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在心中绽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ilei1985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爱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而在这其中关于爱的教育的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课本中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从体会、感受爱到诉说爱,层层递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一、在阅读中体会爱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是一首儿童叙事小诗,旨在通过朗读感悟语言文字,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时我以明线“送蝈蝈”的叙事线和暗线“献爱心”的情感线展开,以“爱”来统领全诗的四个小节,让学生细细诵读,学生在爱的情感的引导下,更快地融入诗歌,融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当中。
  品读完课文以后,我引导提问:“大家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通过在课文中找找圈圈词句“乐呵呵、喜滋滋、送、替”等感受到“他是一个好心人、热心人、助人为乐的人、关爱他人的人”。让学生体会到小朋友送蝈蝈给盲婆婆是对盲婆婆的一种关心和爱后,进一步深入提问“在小朋友不上学时,他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给盲婆婆唱歌、讲故事、捶背、倒茶、扫地、买菜等。以此感悟小朋友对盲婆婆的关心和爱护让盲婆婆感到无比幸福。最后以“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的讨论活动,让学生领悟到:这个小男孩为了给孤单的盲婆婆增添快乐而送给她一只会唱歌的蝈蝈,他不仅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而且还送给她一颗温暖的心、一份真诚的爱。学生们为这则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表示要向这位“爱心小使者”学习,把自己的真诚、温暖送给别人。
  通过这种带领学生们阅读与思考的方式,引导他们去体会关心与帮助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关爱他人,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能发扬光大。
  二、在理解中感受爱
  可以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知道爱,明白要爱谁,为什么要爱。《一株紫丁香》也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让绿叶和花香送去他们对老师的问候,表达他们对老师无限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首情感丰富而又意境优美的小诗,语言欢快流畅,想象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朗读指导的好素材,也是尊师教育的好题材。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的视频,其目的是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述。然后将书本上的内容还原到课堂中,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与书中的孩子比一比,看看谁做得更好。再抓重点词句进行文本感悟、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蕴含的师生间美好真挚的情谊,从而懂得关爱老师,关心他人。整个教学活动渗透着很强的生活气息,课堂中孩子们始终被爱牵伴着,时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而又沉默不语。最终,当他们懂得给予他人爱更快乐,更有意义时,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
  三、在诉说中表达爱
  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在领悟爱的同时,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如在《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中,以“我打算这样感谢老师……”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以表达他们的心声。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拓展教学中,用“像盲婆婆这样无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哪些无助的人?你打算怎样做呢?”这些传递爱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同时在表达中传递爱。
  《“闪光的金子”》讲述的是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地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第5小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赞美徐虎有一颗像“闪光的金子”般的心。我向学生们展示了有关徐虎工作的数据,待学生看完后,问:此时此刻,你对于帮助、关爱别人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徐虎叔叔说什么?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条谚语来表达这种情感吗?学生们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
  同时在课堂中,适时补充一些美句、谚语让学生们齐读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播种爱心,收获快乐”“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等。通过诵读,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将爱植入心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爱永远比付出的时候多。那么,当他们享受关爱的时候,我们还要让孩子懂得:被人关爱是温暖和幸福,而保护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则是更大的快乐,更大的幸福。因此,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爱的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深入思维,用心地体验爱的博大,让爱在孩子的心中绽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
其他文献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2006年版)节选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  人们常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固然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主题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多义,戏剧冲突
鲁迅的散文,犀利的讽刺占大多数,抒情之作在比例上是比较低的。当然,收入《朝花夕拾》的文章,有相当多温暖的抒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时代周围小人物的宽容甚至热爱。然而在以冷峻为主的杂文中,这样的温情是很少见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篇文章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解读文章不胜枚举,但质量普遍较低。钱理群先生指出,原因就是过分把文章当做社会历史的反映
尊师重教是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师德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师德精神,又该如何坚守师德底线、恪守为师之尊严?本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谈谈他多年来对师德的研究与思考,以飨读者。  中国教师:檀老师,您好!2017年11月,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有两首,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多次选入初高中语文课本,但对最后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解释,各家稍有不同。有一种解释是:两座山好像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  也许更简洁、更传神的解释就是去掉“好像”:两座山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这种解释不强调修辞手法,而是直接把山当做人,这样诗意才更浓。  这里涉及诗歌欣赏中的想象力问题,即读者(学生)在读诗时,如何融入到诗
《兰亭集序》是一篇奇文。首先,奇在它本是散文,但其稿本还是个草稿,尚未正式誊清,颇有错字和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其次,它本是当时一群名人、贵人如谢安、孙绰、王羲之及其亲属王徽之、王玄之等人聚会所作三十余首诗歌的序言。其目的本是引导阅读诗歌的兴趣。但是,那些诗歌却得不到后世读者的青睐,几乎无人问津,而这篇序言却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  究其原因,似乎又并不太奇,那些诗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对原作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于这些删除,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因而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了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叙事学理论认为, 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1883~19N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聩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总理的救国之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原诗没有题目。这首诗写于1917年9月周总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1919年3月,周总理归国前夕,以此诗书赠张鸿浩诸人,诗后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等语。  全诗雄浑跌宕、波澜壮阔、大气浩然,充溢着济世救国的壮志和坚毅不屈的决心。  诗歌大意如下:高歌
“这是心灵考古,与智者的交流,抑或是历史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程令我沉醉,令我求索无厌。”这是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高一新生黄艺高在对“耕耘社”创始人王云高采访后写下的访谈日志,所提到的“课程”就是由“足音口述历史”项目团队开发、南宁四中具体实施的口述校史课程。南宁四中口述校史课程以校史访谈和校史研究为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培育与爱国、爱校养成为教学目标,以课程融校史发掘、知识迁移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孔凡成先生《语境教学研究》一书。该书提出的语境教学思想和操作手段对引领汉语母语课堂教学改革颇有意义。  该书论证了语境教学存在的合理性,阐述了语境教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语境教学原理,概述了语境教学的基本功能。该书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在语境中教、学、评,恐怕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怎样在语境中教、学、评,却不是人人都清楚。语用学家王建华先生曾指出: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