提高了。
二、充分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所以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不能流于形式,真正的开展要落到实处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不要让探究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北师大版五年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制学具,分小组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长方体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模型感受之后明白是6个面的面积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之后发现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以算出3个相邻的面面积再乘以2。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将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展开后,再进行观察,得出上面、下面面积是长×宽,正面、后面面积是长×高,左面、右面面积是宽×高,最终形成共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所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量。可见,合作学习,特别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探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学生通过用单位(cm)分别为:①3、4、5;②3、3、5;③3、2、5;④3、1、5四组不同的小棒进行摆放三角形,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做,适时加以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当两条短的边等于或小于最长的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对于简单得出,死记硬背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样对于课后的练一练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学生就能回答第三条如果是最短的应该比3厘米大,如果是最长的不能超过13厘米,也就是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教师可以概括成:比它们的差大,比它们的和小。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更能显示出教学的效果。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 。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急于求成,草草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59).
[2]李森.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的认识[J].理论研究,2002.2.
[3]高凤娟.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J].教师,2009.2.
【关键词】数学;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新课程要求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成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得以显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效的探究活动始于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一堂课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精心地去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北师大版四年下册《小数点搬家》教学,先让学生在回顾左右方向、前后位置入手,辅以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播放蚂蚁快餐店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神奇的动画王国里感受到小数点移动所带来的快餐价格的变化,学生大脑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数点向右搬家(移动),快餐价钱高了。向右移动,小数点跑到后面去了,再让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用圆形小磁铁在0.01中移动观察数字的变化,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接下来小数点向左移动所带来的变化水到渠成。学生印象深刻,兴趣盎然,像这样学生有了兴趣,通过小组探究以后,形成规律,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同时能力也提高了。
二、充分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所以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不能流于形式,真正的开展要落到实处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不要让探究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北师大版五年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制学具,分小组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长方体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模型感受之后明白是6个面的面积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之后发现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以算出3个相邻的面面积再乘以2。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将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展开后,再进行观察,得出上面、下面面积是长×宽,正面、后面面积是长×高,左面、右面面积是宽×高,最终形成共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所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量。可见,合作学习,特别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探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学生通过用单位(cm)分别为:①3、4、5;②3、3、5;③3、2、5;④3、1、5四组不同的小棒进行摆放三角形,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做,适时加以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当两条短的边等于或小于最长的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对于简单得出,死记硬背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样对于课后的练一练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学生就能回答第三条如果是最短的应该比3厘米大,如果是最长的不能超过13厘米,也就是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教师可以概括成:比它们的差大,比它们的和小。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更能显示出教学的效果。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 。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急于求成,草草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59).
[2]李森.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的认识[J].理论研究,2002.2.
[3]高凤娟.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J].教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