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历史老师们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探讨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概念解读和课堂教学落实,如何在命制试题中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对较少。即便有关注到的,也大多停留于前三项核心素养,很少谈及如何在试题命制中落实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之所以如此,一是命题本身牵制因素较多,不易落实;二则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考查相对比较直接明了,而后两项核心素养较难有效考查。尤其是家国情怀,在纸笔考试的形式中,容易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基于此,笔者在一道有关改革开放的试题命制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
一、试题设计说明
改革开放是历史教学的绝对主干内容和长效热点,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有关改革开放的试题,可谓数不胜数,但大多围绕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开,了无新意,更谈不上有什么层次和深度。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试题背后所反映的是当前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对改革开放的片面化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很少提及改革开放的困难(基本上只是在开始时提到“两个凡是”的阻碍),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尖锐斗争的了解。四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辉煌背后隐含着无限艰辛。因此,当我们满怀信心地站在新的起点时,也有必要不时回味回味个中的艰辛。强调回顾历史,绝非只是简单的“忆苦思甜”,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激烈斗争,既是对历史本真的回归,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今日大好局面来之不易,珍惜现在,放眼未来,有助于达成对当下深化改革的共识。
命题如作文,当以立意为核心。考试固然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正如“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的道理一样,考查知识固然是考试的需要,但考试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考查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所考查的知识表达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实现一定的思路引领,而这些恰恰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两大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取农村改革的曲折进程为切入口,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改革的艰辛与不易,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步入“深水区”的改革的艰辛复杂。试题设计如下:
自古改革功难成,中国的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史成德,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
材料二: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提出要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已经发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错误作法。
——马立成《交锋三十年》
材料四:1980年2月邓小平和胡耀邦明确表示:中央不反对包产到户……我们不要把包产到户同单干混为一谈,即使是单干,也不能把它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不要一提到单干就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说单干就等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单干户,也就是个体所有制农民,已不同于旧社会的小农经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密切联系着的,他本身没有剥削,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不要自己吓自己。
——吴象《胡耀邦与万里在农村改革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村极度贫困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面对困境,中共中央如何应对?(4分)
(2)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是否与材料二中的做法相矛盾?为什么?(6分)
(3)材料四中邓小平和胡耀邦的观点是什么?与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是否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8分)
(4)从农村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迪。(6分)
参考答案:(1)政治:“文革”极“左”错误的嚴重冲击;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压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应对: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亦可回答改革开放相关具体措施)。(4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历史老师们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探讨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概念解读和课堂教学落实,如何在命制试题中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对较少。即便有关注到的,也大多停留于前三项核心素养,很少谈及如何在试题命制中落实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之所以如此,一是命题本身牵制因素较多,不易落实;二则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考查相对比较直接明了,而后两项核心素养较难有效考查。尤其是家国情怀,在纸笔考试的形式中,容易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基于此,笔者在一道有关改革开放的试题命制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
一、试题设计说明
改革开放是历史教学的绝对主干内容和长效热点,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有关改革开放的试题,可谓数不胜数,但大多围绕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开,了无新意,更谈不上有什么层次和深度。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试题背后所反映的是当前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对改革开放的片面化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很少提及改革开放的困难(基本上只是在开始时提到“两个凡是”的阻碍),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尖锐斗争的了解。四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辉煌背后隐含着无限艰辛。因此,当我们满怀信心地站在新的起点时,也有必要不时回味回味个中的艰辛。强调回顾历史,绝非只是简单的“忆苦思甜”,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激烈斗争,既是对历史本真的回归,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今日大好局面来之不易,珍惜现在,放眼未来,有助于达成对当下深化改革的共识。
命题如作文,当以立意为核心。考试固然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正如“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的道理一样,考查知识固然是考试的需要,但考试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考查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所考查的知识表达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实现一定的思路引领,而这些恰恰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两大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取农村改革的曲折进程为切入口,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改革的艰辛与不易,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步入“深水区”的改革的艰辛复杂。试题设计如下:
自古改革功难成,中国的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史成德,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
材料二: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提出要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已经发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错误作法。
——马立成《交锋三十年》
材料四:1980年2月邓小平和胡耀邦明确表示:中央不反对包产到户……我们不要把包产到户同单干混为一谈,即使是单干,也不能把它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不要一提到单干就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说单干就等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单干户,也就是个体所有制农民,已不同于旧社会的小农经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密切联系着的,他本身没有剥削,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不要自己吓自己。
——吴象《胡耀邦与万里在农村改革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村极度贫困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面对困境,中共中央如何应对?(4分)
(2)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是否与材料二中的做法相矛盾?为什么?(6分)
(3)材料四中邓小平和胡耀邦的观点是什么?与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是否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8分)
(4)从农村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迪。(6分)
参考答案:(1)政治:“文革”极“左”错误的嚴重冲击;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压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应对: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亦可回答改革开放相关具体措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