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高中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习地点固定化。一般在教室内,课外资源被大量浪费。二是知识来源单一化。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文本教材。三是阅读情感统一化。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体验,主要来自教师的传输。以教师、专家(教参、标准答案)为主导的阅读体验往往替代了学生个体的、差异的阅读体验,学生只是“被体验”“被情感”的客体。四是阅读目的功利化-阅读学习“考试化”。阅读学习过程中,师生一般关注的是高考选考的题材范围、高考的题型、做题的技巧和考分。
这种“统一了情感,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的阅读,使得阅读教学变得华而不实、枯燥无味。由于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自主表达的权利、审美阅读的愉悦,他们已经厌恶阅读,远离经典。更为可怕的是,功利阅读不仅没收了学生享受人类丰盛精神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形成了学生踏上社会偏于功利的行为思维习惯。这既是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表现。近年来,我们为继承和发扬教育前辈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重拾久违的“阅读精神”,提出培育和引领学生“精神阅读”的教学理念。
所谓“精神阅读”,即通过阅读,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使人格得以完善,使精神得以升华。
一、立足课堂——追求阅读教学新理念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巨大惯性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热衷于字词句篇的所谓“基本训练”,或考点、规范训练,从而导致语文课演变为单纯的“训练课”,教者机械,学者乏味。时间一长,语文课自然成为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之一。其实,高中阶段的文本阅读教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即必须从审美体验和文化影响等精神层面去解读文本。这既是高中生的阅读心理需求,也是培育和引领高中生“精神阅读”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追求一种新的课堂文本阅读理念。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本阅读课重点,应该是培育和引领高中生的精神成长,一堂优秀的文本阅读课应该具有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承两个重心。
1,感性的审美体验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条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品读体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曾经是中国传统国语教育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琅琅书声在当今课堂内愈来愈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曾国藩在家训中教导他族中人说,读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朗诵者不仅可以“喉舌相习”,还能写作流畅。对作品进行综合还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图画)和总体感受(获得总体形象的感性印象)。近年来,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在学科组各位老师的积极组织下,我校推动了“班班有书声”的晨读活动。针对学生在校学习紧张,语文课堂读书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利用学生晨读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及读本中的篇目,并推荐课外诵读篇目,利用晨读时间,大声诵读。清晨走进市北高中,教室中都能传出琅琅读书声。(2)融入情感。情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和内驱力。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命运、遭遇等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获得一种更深刻的情感生成。如阅读《故都的秋》时,使学生动情于清静美;阅读《济南的冬天》,使学生领略自然美;阅读《荷塘月色》,使学生感受玉洁美。我们还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精神层面的对话。如读《记念刘和珍君》,在与作者一起激情澎湃时,请学生扪心自问:在民族发生危机时,我能否像刘和珍那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正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文本面前实现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从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间中实现了生命的勃发。(3)品味语言。语言是最感性的东西,通过语言切人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是最为有效的。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将“品语言”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老师们经常拿出自己“品语言”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如何去实施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份语言美呢?老师们总是通过集体备课去获得提示,获得灵感。在学校“诗意的课堂”公开课的评课环节中,有位老师说:“《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美丽’怎样‘跨越’?《哦,香雪》中,‘哦’字包含了作者对香雪怎样的情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研究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表现力,怎样的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引申义等,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品味,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阅读探究的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发掘与丰富民族文化。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认为,这个“家”不仅仅是现象的“家”,还应该是精神的“家”、文化的“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文本文化精华被不断发现、学生精神不断成长的地方。从精神发掘与生长的角度看,教师的文本教读就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寻找民族精神的落脚点与寄居地,就应该始终不渝地洋溢着对民族精神发掘与吸收的热情,就应该成为寻找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现场,成为吸收与传递民族精神的最佳窗口。民族精神的发掘与丰富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旋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一堂好课最显著的标志应是民族精神在每一个学生的努力下,被强化、被传承。当沉迷于所谓考点、解题技巧,当执著于语文字词句基本训练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是一句空话。譬如,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过生活中平常事情展现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读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我们去细细揣摩。通过细读课文,进行比较筛选,我们在集体备课时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老舍先生在平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雅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工作中作为领导表现出的“平等意识”。并以此作引导,由点及面,由人及己,互动体验。通过领略课文中的老舍先生的情趣,进而自觉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追求。如果没有这一“碰撞”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文化心态则只能停留在“老舍先生多么令人尊敬”这一层面,而不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精神追求。不同时代、不同年代的民族文化在课堂上发生“碰撞”,就有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有了思维领空扩大的机会,学生语言的翅膀怎能不飞翔呢?事实上,把文本上的东西放在现代的视野里来审视,民族语言所承载的基本理念也就很容易被发现、被重拾、被悄悄认同。
总之,审美体验和民族文化发掘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重心,是我们建构“精神阅读”课堂教学最鲜明的情感旗帜。
二、延伸课堂——建立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校硬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的迅猛发展而丰富充实起来,学生阅读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除了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之外,我们还建立了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对于长期住宿在学校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学校图书馆资源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1.转变观念,变“藏书馆”为“读书馆”
为了上级评估学校的需要,我校图书馆收藏和添置了不少书籍,但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不少高中生三年居然没有机会借到一本书,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通过新课程改革,我们重新认识了图书馆的价值,把“藏书馆”变为“读书馆”,向学生敞开了图书馆的大门。首先,认识到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可以作为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和语文课堂的地位是同等的。现在学科组每一位老师都能自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主动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读学习,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其次,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人格完善,精神发展的需要。
2.加强引导,变“图书馆”为“修养馆”
在图书馆的阅读,不同于课堂上的学习。它是在学生自愿接受的前提下完成的,没有任何强制性。但不容忽视的是。阅读习惯有好有坏,阅读倾向有优有劣,如果不加引导地任学生在书海中畅游,阅读只会成为学生猎奇消闲的手段,而根本达不到阅读目的。因此,我们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工作,把图书馆变为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修养馆”。
(1)常读书。我们充分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如,午间半小时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每周一节的图书馆阅读课则由老师引领,全体同学集中在图书馆里静静地阅读。
(2)读好书。为学生建立读书档案,推荐优秀期刊。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鼓励优秀的阅读倾向。同时根据阅读目的推荐阅读书籍,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①根据文体选读同类文章。当我们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引导学生选读同类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
②根据作者阅读系列作品。在课内教了某一作者的文章后,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如课堂上学习了梁实秋《雅舍》,向学生荐读课外读本《雅舍小品集》。
③根据内容阅读相关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则查找、阅读原著。如果课文是历史白话故事,就到课外查找阅读故事的文言文。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小说。
总之,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视野得到了开阔,境界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丰富了精神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优化形式——强化语文阅读环境的积极影响
如果我们把“建立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比为“借清水浇花”,那么,
“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可比为“借沃土育苗”,土中自含肥料,用不着园丁再去施肥,只要撒下种子就能自生自长,可谓“师逸而功倍”。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谈的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环境的积极影响的问题。“精神阅读”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培育学生终生阅读的习惯和自我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课外阅读完全按照教师指导,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地进行,势必又把它变成课堂教学的翻版。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要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和长效型,就要优化形式,强化语文阅读环境的积极影响。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举办趣味性活动。(1)请名师。如2011年4月,我学科组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到我校作了“课外阅读之我见”的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2)开展读书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机会。开展“经典美文诵读”“党在我心中”红色诗文诵读比赛,举办文学讲座、名作欣赏、学生读书电子小报比赛等活动。(3)办学生杂志。《春草》作为市北高中学生文学刊物,已有十多年历史。我学科组精心指导刊物的制作,鼓励同学们阅读,指导同学们写作,帮助同学们修改,同学们阅读热情高涨,写作也信手拈来。(4)指导学生社团。“江南文学社”是市北高中文学类学生社团组织,长期由我学科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我学科组也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平台,寻找文学爱好者,发展文学爱好者,通过文学社各类活动,强化语文阅读环境。(5)写征文。结合“五一”、暑期等长假,开展网络读书征文写作,与德育处联合举办学校读书征文活动。(6)制名言。开展“读书名言”书签制作比赛,等等。
2.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活动。研究课题确立后,学生为解决问题就要查寻资料,学校图书馆和家庭网络就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譬如:喜欢《红楼梦》的同学,为了比较林黛玉、晴雯与薛宝钗、袭人这两组人物性格,非但要翻阅《红楼梦》,还必须查阅相关资料。课题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动机,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3.进行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实施自我评价,结合自己每学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自评,从而达到自我要求、自我总结、自我激励的目的。让同学、老师参与评价,如通过填写“图书馆阅读反馈卡”,从阅读的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评价。每学期,班里对照“图书馆阅读反馈卡”“读书摘录本”等,评出“书香学生”。有了这些新颖的评价手段,学生就觉得阅读是充满情趣的,吸引他们深入其中。
建立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和强化语文阅读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和引领高中生“精神阅读”成长的两项重要活动。由于这两项活动都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着,实际上是促使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际,所以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兴趣、情感、审美、德操等。
总之,施行“精神阅读”教育,使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了经济、文化、道德、风俗等因素,在更深刻的层面上看到了人性、本原与人生,并萌生出一种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提升,从而使我校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种“统一了情感,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的阅读,使得阅读教学变得华而不实、枯燥无味。由于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自主表达的权利、审美阅读的愉悦,他们已经厌恶阅读,远离经典。更为可怕的是,功利阅读不仅没收了学生享受人类丰盛精神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形成了学生踏上社会偏于功利的行为思维习惯。这既是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表现。近年来,我们为继承和发扬教育前辈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重拾久违的“阅读精神”,提出培育和引领学生“精神阅读”的教学理念。
所谓“精神阅读”,即通过阅读,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使人格得以完善,使精神得以升华。
一、立足课堂——追求阅读教学新理念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巨大惯性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热衷于字词句篇的所谓“基本训练”,或考点、规范训练,从而导致语文课演变为单纯的“训练课”,教者机械,学者乏味。时间一长,语文课自然成为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之一。其实,高中阶段的文本阅读教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即必须从审美体验和文化影响等精神层面去解读文本。这既是高中生的阅读心理需求,也是培育和引领高中生“精神阅读”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追求一种新的课堂文本阅读理念。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本阅读课重点,应该是培育和引领高中生的精神成长,一堂优秀的文本阅读课应该具有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承两个重心。
1,感性的审美体验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条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品读体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曾经是中国传统国语教育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琅琅书声在当今课堂内愈来愈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曾国藩在家训中教导他族中人说,读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朗诵者不仅可以“喉舌相习”,还能写作流畅。对作品进行综合还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图画)和总体感受(获得总体形象的感性印象)。近年来,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在学科组各位老师的积极组织下,我校推动了“班班有书声”的晨读活动。针对学生在校学习紧张,语文课堂读书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利用学生晨读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及读本中的篇目,并推荐课外诵读篇目,利用晨读时间,大声诵读。清晨走进市北高中,教室中都能传出琅琅读书声。(2)融入情感。情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和内驱力。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命运、遭遇等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获得一种更深刻的情感生成。如阅读《故都的秋》时,使学生动情于清静美;阅读《济南的冬天》,使学生领略自然美;阅读《荷塘月色》,使学生感受玉洁美。我们还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精神层面的对话。如读《记念刘和珍君》,在与作者一起激情澎湃时,请学生扪心自问:在民族发生危机时,我能否像刘和珍那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正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文本面前实现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从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间中实现了生命的勃发。(3)品味语言。语言是最感性的东西,通过语言切人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是最为有效的。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将“品语言”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老师们经常拿出自己“品语言”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如何去实施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份语言美呢?老师们总是通过集体备课去获得提示,获得灵感。在学校“诗意的课堂”公开课的评课环节中,有位老师说:“《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美丽’怎样‘跨越’?《哦,香雪》中,‘哦’字包含了作者对香雪怎样的情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研究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表现力,怎样的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引申义等,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品味,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阅读探究的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发掘与丰富民族文化。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认为,这个“家”不仅仅是现象的“家”,还应该是精神的“家”、文化的“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文本文化精华被不断发现、学生精神不断成长的地方。从精神发掘与生长的角度看,教师的文本教读就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寻找民族精神的落脚点与寄居地,就应该始终不渝地洋溢着对民族精神发掘与吸收的热情,就应该成为寻找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现场,成为吸收与传递民族精神的最佳窗口。民族精神的发掘与丰富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旋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一堂好课最显著的标志应是民族精神在每一个学生的努力下,被强化、被传承。当沉迷于所谓考点、解题技巧,当执著于语文字词句基本训练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是一句空话。譬如,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过生活中平常事情展现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读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我们去细细揣摩。通过细读课文,进行比较筛选,我们在集体备课时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老舍先生在平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雅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工作中作为领导表现出的“平等意识”。并以此作引导,由点及面,由人及己,互动体验。通过领略课文中的老舍先生的情趣,进而自觉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追求。如果没有这一“碰撞”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文化心态则只能停留在“老舍先生多么令人尊敬”这一层面,而不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精神追求。不同时代、不同年代的民族文化在课堂上发生“碰撞”,就有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有了思维领空扩大的机会,学生语言的翅膀怎能不飞翔呢?事实上,把文本上的东西放在现代的视野里来审视,民族语言所承载的基本理念也就很容易被发现、被重拾、被悄悄认同。
总之,审美体验和民族文化发掘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重心,是我们建构“精神阅读”课堂教学最鲜明的情感旗帜。
二、延伸课堂——建立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校硬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的迅猛发展而丰富充实起来,学生阅读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除了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之外,我们还建立了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对于长期住宿在学校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学校图书馆资源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1.转变观念,变“藏书馆”为“读书馆”
为了上级评估学校的需要,我校图书馆收藏和添置了不少书籍,但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不少高中生三年居然没有机会借到一本书,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通过新课程改革,我们重新认识了图书馆的价值,把“藏书馆”变为“读书馆”,向学生敞开了图书馆的大门。首先,认识到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可以作为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和语文课堂的地位是同等的。现在学科组每一位老师都能自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主动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读学习,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其次,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人格完善,精神发展的需要。
2.加强引导,变“图书馆”为“修养馆”
在图书馆的阅读,不同于课堂上的学习。它是在学生自愿接受的前提下完成的,没有任何强制性。但不容忽视的是。阅读习惯有好有坏,阅读倾向有优有劣,如果不加引导地任学生在书海中畅游,阅读只会成为学生猎奇消闲的手段,而根本达不到阅读目的。因此,我们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工作,把图书馆变为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修养馆”。
(1)常读书。我们充分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如,午间半小时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每周一节的图书馆阅读课则由老师引领,全体同学集中在图书馆里静静地阅读。
(2)读好书。为学生建立读书档案,推荐优秀期刊。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鼓励优秀的阅读倾向。同时根据阅读目的推荐阅读书籍,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①根据文体选读同类文章。当我们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引导学生选读同类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
②根据作者阅读系列作品。在课内教了某一作者的文章后,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如课堂上学习了梁实秋《雅舍》,向学生荐读课外读本《雅舍小品集》。
③根据内容阅读相关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则查找、阅读原著。如果课文是历史白话故事,就到课外查找阅读故事的文言文。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小说。
总之,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视野得到了开阔,境界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丰富了精神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优化形式——强化语文阅读环境的积极影响
如果我们把“建立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比为“借清水浇花”,那么,
“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可比为“借沃土育苗”,土中自含肥料,用不着园丁再去施肥,只要撒下种子就能自生自长,可谓“师逸而功倍”。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谈的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环境的积极影响的问题。“精神阅读”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培育学生终生阅读的习惯和自我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课外阅读完全按照教师指导,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地进行,势必又把它变成课堂教学的翻版。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要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和长效型,就要优化形式,强化语文阅读环境的积极影响。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举办趣味性活动。(1)请名师。如2011年4月,我学科组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到我校作了“课外阅读之我见”的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2)开展读书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机会。开展“经典美文诵读”“党在我心中”红色诗文诵读比赛,举办文学讲座、名作欣赏、学生读书电子小报比赛等活动。(3)办学生杂志。《春草》作为市北高中学生文学刊物,已有十多年历史。我学科组精心指导刊物的制作,鼓励同学们阅读,指导同学们写作,帮助同学们修改,同学们阅读热情高涨,写作也信手拈来。(4)指导学生社团。“江南文学社”是市北高中文学类学生社团组织,长期由我学科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我学科组也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平台,寻找文学爱好者,发展文学爱好者,通过文学社各类活动,强化语文阅读环境。(5)写征文。结合“五一”、暑期等长假,开展网络读书征文写作,与德育处联合举办学校读书征文活动。(6)制名言。开展“读书名言”书签制作比赛,等等。
2.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活动。研究课题确立后,学生为解决问题就要查寻资料,学校图书馆和家庭网络就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譬如:喜欢《红楼梦》的同学,为了比较林黛玉、晴雯与薛宝钗、袭人这两组人物性格,非但要翻阅《红楼梦》,还必须查阅相关资料。课题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动机,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3.进行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实施自我评价,结合自己每学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自评,从而达到自我要求、自我总结、自我激励的目的。让同学、老师参与评价,如通过填写“图书馆阅读反馈卡”,从阅读的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评价。每学期,班里对照“图书馆阅读反馈卡”“读书摘录本”等,评出“书香学生”。有了这些新颖的评价手段,学生就觉得阅读是充满情趣的,吸引他们深入其中。
建立第二语文阅读教学渠道和强化语文阅读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和引领高中生“精神阅读”成长的两项重要活动。由于这两项活动都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着,实际上是促使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际,所以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兴趣、情感、审美、德操等。
总之,施行“精神阅读”教育,使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了经济、文化、道德、风俗等因素,在更深刻的层面上看到了人性、本原与人生,并萌生出一种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提升,从而使我校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