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看来,在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引入国内10余年之后,上述对大学生创业卖猪肉、卖盒饭的评价,深刻反映出了一个大问题: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很不宽松,存在着大学生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首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高谈阔论创业理想的多,立足于现实的少;总是用国外比尔·盖茨,国内马云等创业英雄来激励学生拥有创业梦。这让学生感觉,创业就要做“英雄”们那样的大事业,可低头看看现实,反差太大了:自己欠缺创业能力,也难以寻觅可以成就大事业的机会,于是梦想总悬在空中。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不到1%,在有的重点大学,每年三四千毕业生,创业的只有寥寥几人或十几人,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
其次,在引导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总强调要与“大学生身份”对应,搞高科技、创新型,不太重视社会真实需求。现在一谈大学生创业,就讲自主知识产权、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以为这才与他们的“身份”符合,也似乎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教育的期待。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这些基金明显鼓励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最好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这些看法和做法,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使得大学生在选择“非主流”、“非共识”创业项目时,不但面临资金难题,还面临舆论压力,卖猪肉、卖盒饭,肯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另一方面超越了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际——虽然高校可以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他们在校园里就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但必须承认,让初出茅庐的大孩子们去办高新技术企业,是把大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了。
过高定位大学生创业,其实是精英教育观念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中的延续。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在于社会更多行业能够因此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望提高发展水平。我们在大学生择业时,一再教育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那为何要把大学生创业局限在少数行业、少数领域,却看轻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的创业行为呢?事实上,相对于在高新技术领域就业、创业,大学生投身这些领域,更可以体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包括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他们做的怎么不是“大事业”?
显然,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时,必须转变观念,教育者和大学生都要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真正面向社会需求。不把大学生创业纳入“小模式”,才能拓宽大学生就业路,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首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高谈阔论创业理想的多,立足于现实的少;总是用国外比尔·盖茨,国内马云等创业英雄来激励学生拥有创业梦。这让学生感觉,创业就要做“英雄”们那样的大事业,可低头看看现实,反差太大了:自己欠缺创业能力,也难以寻觅可以成就大事业的机会,于是梦想总悬在空中。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不到1%,在有的重点大学,每年三四千毕业生,创业的只有寥寥几人或十几人,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
其次,在引导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总强调要与“大学生身份”对应,搞高科技、创新型,不太重视社会真实需求。现在一谈大学生创业,就讲自主知识产权、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以为这才与他们的“身份”符合,也似乎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教育的期待。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这些基金明显鼓励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最好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这些看法和做法,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使得大学生在选择“非主流”、“非共识”创业项目时,不但面临资金难题,还面临舆论压力,卖猪肉、卖盒饭,肯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另一方面超越了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际——虽然高校可以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他们在校园里就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但必须承认,让初出茅庐的大孩子们去办高新技术企业,是把大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了。
过高定位大学生创业,其实是精英教育观念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中的延续。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在于社会更多行业能够因此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望提高发展水平。我们在大学生择业时,一再教育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那为何要把大学生创业局限在少数行业、少数领域,却看轻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的创业行为呢?事实上,相对于在高新技术领域就业、创业,大学生投身这些领域,更可以体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包括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他们做的怎么不是“大事业”?
显然,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时,必须转变观念,教育者和大学生都要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真正面向社会需求。不把大学生创业纳入“小模式”,才能拓宽大学生就业路,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