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多角度地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先树立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世界、我国和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现状,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繁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在讲授《世界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时,重点讲解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很多人口问题,使学生懂得:如果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盲目地、掠夺式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
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多注意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居安思危,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学校附近的新津河,是汕头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近年来水质也在慢慢恶化。我让学生观察新津河河水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让他们通过对河周围群众的采访,通过听长辈对有关新津河过去的描述,上网查询有关新津河的材料,采集新津河的水样进行成分分析等活动,让他们了解新津河的环境变化。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过去的新津河,河水十分清澈,河中鱼虾成群,周围的农田绿浪起伏,晚上蛙声一片,以前的孩子们可以在河中轻易地摸到鱼虾,在河岸钓到青蛙。但是,现在新津河的水没有了以前的清澈,周围农田的土质也因为受到化学物质的污染而变差,晚上在河边走,几乎听不到青蛙的叫声。在这种对比中,很多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如果不顾及环境,那么我们会得不偿失。
二、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现在地理课本中已介绍了环境保护法、 森林法、水法、土地法等法律。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课本里的法律条文和“土地、资源、环境”三大国策,运用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有时还会触及法律。
本地曾经有一个村干部利用个人的权力,占用农田为自己的祖先建豪华坟墓,妄想通过祖宗保佑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结果受到法律的惩处。我把该村干部的例子在课堂上说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议论。我进一步引导他们:为什么这个村干部最终会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因为他的行为已经破坏了群众的利益,触犯了国家的法律,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不能把破坏环境看作是个人的行为,而应该自觉地把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划上等号。通过身边具体的例子,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学会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尝试利用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扩展。目前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性的节日有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等14个,我利用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如在水日,我印了一些有关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并和学生一起上街宣传。在气象日我会带领学生去市气象台参观,让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气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年来气候的变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在植树节,我带领学生到野外种树,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会种树的甘苦,领会到“十年树木”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了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感情,明白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美好环境的营造者,而人类,要学会善待一草一木。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平时养成环保的习惯,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少使用塑料制品、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含汞的干电池、保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出行尽量乘坐公共汽车等。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先树立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世界、我国和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现状,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繁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在讲授《世界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时,重点讲解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很多人口问题,使学生懂得:如果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盲目地、掠夺式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
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多注意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居安思危,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学校附近的新津河,是汕头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近年来水质也在慢慢恶化。我让学生观察新津河河水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让他们通过对河周围群众的采访,通过听长辈对有关新津河过去的描述,上网查询有关新津河的材料,采集新津河的水样进行成分分析等活动,让他们了解新津河的环境变化。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过去的新津河,河水十分清澈,河中鱼虾成群,周围的农田绿浪起伏,晚上蛙声一片,以前的孩子们可以在河中轻易地摸到鱼虾,在河岸钓到青蛙。但是,现在新津河的水没有了以前的清澈,周围农田的土质也因为受到化学物质的污染而变差,晚上在河边走,几乎听不到青蛙的叫声。在这种对比中,很多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如果不顾及环境,那么我们会得不偿失。
二、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现在地理课本中已介绍了环境保护法、 森林法、水法、土地法等法律。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课本里的法律条文和“土地、资源、环境”三大国策,运用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有时还会触及法律。
本地曾经有一个村干部利用个人的权力,占用农田为自己的祖先建豪华坟墓,妄想通过祖宗保佑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结果受到法律的惩处。我把该村干部的例子在课堂上说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议论。我进一步引导他们:为什么这个村干部最终会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因为他的行为已经破坏了群众的利益,触犯了国家的法律,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不能把破坏环境看作是个人的行为,而应该自觉地把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划上等号。通过身边具体的例子,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学会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尝试利用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扩展。目前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性的节日有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等14个,我利用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如在水日,我印了一些有关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并和学生一起上街宣传。在气象日我会带领学生去市气象台参观,让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气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年来气候的变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在植树节,我带领学生到野外种树,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会种树的甘苦,领会到“十年树木”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了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感情,明白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美好环境的营造者,而人类,要学会善待一草一木。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平时养成环保的习惯,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少使用塑料制品、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含汞的干电池、保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出行尽量乘坐公共汽车等。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