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精品,慎动名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成为一种趋势,时下,四大名著的新一轮改编成为当今电视荧屏上的一大热点。由于编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受众需求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四大名著的改编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被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之典范的四大名著的改编更应该慎重严肃地去对待,既不能不顾艺术现实的需求呆板的忠于原著,更不能以“时代要求”为幌子进行无原则的恶搞。
  [关键词]四大名著 名著衍生剧 名著改编 受众心理 改编原则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又将于近期开始新版的电视剧拍摄。四大名著的新一轮改编成为当今电视荧屏上的一大热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影视工作者对四大名著的改编从未间断过,单就《西游记》来说就有央视《西游记》,《续西游记》、《西游记后传》、TVB《西游记1》《西游记2》、台湾中视《齐天大圣孙悟空》等众多版本。这些改编剧或忠实原著寻求超越,或稍加演绎加以戏说,更有甚者完全脱离原著本身进行恶搞。面对这众多改编现象笔者认为在当今的跨文化语境下名著尤其是被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之典范的四大名著的改编更应该慎重严肃地去对待。既不能不顾艺术现实的需求呆板的忠于原著,更不能以“时代要求”为幌子进行无原则的恶搞。本文将针对名著改编要不要进行现代性改造、改编原则、改编之度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要不要进行现代性改造
  
  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成为一种趋势,在改编的原则性问题激烈争论的同时,电视剧的艺术现实与小说改编剧之间的关系日益彰显。小说改编剧宛如我国电视剧的艺术现实的一面镜子,既得益于它,而又受限与它。
  名著改编由于受时代的物质条件、精神文化、社会心态、价值取向、受众心理等等各方面的限制,无论改编者主观上愿意与否,必然会将本时代的特征反映在改编后的影音资料上.同时反之,从每一时期对名著改编所反映出的时代气息也可分析出那一时期人们对电视艺术特殊的理解和诠释。
  
  1、代性改造的必然性
  四大名著具有权威性,文化严肃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性的特质,其被改编为电视剧的方式方法,改编的程度、目的:改编成的形式,甚至电视剧播出后的影响。都比较能典型的体现出一个时期的电视剧的艺术现实状况。而同样当今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现实也预示着四大名著改编剧要想取得成功必然要接受时代的参与。
  姑且不考虑现代的艺术现实的要求。单就时空因素的变化来讲,现代的服装,化妆,拍摄技术,硬件设备,甚至夸张一点现代人与古代人长相的差异,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些都作为一些隐蔽的现代性因素必然的参与到了名著改编的过程当中了。而时空因素作为电视剧改编者对名著进行二次创作所遇到的最大的不可抗力,名著改编必然会受到不可避免的现代性改造。
  
  2、现代性改造的必要性
  当今正处于一个多文化的语境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众多文化因素涌入内地,近年来随着港澳回归,中国加入WTO,政治经济上的开放与多元化,必然带来文化语境上的多元。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权威作品,其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要想再次搬上荧屏不能不考虑进行必要的现代性改造。
  另一方面每一时代由于受到经济水平和政治要求的制约,或是由于学术上的争论带来的四大名著改编过程中的取舍,甚至编导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到四大名著电视剧改编的艺术价值,比如央视旧版的《红楼梦》对其结尾的处理竟采取了一种完全脱离原著的改编方式,对一些被认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神话故事情节基本上都加以剔除,这些在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上的缺憾。相信新一轮的改编热潮对这些往日的不足会加以重视和重新处理。
  
  二、名著的改编采用哪种原则?
  
  目前对于名著的改编原则基本上有四种说法:
  [1]古典论主张忠于原著。
  [2]现代论主张尊重现代的艺术现实和受众的欣赏趣味。
  [3]两者结合论。认为既要尊重原著,呈现出它的古典性:又要具有现代性,反映出时代气息。
  [4]编导再创作论。这种观点认为名著改编应该具有独创性。
  在四大名著的改编过程当中。随着时代的变化改编原则也随之相应改变,80年代主要以古典论为原则,比如87版央视电视剧《红楼梦》,虽结尾出乎意料但它在艺术处理上基本上坚持了“古典”二字。而90年代则是现代论与两者结合论。像94版央视电视剧《三国演义》。电视剧对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对某些情节的增删更凸显了原著的主题。新世纪的编导再创作论。如新千年后《西游记》各版本电视剧,甚至出现类似《春光灿烂猪八戒》、《水浒无间道》等“名著衍生剧种”。
  古典论固然有助于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逼真的表现原著描写的场景,容易成为荧屏上的经典,但从另一角度它却弱化了电视这一表现载体的特质,利用电视技术有时甚至可以将原著的描写升华。让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内涵。而现代论尊重了受众,着眼于现实社会,在商业层面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往往会出新意,但却容易忽视艺术和文化底蕴,甚至道德底线,沦为随波逐流的产物。独创论注重了艺术表现,发挥了编导独特的创作魅力,但往往忽视受众的需求,而且由于个人理解的角度层面不同。难免会有偏差有盲点。相比较来看古典与现代两者结合论的路子相对较宽,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原著的古典魅力,却又不忘照顾现实社会的受众需求。但在具体把握上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值得强调的是虽然两者结合论看到了改编的现代性的必要却忽视了其必然性。毕竟时空因素作为最大的不可抗力无论编导者愿意与否,它都会毫无阻拦的参与到创作过程当中。
  
  三、名著改编之“度”
  
  1、取舍之度:糟粕也是名著的一部分。
  四大名著能成为经典并不是说名著就是绝对完美不容有丝毫改变的,名著的作者并非圣人,在现代人的眼光中,其内容上和思想上必然也有种种缺憾和落后迂腐的东西,但这些只是白璧微瑕,并不能否定其艺术价值辉煌夺目。但我们也应看到无论精华还是糟粕都是名著的一部分,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二者是不能进行绝对的分割的。虽然我们主张重拍名著要注重对其进行现代性改造,但这是着重强调于拍摄技术手段手法和为能更好的体现名著艺术价值的物质设备基础上的,并不是单纯的舍弃糟粕。而在于怎样找到一个能使现代的艺术现实与经典名著完美结合的契合点。
  
  2、创新之度:反对恶搞名著。
  时代在变化,电视剧改编原则也在变化,同样受众需求和要求也在变化。但是受众的要求不等于受众的需求。受众想看的并不一定是其精神领域所缺少的。这要求改编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改编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所拍摄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涵养的作品,其不仅带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更对下一代在接受理念和道德教化上有着不容忽略的社会责任。在当今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受众对于演义和戏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或说是已经认可,那些带有“娱众色彩”的名著改编剧类似TVB版的《西游记》流行一时从而也为改编者带来了可观的商业价值,其一定程度的成功说明了观众对于名著的接受眼光的变化,但人们对于名著恶搞却仍是排斥和厌恶的。提醒改编者面对滚滚商潮切莫迷失方向,虽然戏说演义受到一定支持,恶搞也有零星响应,但要想使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最恰当的方式还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性的改造,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流传更久接受面更广,也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3、形式之度:别挂着羊头卖狗肉。
  现在有很多电视剧打着名著改编的旗号而其内容却与名著完全脱节,甚至没有丝毫的艺术价值可言。这种改编形式不是对名著的现代性改造,而是对名著的背叛。笔者认为这些打着名著的招牌却干自家的买卖的电视剧,充其量也只能算做“名著的外孙”,或美其名曰“名著衍生剧”。而不能堂而皇之的打上“据某某名著改编”的幌子,这是对青少年观众的误导,更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改编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这里单纯的“娱众”心态和盲目的商业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由于编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受众需求,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四大名著的改编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编导进行现代性改造成为必然和必须,因此提醒受众在赏片时有必要带有一定程度的宽容心态,而作为改编者方面却大可利用这些现代性改造,使自己的创作出新、出彩。但笔者仍主张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要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可以通俗但不可恶俗。
其他文献
摘要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从五十年代开始,其间经历了无数的版本。每个版本都不尽相同。改编产生差异是多方面的,近年来,金庸影视剧在改编中仍然存在着与原著情节相冲突、影视剧的细节处理不当等问题。  关键词 金庸 影视剧 小说 影视    央视武侠大戏《笑傲江湖》至今还在全国各地宽相播出,金庸武侠热意犹未尽。金庸先生此前曾对央视版《笑傲江湖》作了一番点评。他认为(央视版《笑傲江湖》)内容修改得比教多,
段祥云 摄 / 山西吕梁岚县王狮乡阳湾明德小学  为留守儿童教授摄影的想法缘起于三里屯的一家湘菜馆,徐松和蒋磊磊探讨出了整个摄影课的雏形,在一年多的相处后,孩子们已然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攝影观。这些来自于不同孩子的影像就如同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由内而外,从抽象到具象,由想象到现实,由虚构到真实,由学习到应用生活……这些影像无关器材的贵贱、无关技巧的高低、也无关荣誉和名利,这些质朴的画面全都来自孩子
摘要 约翰-济慈(1795-1821)是1 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创作于1819年1月-9月的六大颂:Ode on Mel ancholy,Ode on indolence,Ode to Autumn,Ode to Psyche,Ode on a Grecian Urn和Ode to a Nightingale被公认为诗人最为成熟和重要的作品。诗歌中诗人用丰富浪漫的想象再现一幅幅
摘要 电影《赤壁》的服装设计,以历史原型为基础,兼顾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相关文字描述,在古典的基调里,灵活融入时尚元素,最终呈现于观众视野中的三国服装,在造型上具有浓郁的复古主义气息,色彩上则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 《赤壁》 电影服装 设计手法 复古主义 表现主义    由吴宇森执导、叶锦添担任美术设计的电影《赤壁》(上、下),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部上下续集的杰出影片,上映以来已有多人
摘要 影片《红河》,讲述了一个有恋父情结的越南少女阿桃在中越边境的特殊境遇。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学理论为工具,可以更好地解读影片所讲述的美好但凄婉的人性。  关键词 恋童 恋父 红河 人性    澜沧江,流经中、缅、老挝、泰、柬和越南,在东南亚叫“湄公河”,在云南有些河段被称为“红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影片《红河》精美的海报用“中国情人”、“异国怀缘”、“爱情浩劫”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摘要 1949-1966年间,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电影语境也逐渐从自主走入了政治集中的意识体制,使得电影作品更多地与时代、政治、社会和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于一体。在不断解放与不断纠正中,与其说一部分电影题材给国家体制和意志带来许多风暴,不如说它更充分表露了当时人民在政权独立下的对生活的强烈憧憬。十七年的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力所能及的话语权,并逐渐走入中国电影中第一个先锋时期。
【摘要】 中和贯彻于中国文化的始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影响,使中国古典美学在追求和谐的同时,形成了适度包容和善于吸纳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和 背景 特征 美学精神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状态。中和原本是节制人的行为和感情的原则,要求人们自觉避免过于激烈的感情和行为方式。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中和成为人们一种自觉、主动的人生实践活动,由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中所展现的对男性中心意识下父权制社会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困境,指出女性主体身份在影片乃至当下社会中的两难;主动地拒绝与被动地退让,这使建立在,性别基础之上,以自主为旗帜的女性主义理论,滑落进主体“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与延搁之中,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影片中女性主体身份进行宽泛性阐释
【摘要】本片根据上海女作家须兰短篇小说《银杏银杏》改编而成,极度忠实于原作。这部影片要比原作来得震撼,因为电影多了些渲染,添了些煽情,再加上凄美的背景乐,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感神经。  【关键词】《爱有来生》阿九 阿明    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感动了。看完《爱有来生》之后,我哭红了眼睛,心里像是缺了一块什么似的无比失落。对于今生来世我向来想得甚少,无论是爱还是恨,我都想在今生了结,那样的人
[摘要] 将电影引入高职英语课堂益处颇多,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把影视与英语课堂结合,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听说训练,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语世界里的风俗民情、人生哲理。把DVD电影引入英语课堂,是现在EFL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尝试,教师  [关键词] DVD英语电影 英语教学    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显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