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的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关键的认知人格目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建立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来落实。学生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与价值观倾向,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那么,历史新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大胆整合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史料、理清线索、概括要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深入浅出、紧扣核心知识。《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共有三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学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此,对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交代,但这部分知识略讲。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核心内容组织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新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的矛盾,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应将问题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开展探究活动,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主人。《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宪法如何保证联邦权力?”阅读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即中央权力大于地方,地方服从中央,遵守宪法,各州可以独立立法,中央权力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总统、议会、最高法院掌握。
问题情境二:运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模拟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并选出国会议长、总统、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提出“美国联邦政府在三权分立原则指导下是如何实现分权与制衡这一制度创新的”这一探究题。教师设计问题,分别向三位学生提问,组内学生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理解。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简明扼要地归纳分权与制衡原则在联邦政府机构运行中的体现,总结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①中央集权原则: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联邦政府)。②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问题情境三:结合教材和“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提供的史料,让学生谈谈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问题情境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有效的情境创设让课堂活起来了,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分析问题,做到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新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实际,除正文史料外,辅助部分中间插有多种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还配有图片和地图说明,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历史认识的特点是“论从史出”。要想使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理解教材的结论,化解结论性的重点、难点,必须学会史论结合。
例如:“1787年宪法的颁布”一节,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这是“论”。“分权”表现为美国联邦政府中央权力大于地方,中央权力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总统、议会、最高法院掌握。“制衡”的表现: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可以否决总统的否决,提出弹劾总统并由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审判,罢免总统。最高法院可以依法宣布国会、总统违宪。这是“史”。“1787年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论”;提供宪法中相关的条文,这个结论就不言而喻,这是“史”。要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方法,提升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态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价值观是人们对思想、态度、行为的取向标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也使学生明白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具有进步意义。通过对宪法特点的揭示,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和人类的创造活力,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如:“文革”中刘少奇冤案让我们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历史让人明“理”。明什么“理”呢?明治国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自觉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實现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新课改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大胆整合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史料、理清线索、概括要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深入浅出、紧扣核心知识。《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共有三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学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此,对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交代,但这部分知识略讲。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核心内容组织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新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的矛盾,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应将问题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开展探究活动,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主人。《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宪法如何保证联邦权力?”阅读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即中央权力大于地方,地方服从中央,遵守宪法,各州可以独立立法,中央权力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总统、议会、最高法院掌握。
问题情境二:运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模拟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并选出国会议长、总统、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提出“美国联邦政府在三权分立原则指导下是如何实现分权与制衡这一制度创新的”这一探究题。教师设计问题,分别向三位学生提问,组内学生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理解。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简明扼要地归纳分权与制衡原则在联邦政府机构运行中的体现,总结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①中央集权原则: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联邦政府)。②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问题情境三:结合教材和“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提供的史料,让学生谈谈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问题情境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有效的情境创设让课堂活起来了,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分析问题,做到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新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实际,除正文史料外,辅助部分中间插有多种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还配有图片和地图说明,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历史认识的特点是“论从史出”。要想使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理解教材的结论,化解结论性的重点、难点,必须学会史论结合。
例如:“1787年宪法的颁布”一节,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这是“论”。“分权”表现为美国联邦政府中央权力大于地方,中央权力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总统、议会、最高法院掌握。“制衡”的表现: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可以否决总统的否决,提出弹劾总统并由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审判,罢免总统。最高法院可以依法宣布国会、总统违宪。这是“史”。“1787年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论”;提供宪法中相关的条文,这个结论就不言而喻,这是“史”。要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方法,提升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态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价值观是人们对思想、态度、行为的取向标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也使学生明白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具有进步意义。通过对宪法特点的揭示,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和人类的创造活力,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如:“文革”中刘少奇冤案让我们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历史让人明“理”。明什么“理”呢?明治国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自觉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實现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新课改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