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通过人的情感领域,使人的个性意识在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意识保持和谐的发展,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人的个性意识获得自由发展。音乐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验与实践。音乐欣赏教学融入多元文化,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升华,而且还能拓宽知识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关注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一直以来,旧有的音乐课程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音乐课程几乎由涵盖着乐理知识的歌曲和一些大型乐曲构成,音乐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很难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这些课程材料与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而“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成为了令广大音乐工作者颇为尴尬的现象。笔者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也碰到过这样的实例,发现学生很在意音乐教学的内容与他们现实生活的联系。虽然我们不可否认那些优秀音乐作品的经典与权威,但是也不能忽视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较少的音乐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己有经验,会使学习缺乏动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的联系。在考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同时,必须兼顾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音乐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起来,如何让学生主体的音乐学习活动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储备。从而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发挥创造力。
二、关注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各种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是每个人每天生活在其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真实的世界。它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学校教育和音乐艺术自身均属于人文活动的范畴,音乐教学与生俱来便有人文学科的属性,这是毫无异议的。然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音乐课过分强调了音乐知识本身。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犹如“填鸭”,完全没有了音乐课程应有的学习乐趣。在新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被加强,音乐知识与技能被“淡化”。音乐知识被巧妙地作为暗线藏隐于人文主體的明线之下。其次,人文内涵要在音乐教师的教学模式中体现。在旧有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最为典型的是师徒传承的方式,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就音乐知识技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曾接受知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对于这种沿用了几十年并已成定势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的双方都缺少人文关怀。而《音乐之声》中玛丽亚老师的歌唱教学,便运用了一种体现了人文内涵的教学模式。最后,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还体现在各学科的综合之中。音乐课程在理念上应体现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翻开音乐新教材,随处可见布满人文特点的新亮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为音乐教学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大了音乐课堂的信息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把原来单纯的音乐知识拓展为音乐文化,以人文为主线,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三、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们把音乐教学看作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住情感要素,不时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体验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首先,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要体现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上。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能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学的双方是完全平等的一种关系。音乐教师应该将感情的纽带首先抛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然而,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少教学与情感分离的现象。例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木然听讲等等。这种对于审美的无动于衷,对于人的情感活动的无动于衷,背离了音乐课程的属性,漠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也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教学的根本机制是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
其次,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应体现在教材情感元素的挖掘上。通常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过度强调了知识技能,较少地关注情感要素,认为关注了知识就关注了人。其实不然,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也是情感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第一个方面,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第二个方面: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
总之,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将音乐的独特性通过适当的教学媒介、方法、手段和策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精髓,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欣赏和理解音乐带给人类的内涵。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一、关注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一直以来,旧有的音乐课程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音乐课程几乎由涵盖着乐理知识的歌曲和一些大型乐曲构成,音乐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很难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这些课程材料与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而“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成为了令广大音乐工作者颇为尴尬的现象。笔者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也碰到过这样的实例,发现学生很在意音乐教学的内容与他们现实生活的联系。虽然我们不可否认那些优秀音乐作品的经典与权威,但是也不能忽视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较少的音乐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己有经验,会使学习缺乏动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的联系。在考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同时,必须兼顾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音乐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起来,如何让学生主体的音乐学习活动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储备。从而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发挥创造力。
二、关注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各种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是每个人每天生活在其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真实的世界。它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学校教育和音乐艺术自身均属于人文活动的范畴,音乐教学与生俱来便有人文学科的属性,这是毫无异议的。然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音乐课过分强调了音乐知识本身。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犹如“填鸭”,完全没有了音乐课程应有的学习乐趣。在新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被加强,音乐知识与技能被“淡化”。音乐知识被巧妙地作为暗线藏隐于人文主體的明线之下。其次,人文内涵要在音乐教师的教学模式中体现。在旧有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最为典型的是师徒传承的方式,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就音乐知识技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曾接受知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对于这种沿用了几十年并已成定势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的双方都缺少人文关怀。而《音乐之声》中玛丽亚老师的歌唱教学,便运用了一种体现了人文内涵的教学模式。最后,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还体现在各学科的综合之中。音乐课程在理念上应体现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翻开音乐新教材,随处可见布满人文特点的新亮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为音乐教学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大了音乐课堂的信息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把原来单纯的音乐知识拓展为音乐文化,以人文为主线,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三、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们把音乐教学看作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住情感要素,不时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体验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首先,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要体现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上。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能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学的双方是完全平等的一种关系。音乐教师应该将感情的纽带首先抛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然而,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少教学与情感分离的现象。例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木然听讲等等。这种对于审美的无动于衷,对于人的情感活动的无动于衷,背离了音乐课程的属性,漠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也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教学的根本机制是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
其次,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应体现在教材情感元素的挖掘上。通常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过度强调了知识技能,较少地关注情感要素,认为关注了知识就关注了人。其实不然,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也是情感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第一个方面,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第二个方面: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
总之,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将音乐的独特性通过适当的教学媒介、方法、手段和策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精髓,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欣赏和理解音乐带给人类的内涵。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