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素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习作不仅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还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甚至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习作编排上,其力求突破原有的习作教学模式,在强调提高综合表达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特别是习作方法与技能训练的编排体现出一定的教学顺序,形成了由低到高的习作教学序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形成高质量的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习作表达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基于自主的表达,二是基于真实的表达,三是基于个性的表达。自主的表达就是具有自主表达的欲望,有兴趣的表达;真实的表达就是释放自我经验的、发自内心的表达;个性的表达就是在掌握习作方法的基础上开放的、创新的表达。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坚持学生立场、关注情境创设、实施分层营构,从而实现学生自主、真实、个性的表达,成为习作教学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题。
一、情境再造,激活表达之欲
《文心雕龙》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课堂习作可以说是一个唤醒生活之情、表达之情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生活情境、唤醒生活经验的过程。因此,课堂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创设自主表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创造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相关情感氛围。统编本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习作《小小“动物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将每个家人写一写,感受家的温馨与快乐。教师课前或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照片,让学生欣赏动物世界里的温情;或逐条出示信息,让学生猜一猜动物的名称;或开展游戏,让学生看到百灵鸟、老黄牛等,说出联想到哪个人。这些活动能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感情,为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开展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2.营造生活情境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营造宽松的生活情境,将“教学场”变成“生活场”“学习场”,让学生自由交流,拓展他们的思想空间。在《我的心爱之物》教学中,学生将心爱之物带到课堂上,跟同学一起玩耍,围绕“心爱之物”自由畅谈。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心爱之物介绍给学生,以此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生活情境的营造,无形中融合了教学意图,有益于指导学生选材。
3.创设表达情境
在习作教学中,良好的表达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索生活中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教材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针对目前玩手机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上个月我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玩手机,很少聊天”;另一个是针对班级图书角的——“将家中的旧书放到图书角,发挥这些书的作用,让大家读到更多的书”。从中可以看到,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表达的情境被激活了,学生习作的通道也就真正打开了。在《我的心爱之物》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爱之物后,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习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特点写一样物品”,用两三句话简单描述自己的心爱之物。学生立刻进入写作状态,积极组织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学生立场,释放表达之情
真正的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立场,习作教学亦如是。
高质量的习作表达就是以学生立场为本位,表达的内容、方式和情感,都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内心。叶圣陶先生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的确,习作教学只有基于学生立场,学生才能表达出真正的情感。
1.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以前版本的教材没有形成习作教学体系,许多习作的内容要求脱离学生实际,空泛不具体。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胜似亲人》,虽然是观察和想象作文,但内容不具有代表性。另外,有些习作的设计范围过大,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描述场景或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这让一些教师难以确定选材范围。再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那次玩得真高兴》《这儿真美》等,内容贴近现代儿童生活,充满情趣。
2.表达源自学生经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实的“我”,就应该写“我”的真实生活。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展示自我世界,实现真实的表达。习作《小小“动物园”》中的例子就十分形象:“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再看来自教学现场的书写,学生写道:“我的哥哥,像一只猴子。他总是动个不停,上蹿下跳的,而且特别喜欢吃香蕉。”还有学生写道:“我就像一只小老鼠,每天回家,总是在客厅、厨房上上下下找东西吃;晚上,做完作业,东找找,西翻翻,开始找东西喂饱肚子。你觉得像不像?”可以看到,学生的表达都源于自我的经验,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3.情感发于学生内心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可见,小学习作的基本要求是表达儿童的内心。习作教学就是要激活儿童的内心世界,只有“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才能绽放真实的情感,生成高质量的习作表达。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表达的核心要素,一是“我”的,二是“心爱的”。一学生所写的心爱之物是她的玩具猫,喜爱的理由有四条:陪伴她度过六年的小学生活;一直是她的幸运物;每次外出旅行都带着;让她想起了幼儿园的同学。习作的要求也是如此,即围绕心爱之物,把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这既是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是对学生立场的尊重。 三、分层营构,增强表达质量
习作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各种写作方法,包括选材、构思、立意、结构及语言的表达技巧等。习作教学中要注意目标的分层、方法指导的分层、过程的分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质量。
1.方法指导:由粗到细
观察发现,大多数习作教学以方法指导为主。以统编本教材中的《小小“动物园”》《我喜欢它》《我的暑假生活》《这儿真美》为例,《小小“动物园”》《我喜欢它》解决了习作的选材问题,内容上没有争议,所以此类习作的教学侧重于方法指导(包含观察方法、写作顺序等)。《我的暑假生活》《这儿真美》两篇习作的内容是开放性的,如何选材成为第一目标。《我的暑假生活》着眼于“我”暑假经历了哪些新鲜事,《这儿真美》着眼于学生能够将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这两篇习作的教学要求首先是选材指导,其次是习作方法的指导。
2.习作过程:由浅入深
目前,习作方法的指导往往浮于表面,笔者不主张那种空泛无意义、无落实的方法指导,比如二年级到六年级的习作都要求运用修辞方法,注意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真正的习作方法指导不但要细腻,而且过程要扎实,让学生可看可学。如《让生活更美好》的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写清话题、事件、镜头三个要素;第二步,借助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明确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并作现场修改;第三步,由《珍珠鳥》范文学习细节描写,并进行有效的修改;第四步,学生自我修改,并随机进行习作方法的拓展和深化。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课堂上,习作方法的指导是细化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高质量的习作表达就是在由浅入深的方法指导中完成的。
3.习作任务:由易到难
习作教学本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在一堂习作课上,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的节奏,设计不同目标、不同难度的习作任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增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分多次写,每次设置不同的任务。如教学《我的心爱之物》,可先抓特点,再借助范文学习方法,写出触动人心的故事,最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另外,还可借助习作导图梳理事件发展的变化线,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如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的习作教学,应至少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阅读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资料,体会习作表达的方法,即观察现象、引发思考、提出建议;二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现象写一写,将现象与想法写清楚;三是写好以后读给同桌听,看对方能否听明白,再询问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习作教学体现的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并由课内延伸到生活实际,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也符合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实验小学)
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习作表达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基于自主的表达,二是基于真实的表达,三是基于个性的表达。自主的表达就是具有自主表达的欲望,有兴趣的表达;真实的表达就是释放自我经验的、发自内心的表达;个性的表达就是在掌握习作方法的基础上开放的、创新的表达。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坚持学生立场、关注情境创设、实施分层营构,从而实现学生自主、真实、个性的表达,成为习作教学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题。
一、情境再造,激活表达之欲
《文心雕龙》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课堂习作可以说是一个唤醒生活之情、表达之情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生活情境、唤醒生活经验的过程。因此,课堂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创设自主表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创造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相关情感氛围。统编本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习作《小小“动物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将每个家人写一写,感受家的温馨与快乐。教师课前或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照片,让学生欣赏动物世界里的温情;或逐条出示信息,让学生猜一猜动物的名称;或开展游戏,让学生看到百灵鸟、老黄牛等,说出联想到哪个人。这些活动能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感情,为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开展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2.营造生活情境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营造宽松的生活情境,将“教学场”变成“生活场”“学习场”,让学生自由交流,拓展他们的思想空间。在《我的心爱之物》教学中,学生将心爱之物带到课堂上,跟同学一起玩耍,围绕“心爱之物”自由畅谈。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心爱之物介绍给学生,以此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生活情境的营造,无形中融合了教学意图,有益于指导学生选材。
3.创设表达情境
在习作教学中,良好的表达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索生活中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教材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针对目前玩手机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上个月我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玩手机,很少聊天”;另一个是针对班级图书角的——“将家中的旧书放到图书角,发挥这些书的作用,让大家读到更多的书”。从中可以看到,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表达的情境被激活了,学生习作的通道也就真正打开了。在《我的心爱之物》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爱之物后,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习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特点写一样物品”,用两三句话简单描述自己的心爱之物。学生立刻进入写作状态,积极组织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学生立场,释放表达之情
真正的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立场,习作教学亦如是。
高质量的习作表达就是以学生立场为本位,表达的内容、方式和情感,都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内心。叶圣陶先生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的确,习作教学只有基于学生立场,学生才能表达出真正的情感。
1.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以前版本的教材没有形成习作教学体系,许多习作的内容要求脱离学生实际,空泛不具体。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胜似亲人》,虽然是观察和想象作文,但内容不具有代表性。另外,有些习作的设计范围过大,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描述场景或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这让一些教师难以确定选材范围。再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那次玩得真高兴》《这儿真美》等,内容贴近现代儿童生活,充满情趣。
2.表达源自学生经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实的“我”,就应该写“我”的真实生活。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展示自我世界,实现真实的表达。习作《小小“动物园”》中的例子就十分形象:“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再看来自教学现场的书写,学生写道:“我的哥哥,像一只猴子。他总是动个不停,上蹿下跳的,而且特别喜欢吃香蕉。”还有学生写道:“我就像一只小老鼠,每天回家,总是在客厅、厨房上上下下找东西吃;晚上,做完作业,东找找,西翻翻,开始找东西喂饱肚子。你觉得像不像?”可以看到,学生的表达都源于自我的经验,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3.情感发于学生内心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可见,小学习作的基本要求是表达儿童的内心。习作教学就是要激活儿童的内心世界,只有“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才能绽放真实的情感,生成高质量的习作表达。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表达的核心要素,一是“我”的,二是“心爱的”。一学生所写的心爱之物是她的玩具猫,喜爱的理由有四条:陪伴她度过六年的小学生活;一直是她的幸运物;每次外出旅行都带着;让她想起了幼儿园的同学。习作的要求也是如此,即围绕心爱之物,把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这既是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是对学生立场的尊重。 三、分层营构,增强表达质量
习作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各种写作方法,包括选材、构思、立意、结构及语言的表达技巧等。习作教学中要注意目标的分层、方法指导的分层、过程的分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质量。
1.方法指导:由粗到细
观察发现,大多数习作教学以方法指导为主。以统编本教材中的《小小“动物园”》《我喜欢它》《我的暑假生活》《这儿真美》为例,《小小“动物园”》《我喜欢它》解决了习作的选材问题,内容上没有争议,所以此类习作的教学侧重于方法指导(包含观察方法、写作顺序等)。《我的暑假生活》《这儿真美》两篇习作的内容是开放性的,如何选材成为第一目标。《我的暑假生活》着眼于“我”暑假经历了哪些新鲜事,《这儿真美》着眼于学生能够将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这两篇习作的教学要求首先是选材指导,其次是习作方法的指导。
2.习作过程:由浅入深
目前,习作方法的指导往往浮于表面,笔者不主张那种空泛无意义、无落实的方法指导,比如二年级到六年级的习作都要求运用修辞方法,注意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真正的习作方法指导不但要细腻,而且过程要扎实,让学生可看可学。如《让生活更美好》的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写清话题、事件、镜头三个要素;第二步,借助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明确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并作现场修改;第三步,由《珍珠鳥》范文学习细节描写,并进行有效的修改;第四步,学生自我修改,并随机进行习作方法的拓展和深化。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课堂上,习作方法的指导是细化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高质量的习作表达就是在由浅入深的方法指导中完成的。
3.习作任务:由易到难
习作教学本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在一堂习作课上,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的节奏,设计不同目标、不同难度的习作任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增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分多次写,每次设置不同的任务。如教学《我的心爱之物》,可先抓特点,再借助范文学习方法,写出触动人心的故事,最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另外,还可借助习作导图梳理事件发展的变化线,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如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的习作教学,应至少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阅读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资料,体会习作表达的方法,即观察现象、引发思考、提出建议;二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现象写一写,将现象与想法写清楚;三是写好以后读给同桌听,看对方能否听明白,再询问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习作教学体现的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并由课内延伸到生活实际,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也符合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