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功历史题材电视剧(如《甄嬛传》、《琅琊榜》等)的成功因素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剧这个题材意把真实存在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通过再翻译诠释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一部历史剧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两个基点就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历史剧所表现的主要人物事件以及环境风俗都要行使历史真实,尊重还原历史真实,避免在历史真实在叙述创作时浸透着主体色彩。在追求艺术真实,对历史事件进行取舍、加工过程尊重真实,恰到好处的艺术创造才会使得历史剧得到事半功倍的升华。
  【关键词】:历史剧;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复仇意识;权利阐释
  一、历史剧的成功基点
  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黑格尔在运用这一名称时,把它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1]的作品,并把“维持历史的忠实”[2]作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历史剧的创作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定于戏剧性的事件,并适当地运用想象、虚构给予丰富和历史剧补充,构成戏剧冲突,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
  最近,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的热播,更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历史剧这一题材,历史剧所表现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以及环境、风俗等都要行使历史真实,郭沫若《屈原》、《蔡文姬》,田汉的《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都是著名的历史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3]。因此历史剧是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造,当然有一些以反映历史为主的被人们称为正剧。例如:《雍正王朝》;还有一些以娱乐为主的被人们称为戏说历史剧。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等。这也表明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種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
  所以,一部成功的历史剧必须要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作者既要有渊博的历史修养,创作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言之有据;又要有艺术创造能力,两者必须兼备。这是成功的历史剧所必有的两大基石。再此基础之上,迎合利用观众的审美心理,以及外在的拍摄技术等只可作为附加因素。我之前看过《对话编剧高满堂》的一个采访,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高满堂对电视剧创作应保持的四股气:“第一,历史剧要有正气;第二,年代剧要有神气;第三,当代剧要接地气;第四,我们作家应该有志气。”[4]其中提及历史剧要有正气,我认为近日热播的《甄嬛传》、《琅琊榜》正是迎合了观众心底的那股气,才会好评如潮,掀起一股历史剧的热潮。
  二、成功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
  1,历史与真实的交杂
  历史的真实范围太过于宏达,它不仅仅涉及到的是历史的论题,更会涉及到哲学上的问题。真实是最重要的核心成分,一切从历史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学习到的道理等等都是以真实为基础。历史不是故事,历史只有一个,是唯一的,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性。真实的历史都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砺,抹去那些当代覆盖在其上的粉饰。真实性是历史研究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因为历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主体的局限性因素的存在,总会出现相背离的结果。这里,所謂的历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是指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已经无法通过亲身观察或者模拟的方式与其照面。历史一去不复返,历史不允许假设。所谓的历史研究主体的局限性主要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其自身具有的主体因素对于历史研究过程的干预,从而导致在历史研究结果中浸透着研究者的主体色彩。这些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好恶、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偏见、知识背景、意识形态、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等。
  2,尊重还原历史真实
  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绪,在史料的选择上作了有利于这种表达的选择和改造。其二、在少量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扩展和虚构。其三、还有一部分作品,在史料的运用上,是相当“忠实”的。从作品的思想情绪来看,史料似乎只是提供了作家艺术地表现他的情感的躯壳,甚至史料的运用上会出现略显生硬的状态,这也是很多历史剧为迎合大众而显现出的流弊。
  以《琅琊榜》为例,对待历史的真实上作了很多的功课,首先在年代的设定上,虽然该剧整合了很多朝代的特色,但基本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朝梁。高层政治斗争的残酷血腥,前有春秋、后有晚唐五代,夹在其间的南朝可算是第二个高峰。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叔侄互害,大臣弑君,君诛大臣,在此期间不可胜数。其次是地域的设定,琅琊榜的琅琊,指的究竟是哪里?显然应是今山东省东南沿海一带的古琅琊郡,大体涵盖临沂、青岛、诸城、日照等地。这也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做琅琊王时的封地。“王与马共天下”[5]的王氏兄弟,也出自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其三便是政治的设定,梁武帝的执政时间,在南朝四代中是最长的。剧中的梁帝是否有这种“急于黎庶,缓于权贵”的影子,对皇子们真正的违法大恶姑息纵容,反而时时以一些小小不然之事为意、动辄得咎,确是一把帝王心术的好手。百姓生死、民生艰苦,都不如维护中央和体制的威严来得重要。
  三、真实的艺术创造
  1,世界观,价值观的熏陶
  甄嬛传是一幕悲剧。主角从一开始的心存善念,为爱情,为家族,为生存,一步一步逐渐参与宫廷角逐,被黑暗浸染,最终成为宫城中那些魑魅魍魉中的一员。是无奈,也是必然。甄嬛传的世界观大约是想要活下去,活得好,必须要斗。而琅琊榜则不同。琅琊榜将党争视作不正之风。两大主角,靖王本身就明确表示反对权谋,厌恶谋士;梅长苏身为谋士,则带有深深的自厌情绪。 琅琊榜的主题,是反党争。 梅长苏倾其一生,熬干心血,只为达成两个目的:为赤焰平反;推靖王上位。前一个姑且不论,推靖王上位则是因为靖王可以开创一个不再为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的时代。
  若以战争比喻争斗,甄嬛传是一曲战争悲歌,刻画的是每一个身处战争身不由己的人。琅琊榜则是一部以战止战的壮曲。它们的中心思想都带有对“斗争”的厌恶。只不过甄嬛传着眼于无奈,琅琊榜更注重消弭。甄嬛传是同流合污,琅琊榜是力挽狂澜。甄嬛传是现实,琅琊榜是理想。   2,复仇意识的发泄
  两部历史剧最让人大呼过瘾的剧情,莫过于漂亮的复仇。
   刚入宫的甄嬛经历真心错付与丧子之痛,为迎接剧情的翻转历尽坎坷。从甘露寺回宫后的甄嬛,头戴华冠,锦袍加身,用城府和手腕,将害她负她的人逐一摧毁。观者借着主角之身,赤裸裸地释放出内心的恶,任心中的怨妒之火熊熊燃燒,享受着争权和报复带来的快感,以至于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悲情,这是编剧对人性之恶最残酷的惩罚。《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一出场就是才冠绝伦的“麒麟才子”,居庙堂之高能能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处江湖之远亦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时间,朝臣、帝王,皆被他玩弄于鼓掌,观者无不酣畅雀跃,恨不得立即附体到主角身上过把风雅军师的瘾。但随着陈年旧案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先前那种过瘾的感觉反而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可名状的沉重感。《甄嬛传》与《琅琊榜》,一部后宫心计,让你直面内心的丑恶;一部前朝谋局,提醒你时刻保持赤子初心。
  3,权利的阐释
  甄嬛传是一个在权力的祭坛里如何活下来的故事,但它其实是在迎合传统厚黑学的观点的。“一个人在不断爬向顶峰时,手里必然要沾满鲜血,心越来越硬。”[6]这也满足了普通人对于权力的臆想与嫉妒。人的本性越来越被权力所左右,最终吞噬。“如果你想得到更多,就必须狠下心往前走,消灭一切障碍。”[7]诚然,也可以说它是在表现人最终变成制度的牺牲品。而琅玡榜是在对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上以人的情义进行了一种消解。里面每个人都有情义,无论怎么争权夺利,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在对反派,是有一种慈悲同情在里面的。誉王也好,皇帝也好,虽然他们罪不可恕,但最后的选择都能让人觉得那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而这些兄弟之义,朋友之情,父子之情,家国之义。即使身处腥风血雨的权力争斗中,也毫不动摇,长存魏晋风骨。这不就是人性本身最美好一部分吗?就正如它所想要传达的,赤子之心,是不会被权力销蚀的。
  结论:
  歷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一向是理论家争论的课题。一般地说,历史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并不要求作品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和详情细节,而要求剧作家把创作的重心置于对历史人物的把握、表现和解释上。人物的历史可传性和真实性,应该是评价历史剧作品的基本尺度,也应该是剧作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实现这一原则时,剧作家可以根据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取舍、加工,不仅可以改变它的自然进程,而且可以进行局部的虚构。《甄嬛传》,《琅琊榜》此类历史剧之所以大获成功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以一种大气姿态上演别人的历史,给予观众自我“正气”的满足,掀起一阵历史剧的成功浪潮。
  注释:
  [1]孙云宽.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评述[J].安徽:安徽大学,2004
  [2]孙云宽.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评述[J].安徽:安徽大学,2004
  [3]艾秀梅.艺术何以源于生活 如何高于生活——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的重新解读[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2006(06)
  [4]刘阳.对话编剧高满堂:历史剧要有正气 当代剧要接地气[N], 人民日报 2013(10)
  [5]谭黎明. “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探析[J].吉林:四平师范学院,
  [6]李宗吾.厚黑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08)
  [7]李宗吾.厚黑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08)
其他文献
【摘要】:昔日的先锋文学大将马原,近几年逐渐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回归,而生活环境的转变,令其对人与自然,成人与儿童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回归观念成为马原首部儿童文学《湾格花原》的重要主题。他在这部历险记体童话中,试图通过讲述一场成人与儿童的冒险之旅,引导人们正视自然观念和成人“童真”观念,最终达到引领这些观念回归的目的。  【关键词】:回归观念;崇敬自然;成人“童真”;  作家马原是中国“先锋小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中国陶艺难以传承发展的问题,要从教育模式和方法,人才方面保障,高科技融入创新,打破固有的陶艺设计理念。应从当代陶艺文化切入问题,创造出更符合世界潮流的当代陶艺文化。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加以推进。  【关键词】:当代陶艺;传统技艺  引言  中国 CHINA瓷器举世无双名号下,中国陶艺人已经极少数做让世界震撼的陶艺作品。只能靠着中国遗留下来古代巧夺天工手艺所支撑。并
期刊
【摘要】:《生死场》中的金枝原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小姑娘,成业的出现唤起了她作为少女对于愛情、婚姻的向往,但是成业仅仅把她作为自己泄欲工具,进入婚姻之后,金枝的生活立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切的向往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爱情更是虚无缥缈,金枝沦落为丈夫的奴隶、生育的工具,如动物一般地存活着。婚姻是金枝悲悯人生的转折点,是女性生存的桎梏,进入其中,就难以逃出。  【关键词】:金枝;婚姻;工具  《生死场》
期刊
【摘要】:"范曾现象",即指画家范曾以一个"国学开讲",一夜之间由"国画大师"转型为众多媒体追捧的"国学大师",这是当代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然而,无论从传统学术观念,还是绘画诸层面解析,"范曾现象"存在内在荒谬性,范曾的"国学大师"名不副实。 更多还原在当代中国, 不论是画坛还是文坛, 范曾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位集审美学养、绘画造诣、民族情怀于一身的艺术家, 广博的情怀、精炼的技艺
期刊
【摘要】:生活于乾嘉時期的沈复,并没有被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所影响,而是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崇尚真情、提倡性灵、反对传统的新思潮的感召,用自己的真性情书写了《浮生六记》。此书自近代被发现以来,作品以其反映出人物的性情之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深受读者的追捧和喜爱。此论文主要对沈复其妻陈芸的人物分析来体味作品中的真性情,来体会平凡人生的艺术美。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陈芸;真性情  中国当
期刊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先锋作家群的整体退场与转向有目共睹,格非的短篇小说产量也减少了许多。这固然与格非转向小说叙事学的研究与教学有关,同时我们也能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正在尝试的艰难的转变。《戒指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接下来一一分析。  【关键词】:格非;退场;戒指花  在艺术领域,任何时期有创新精神的、能超越传统的艺术派别,即被称为先锋派,而不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艺术群落。我国在八十年代与世界
期刊
【摘要】:针对现阶段中式园林景区公共设施设计规划方面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提出将情感关怀融入其中,并着重从中式园林景区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座椅设施和公共照明设施的设计上加以应用,总结出未来园林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以期丰富园林设计学科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情感关怀;公共设施;人性化;中式园林景区;设计应用  中式园林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年历史。北京皇家园林、苏州园林、泰安岱庙等著
期刊
【摘要】:Beyond和邓紫琪演唱的两个版本的《喜欢你》,在编曲配器方面,在曲式的反复安排上二者均引入间奏,Beyond版间奏由上一乐段延续发展而来,保留原有伴奏乐器;而邓版的间奏则体现出更强的独立性,伴奏乐器上就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伴奏织体方面,两者都是叠加型,但是Beyond版织体为简单叠加,其主干织体为键盘与吉他;而邓版则明显为循序渐进叠加型,其主干织体为键盘与弦乐。在演唱风格上,不同编曲导
期刊
(一)创作的灵感  经过许久的思考我确定下创作的题材与文章的题目,想表现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专业的学习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是专业上的成功?是思想上的成熟?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还是其他等等。当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这一既陌生友熟悉的领域中,难免会产生各种恐慌或是迷茫——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是继续从事本科学习时专业领域的工作?还是换一个与专业无关却可以得到温饱的工作?或是继续深造
期刊
【摘要】: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当前的发展比较迅速,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就要注重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加强,从而进一步的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良好发展。现代环境艺术当中有着诸多美化设计的概念,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丰富,这就要能充分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策略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以及发展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向能对实际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概念  0.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