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不少师生感到地理中考试题难度在加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对初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在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中考地理复习备考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依据课标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一)研究课标考纲
考纲是根据课标要求来制定的。近年来地理中考试题多采用新资料、新情境来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了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无论试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它都是建立在课标的要求之上,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和地理思维等。因此,深度解析课标,把握课标内容的要求就十分重要。例如:“地图”这部分内容中,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课标解读就是:一是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无特殊标志的地图、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二是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
(二)研究命题变化
中考备考首先必须熟悉中考试题,明白考什么、怎么考,即研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潜下心来去做中考试题,通过实践去体会中考命题的思路。从题型、知识点、比重分值、难度等方面对多年中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体会考纲的要求。例如经纬网是中考必考的内容,试题一般考查经纬度的判读、方向,近年来试题材料的呈现由难度较低的平面经纬网图变为难度中等的四分之一球面图,甚至出现较复杂的东、西半球图;由当初单一的经纬度和方向判断,增加了区域人类活动的考查。
二、调整复习方法,提高备考效率
复习备考要有针对性,即针对考试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来开展。备考措施要切实可行,要讲求科学备考,提高备考效率。
(一)内容重组,统筹安排
在初中地理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内容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如果将教材内容重组,调整顺序,既可以填补学生七年级未能掌握的内容,又达到了及时复习的目的。具体安排如下:先结合“地球的运动”复习“地球、地图”;接着复习“世界地理概述”和“中国地理1”(位置、行政区划、居民、人口、地形和气候),为讲授世界分区地理做好准备:之后再复习“世界分区地理”和“中国地理2(”河湖、交通、农业、工业和分区)。这样安排可以不断的强化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巩固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二)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首先是通过“精讲”突出重点。由于时间短、内容多,课堂教学上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知识讲解,避免面面俱到和过快讲授教学内容。例如:“世界的人种”一节,对于人种的外部特征等内容一带而过,侧重在“人种分布图”的判读,即指导学生指图说出人种分布的大致情况。
其次是通过“巧讲”突破难点。例如经纬网部分的知识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重难点内容学生不可能一下掌握,因此,在后续学习所有区域地理时,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经纬网知识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再如讲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从非洲的地理位置入手,从纬度位置判断出非洲的南北半球位置和温度带,通过温度带推断出非洲的气候是“热带气候类型为主”——热带大陆。之后,把范围缩小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整个非洲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的差异,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放在整个非洲背景下学习。
(三)建构网络,整合知识
初中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零散的、片段的,如果将具有内在知识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分类,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逻辑关系,建立知识网络,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如把我国降水分布、干湿区划分、耕作类型分布与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四个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熟练掌握这个逻辑关系之后,只要有其中一个方面的材料,就能顺着逻辑链推出其他的知识来。例如:韶关市的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由此可构建以下逻辑链:我,在专业人员引领中完善了自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拓展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无论是对基础知识,还是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最终都是要落在答题上,因此,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很有必要。
首先要进行适度的模拟训练。通过精选试题进行模拟训练,可以考察复习的效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反复有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复习效果,让学生体会和熟悉中考题型。
其次是逐一讲评模拟试题。为了落实练习,一般要逐一讲评模拟试题。在讲评时特别强调仔细读题、避免漏题、看错、想错,规范答题,避免无谓丢分。
再次是拓展讲评试题。一题一讲效率不高,要提高练习的效率,必须在试题讲评时进行拓展。一是逻辑拓展,以某一材料为中心,不断转换设问的角度,一题多问,使学生不断的运用知识来分析理解这一材料,一个点就把逻辑上有关联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二是知识拓展,用一个知识点带动其他知识点复习,形成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强化记忆,使学生看到某个地理事物就可以联想到同类其他的地理事物。三是题量拓展,在选择出正确的选项后,将其选项中他错误的内容改成正确的,一题变四题。
总之,地理中考复习备考的重点是做到“三抓”:抓复习知识的重点、抓基本技能的训练、抓学生能力的落实:学生学的重点是: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的判读和应用,以及用新资料、新情境来检测学
一、依据课标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一)研究课标考纲
考纲是根据课标要求来制定的。近年来地理中考试题多采用新资料、新情境来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了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无论试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它都是建立在课标的要求之上,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和地理思维等。因此,深度解析课标,把握课标内容的要求就十分重要。例如:“地图”这部分内容中,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课标解读就是:一是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无特殊标志的地图、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二是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
(二)研究命题变化
中考备考首先必须熟悉中考试题,明白考什么、怎么考,即研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潜下心来去做中考试题,通过实践去体会中考命题的思路。从题型、知识点、比重分值、难度等方面对多年中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体会考纲的要求。例如经纬网是中考必考的内容,试题一般考查经纬度的判读、方向,近年来试题材料的呈现由难度较低的平面经纬网图变为难度中等的四分之一球面图,甚至出现较复杂的东、西半球图;由当初单一的经纬度和方向判断,增加了区域人类活动的考查。
二、调整复习方法,提高备考效率
复习备考要有针对性,即针对考试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来开展。备考措施要切实可行,要讲求科学备考,提高备考效率。
(一)内容重组,统筹安排
在初中地理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内容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如果将教材内容重组,调整顺序,既可以填补学生七年级未能掌握的内容,又达到了及时复习的目的。具体安排如下:先结合“地球的运动”复习“地球、地图”;接着复习“世界地理概述”和“中国地理1”(位置、行政区划、居民、人口、地形和气候),为讲授世界分区地理做好准备:之后再复习“世界分区地理”和“中国地理2(”河湖、交通、农业、工业和分区)。这样安排可以不断的强化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巩固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二)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首先是通过“精讲”突出重点。由于时间短、内容多,课堂教学上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知识讲解,避免面面俱到和过快讲授教学内容。例如:“世界的人种”一节,对于人种的外部特征等内容一带而过,侧重在“人种分布图”的判读,即指导学生指图说出人种分布的大致情况。
其次是通过“巧讲”突破难点。例如经纬网部分的知识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重难点内容学生不可能一下掌握,因此,在后续学习所有区域地理时,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经纬网知识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再如讲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从非洲的地理位置入手,从纬度位置判断出非洲的南北半球位置和温度带,通过温度带推断出非洲的气候是“热带气候类型为主”——热带大陆。之后,把范围缩小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整个非洲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的差异,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放在整个非洲背景下学习。
(三)建构网络,整合知识
初中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零散的、片段的,如果将具有内在知识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分类,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逻辑关系,建立知识网络,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如把我国降水分布、干湿区划分、耕作类型分布与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四个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熟练掌握这个逻辑关系之后,只要有其中一个方面的材料,就能顺着逻辑链推出其他的知识来。例如:韶关市的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由此可构建以下逻辑链:我,在专业人员引领中完善了自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拓展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无论是对基础知识,还是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最终都是要落在答题上,因此,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很有必要。
首先要进行适度的模拟训练。通过精选试题进行模拟训练,可以考察复习的效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反复有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复习效果,让学生体会和熟悉中考题型。
其次是逐一讲评模拟试题。为了落实练习,一般要逐一讲评模拟试题。在讲评时特别强调仔细读题、避免漏题、看错、想错,规范答题,避免无谓丢分。
再次是拓展讲评试题。一题一讲效率不高,要提高练习的效率,必须在试题讲评时进行拓展。一是逻辑拓展,以某一材料为中心,不断转换设问的角度,一题多问,使学生不断的运用知识来分析理解这一材料,一个点就把逻辑上有关联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二是知识拓展,用一个知识点带动其他知识点复习,形成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强化记忆,使学生看到某个地理事物就可以联想到同类其他的地理事物。三是题量拓展,在选择出正确的选项后,将其选项中他错误的内容改成正确的,一题变四题。
总之,地理中考复习备考的重点是做到“三抓”:抓复习知识的重点、抓基本技能的训练、抓学生能力的落实:学生学的重点是: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的判读和应用,以及用新资料、新情境来检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