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电热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 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9例,采用电热针加毫针治疗;对照组28例以单纯毫针治疗。两组采用相同选穴,治疗4 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21 % ,对照组为60.71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结论:与毫针治疗相比,电热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更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电热针 缺血性中风 针灸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7例病例均为2005年5月~2006年11月期间丰盛医院宏汇园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患者,经头颅CT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电热针组)男12例, 女17例; 年龄44~70 岁,平均63.2岁, 病程14天~5年。对照组(毫针组) 男15例, 女13 例;年龄41岁~72岁,平均年龄61.8岁,病程30天~5年。 病程分布经统计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 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确诊为脑血管病, 并符合以上中医诊断。
中风病分期标准:① 急性期: 发病在4周以内;②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内;③后遗症期: 发病半年以上。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 病程在2 周~ 5 年。
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者及不配合、不能坚持治疗者。
治疗方法: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病患者常规服用相关药物,使血压、血糖等保持在正常水平。
观察组:采用DRZ-1型电热针治疗仪及DRZ-1 40、DRZ-1 60、DRZ-1 80电热针治疗。辅以0.35㎜×40㎜、0.35㎜×60㎜毫针。
取穴原则及治法:主穴以阳经为主,以益气活血、温通经脉。局部取穴则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配伍不同的穴位以调整气血、祛风通络、平衡阴阳,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配穴方法。主穴: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池、 肩髃、肩髎、外关、环跳、血海、风市、阳陵泉、绝骨、太冲。语言不利, 吞咽困难者可加内关、廉泉、通里; 口眼歪斜, 面瘫者选加太阳、地仓、颊车、合谷; 足内外翻者, 丘墟透照海。
刺法与疗程:电热针治疗取适当体位,选用主穴中的2~3个穴位,配穴中的2~3个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长度适合的电热针垂直进针,轻度提插,然后接通电热针仪,每个穴位电流量为75~100mA,以患者有舒服的温热或酸麻胀感为度,留针40分钟。另外根据患者病情局部取穴施以毫针,平补平泻,均留针4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2~3天再进入下一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全部采用0.35㎜×40㎜、0.35㎜×60㎜毫针,不用电热针,其选穴原则、治疗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病类诊断标准》进行体征评分。1~13分为轻型;14~26分为普通型;27~39分为重型;40分以上为极重型。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 以百分数表示。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1%;进步:≥36%,<56%;稍进步:≥11%,<36%;无变化:<11%。
结 果
治疗结果:各组病例均治疗4 个疗程, 约50天后,将疗效进行合理的合并(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有效;(稍进步+无变化)=疗效不佳。
观察组总有效率86.21% , 对照组总有效率60.71%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电热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讨 论
本病病因复杂,一般为多种内外因兼夹致病,本虚标实为总的病机。本虚是指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失调;标实指中风病表现出的多种临床证候,以邪实为主。缺血性中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因而治疗组主穴选择百会、气海,用以开窍醒神,补益元气,以充先天之本;选足三里、三阴交,以益气行血,疏通经络,以补后天治本。在配穴的选择上,风池属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之表,具有祛风通络、改善脑血管供血之功用;地仓、颊车、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分别是手足阳明及及足少阳经穴,阳主动,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
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的患者中,很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多次针刺治疗症状会更加严重,如足三里、绝骨等穴位,针一扎下去患者下肢的肌肉就开始痉挛,常常把针别弯,给患者造成痛苦;而电热针治疗则改善了这种情况,具有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的作用。
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部分患者有尿失禁症状。以往运用中药、针刺、理疗等方法未见明显疗效。通过电热针为主进行治疗,选择气海、三阴交、太溪等穴位,加强了益气活血、温通经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关键词 电热针 缺血性中风 针灸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7例病例均为2005年5月~2006年11月期间丰盛医院宏汇园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患者,经头颅CT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电热针组)男12例, 女17例; 年龄44~70 岁,平均63.2岁, 病程14天~5年。对照组(毫针组) 男15例, 女13 例;年龄41岁~72岁,平均年龄61.8岁,病程30天~5年。 病程分布经统计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 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确诊为脑血管病, 并符合以上中医诊断。
中风病分期标准:① 急性期: 发病在4周以内;②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内;③后遗症期: 发病半年以上。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 病程在2 周~ 5 年。
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者及不配合、不能坚持治疗者。
治疗方法: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病患者常规服用相关药物,使血压、血糖等保持在正常水平。
观察组:采用DRZ-1型电热针治疗仪及DRZ-1 40、DRZ-1 60、DRZ-1 80电热针治疗。辅以0.35㎜×40㎜、0.35㎜×60㎜毫针。
取穴原则及治法:主穴以阳经为主,以益气活血、温通经脉。局部取穴则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配伍不同的穴位以调整气血、祛风通络、平衡阴阳,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配穴方法。主穴: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风池、 肩髃、肩髎、外关、环跳、血海、风市、阳陵泉、绝骨、太冲。语言不利, 吞咽困难者可加内关、廉泉、通里; 口眼歪斜, 面瘫者选加太阳、地仓、颊车、合谷; 足内外翻者, 丘墟透照海。
刺法与疗程:电热针治疗取适当体位,选用主穴中的2~3个穴位,配穴中的2~3个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长度适合的电热针垂直进针,轻度提插,然后接通电热针仪,每个穴位电流量为75~100mA,以患者有舒服的温热或酸麻胀感为度,留针40分钟。另外根据患者病情局部取穴施以毫针,平补平泻,均留针4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2~3天再进入下一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全部采用0.35㎜×40㎜、0.35㎜×60㎜毫针,不用电热针,其选穴原则、治疗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病类诊断标准》进行体征评分。1~13分为轻型;14~26分为普通型;27~39分为重型;40分以上为极重型。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 以百分数表示。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1%;进步:≥36%,<56%;稍进步:≥11%,<36%;无变化:<11%。
结 果
治疗结果:各组病例均治疗4 个疗程, 约50天后,将疗效进行合理的合并(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有效;(稍进步+无变化)=疗效不佳。
观察组总有效率86.21% , 对照组总有效率60.71%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电热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讨 论
本病病因复杂,一般为多种内外因兼夹致病,本虚标实为总的病机。本虚是指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失调;标实指中风病表现出的多种临床证候,以邪实为主。缺血性中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因而治疗组主穴选择百会、气海,用以开窍醒神,补益元气,以充先天之本;选足三里、三阴交,以益气行血,疏通经络,以补后天治本。在配穴的选择上,风池属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之表,具有祛风通络、改善脑血管供血之功用;地仓、颊车、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分别是手足阳明及及足少阳经穴,阳主动,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
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的患者中,很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多次针刺治疗症状会更加严重,如足三里、绝骨等穴位,针一扎下去患者下肢的肌肉就开始痉挛,常常把针别弯,给患者造成痛苦;而电热针治疗则改善了这种情况,具有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的作用。
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部分患者有尿失禁症状。以往运用中药、针刺、理疗等方法未见明显疗效。通过电热针为主进行治疗,选择气海、三阴交、太溪等穴位,加强了益气活血、温通经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