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隐者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xfxf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关键词: 孟浩然 隐者 孤独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在漫长的羁旅生涯中,他用平淡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名山秀水;在闲居的别业中,他感慨自己的人生。孟浩然也是一位注重表现自我、抒写个人怀抱的诗人,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清旷冲澹中隐藏了深沉的孤独感。
  一、在诗歌中的表现
  孟浩然为后人留下两百六十多首诗,并且摆脱了初唐应制诗、咏物诗的狭窄范围,更多表现自我的情感,所以我们才能在诗中寻找诗人思想痕迹。
  在诗中,孟浩然使用了很多凄清悲苦的词语,如恨、愁、悲、孤。例如,“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襄阳旅泊寄阎九司户》)“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感秋寄上人》)“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最喜欢描写夕阳西下的晚景,在诗中随处可见黄昏的景象,日夕、落景、夕阳、日暮、日落、日斜、夕曛、暝还、暮归、夕岚、余照、残照都是诗中常见的词语。“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耶溪泛舟》)“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夜泊宣城界》)在落日的余晖中,诗人或送别友人,或泛舟河川,或在山寺古庙,一切笼罩在非明非暗的夕岚中,与诗人的忧愤、清高,以及黯然神伤结合起来,形成无尽的孤独之情。
  诗人也极爱用“空”字,有四十余处,“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宿天台桐柏观》)诗人被世俗之事所烦恼,黄昏时登临向往神山却不见,见浩浩云涛顿生孤独无人相知之感。“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留别王维》)诗人干求无望,空怀满腔热情,只好回乡自守寂寞。“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高阳池送朱二》)物是人非,曾经的繁华变成荒凉之地,令诗人感慨之余也空留寂寞神伤。
  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意识的是诗人塑造的思妇与游子形象。诗人描写思妇的诗句并不多,却将人物塑造得生动形象,如《赋得盈盈楼上女》:“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针。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独难守,谁为解金徽?”思妇在楼阁之上望着远方,似乎盼望离家已久的夫婿忽然出现,但是她知道这只是空想罢了。思念离家已久的夫婿,见景生情,心情更加愁苦,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孟浩然曾经远离故土来到长安,也曾游历吴越,作为一名游子,他自然真实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羁旅之情。例如《落日望乡》:“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摧。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可叹凄遑子,劳歌为谁媒。”黄昏之时,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因功名未立、壮志未酬又不能归家,而在异乡有没有相知援引之人,诗人将无限的愁思和忧愤都融入一种空茫没有目标的孤独寂寞之中,令人嗟叹。
  二、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位生于盛唐时代的诗人,年轻的孟浩然和其他人一样,满怀一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曾经去洛阳、长安求仕,信心满满地写下“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但不料应举落第,希望破灭,但是他仍不甘心,继续谋取仕进。《唐才子传》中记载:“(孟浩然)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雨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诗人博得才名,却没有得到功名。纵然仕途坎坷,孟浩然也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在《京还赠张淮》中说:“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早朝非晏起,束带异抽簪。”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嵇康以“七不堪”为由不愿为官的典故,表白自己不屑于做趋炎附势的小吏,更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推崇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种高洁的品格注定孟浩然将是孤独的,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中,孟浩然必然会被排斥在外。
  《新唐书文艺传》中记载:“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实以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应举不第对于诗人的打击很大,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清高耿介终不会容于世,在这样的官场上,自己是孤独的,“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秦中苦雨思归》)怀着不遇的愤懑和对当权者的失望,孟浩然回到家乡。
  孟浩然的孤独还在于不被人所理解,他在诗中常常发出知音难遇之感慨:“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赠道士参廖》)“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姚开府山池》)“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与白明府游江》)“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惜。”(《留别王维》)与其说这是怀才不遇的忧愤,还不如说这是诗人无人知、无人识的孤独寂寞。
  三、对待孤独的态度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唐代诗人中是不多见的,除了漫游之外,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襄阳鹿门山隐居,当时的士子们把隐逸看作是进入政治舞台的一条道路。科举考试固然是干禄的正途,隐居山林也是钓名猎官的捷径。许多士子故意隐居在深山幽谷,等待州郡推荐、朝廷征辟,而科举失利的孟浩然却似乎是想在隐居中寻求解脱。“古来圣贤皆寂寞”,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历史上多隐逸之士,如庞德公、诸葛亮,孟浩然对他们敬仰有加,“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登鹿门山怀古》)对陶潜也赞叹不已,“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书怀贻京邑同好》)孟浩然在仕途上遭受挫折,转而投向隐居的生活,而他自己十分向往这样的生活,在诗中时时说起:“迟尔同携手,何时同挂冠?”(《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愔弹琴》)“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宴鲍二宅》)“因声谢朝列,吾慕颖阳真。”(《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面对官场的黑暗、旁人的不解、难遇知音,孟浩然回到田园,学习他曾经敬仰的先辈们,在宁静纯朴的山林田园之中排遣心中的孤独。
  他在《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描写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在诗人眼中,大自然是静谧清幽的,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斜照下来,有一种清冷的感觉,微风吹过潺潺溪水却又发出清越的声音,让人如在梦幻中,大自然的美似乎占据了诗人心中的孤寂,然而若没有这种孤独与寂寞,又怎样发现大自然的清幽之美。
  与此同时,孟浩然与高人隐者、禅师道士的往来愈发密切,他的诗中也频繁透出坐禅修道之意:“依止此山门,谁能效丘也!”(《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纷吴远游意,学此上生道。”(《宿天台桐柏观》)“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孟浩然向往佛法又与王维不同,王维将佛禅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掺入佛法的精妙。没有深入研究佛禅,悟彻生活,就写不出好的禅趣诗。孟浩然并没有像王维那样深深陷入佛道之中,在诗中,我们也只是觉得他只是发一时之感慨,在这个世上,求仙问佛能够排遣心中的孤寂,僧人道士能够理解他心中的苦闷,说到底,佛道并不会占据他生活的全部,这是他对待寂寞的方式。
  总之,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作为受后世敬仰的一位著名隐者,孟浩然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他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深处的孤独,这位孤独的隐者寓情田园,游览山川,成就了一位著名诗人。
  
  参考文献:
  [1]孟浩然,赵桂藩.孟浩然集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孟浩然,孟浩然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4]程芳.谈孟浩然隐逸不仕的内在原因.枣庄学院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人如何生存,尤其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物质的丰富和泛滥,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的浮躁和空虚,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一向拥有精神财富的知识分子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恐慌,怎样解决当前的问题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和自身的立足,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试图从他的小说图景中对众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一番演绎和阐释,本文试从存在主题、心路历程和流浪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评析
摘 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阐释学家赫斯的理论,并以唐代诗人李商隐作品《锦瑟》的阐释和翻译为例,论证了赫斯理论中含义和意义概念对于诗歌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我们对长期以来由于诗歌自身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引起的翻译上的争论得到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可译性 含义 意义 《锦瑟》 诗歌翻译    一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过程,无论是首先理解原文文本还是最终以译入语再现,实质都是译者通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带个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分析生态课程在特殊教育课程领域的趋势特性及内涵,并以此个案为例从评量、计划、实施、评估、修正等广义上的课程设置流程来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最后简要分析此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 家庭 生态课程 设置要素    1.引言  对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教育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呢?很显然,如果把人生按学龄段分
摘 要: “5.12”大地震中的惨痛伤亡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使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很多学校也开始注重自救互救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要注重自救互救的教育。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指出高校要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动员一切力量,并就如何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同时对我校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自救互救教育 必要性 途径    世界需要
摘 要: 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有着“缺失性”童年经验,这些成长历程让长大后的她们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本文试图从佛教理论入手剖析这些女性身上流露出来的佛教精神。  关键词: 安妮宝贝作品 女主人公 佛教思想    佛教自从古印度传来以后,经过中国本土文化的改造,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很多大思想家、大文学家都深受其影响。从唐宋的王维、柳宗元,甚至曾经力反迎佛骨的韩愈、苏
从默片时代诞生至今的美国惊悚电影,可以用厚重而浮躁来形容。德国表现主义哲学中对权威意识的反抗,自由意识的迷茫以及扭曲荒诞的艺术形象表达,都对美国惊悚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启蒙式的影响。从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早期“吸血鬼”经典系列到恐怖片大师希区柯克的“真实场景下的心理恐怖”,好莱坞惊悚电影形象的描绘了人类文化中“梦魇”式的经历,这些特定的恐怖元素实则是美国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心理危机的艺术性投射。[1]但从8
摘 要: 义项漏收、书证缺失是《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文以《抱朴子·外篇》为例对此进行试补。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抱朴子·外篇》 义项漏收 书证缺失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汉语史研究规模最大的语文性工具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宗旨,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但由于所收词条繁多,文献资料缺乏,时间紧迫等原因,《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存在诸多
摘 要: 秦可卿既是一位温柔善良、美丽多情的女性,又是一位风流淫逸、热烈香艳的少妇。她的卧室春意满堂,环境布置不离“情”、“淫”二字,极其暧昧,浓烈的性爱氛围唤起了贾宝玉的觉醒。她是贾宝玉性爱的启蒙导师,她的香艳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她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 秦可卿卧室 性格 特征    读过《红楼梦》的人很难抹掉对秦可卿的记忆,设若她仅仅是像多姑娘和鲍二家的一样一味淫荡的话,恐怕不会激起多少人探究的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传统文化,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两种现象:国内百家讲坛类节目的兴起和大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盲从,文章提出可从研读古代典籍和回顾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归属感的来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某种缺失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
摘 要: 《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虽然语言平实,但文中洋溢的浓浓真情却令人感动。为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真情,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生感情真情,体验真情,同时,将课外阅读交流、指导引进课堂,进行课内外衔接,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不断提高其语言素养、人文素养。  关键词: 《真情的回报》 研究主题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真情的回报》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平常但却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