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多元解读”的底线是什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638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宋人许顗在他的《彦周诗话》里说道:“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认为:“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近代古典学者沈祖棻认为,“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①”古典文学学者朱东润先生认为,“杜牧好谈兵,怀抱用世之心,但始终郁郁不得志。②”综合以上几人的看法,对这首诗的理解,大致有三种:一是对杜牧的不识好歹来加以批判;二是对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功绩的肯定;三是认为杜牧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自己对周瑜的讽刺和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负以及不得志的感慨。
  文学作品完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和读者发生联系,由于不同的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相应,我们可称之为‘正解’”。③杜牧创作《赤壁》一诗的本意,如果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我们还是能够正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此诗是他任黄州刺史时所作,杜牧好谈兵,曾注过《孙子兵法》,颇以军事才能自诩。他借这首咏史怀古之作,较为含蓄地抒发了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负和不得志的感慨。
  与“正解”相对应的还有“误解”,误解又可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
  所谓“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的实际,令人信服。”④客观地从作品本身来解读它,虽然诗人在此强调了东风的重要性,但他应该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此外,从诗的尾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也能看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这种“误解”是很正常的,正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对文学作品“正误”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它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⑤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他的《滁州西涧》中有这样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本意是要抒发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元人赵泉章却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断章取义,将其说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这种穿凿附会的理解显然是脱离原意的。
  对于《赤壁》这首诗,许顗认为这次战争有关吴国存亡、百姓遭难,杜牧什么都不说,却只怕捉了“二乔”,显的不知轻重,不识好歹。这样“以辞害意”,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殊不知,“二乔”并不是平常的人物,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使诗歌生动形象,从而增强感染力。
  由此看来,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是有“底线”的。
  首要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入手,做到“知人论世”,有效防止“以辞害意”。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品德、人生际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是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以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为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倘若不了解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行卷之风习,我们便很难把它与干谒诗联系起来,也便不能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本意。
  其次要从文学作品自身入手,细读文本。文学作品就要用文学审美的眼光来解读。就诗歌而言,诗歌的创作具有形象思维的特性,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反映。在《赤壁》这首诗里,杜牧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有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许顗浅薄的批判,自然会引起他人的抗议。
  作为一首咏史怀古诗,要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价《赤壁》呢?就读史而言,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比两个女子重要。但诗和史论不同,诗是文学,有其自身的特性,比如从个别来反映一般、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跃性和节奏感等。
  由此可见,对诗歌的“多元解读”,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同时,对诗歌的“多元解读”也要恰到好处,不应该以自己穿凿附会的理解而违背作者的本意。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所以,“多元解读”诗歌需要一定的底线,要结合作者以及作品自身的特性,对作品做出合乎情理的解读。
  ————————
  注释:
  ①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225页。
  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③④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作者通联:广东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在逐步丧失。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语文论坛最热闹,语文教学最混乱,语文教师最焦虑。根源之一是,语文教学缺乏专业性,缺乏专业尊严”(王晓春语)。如何确立或重塑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设性的探索。王荣生教授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之作,文中有许多意外值得我们品味,首先文中的对话描写之多就是一个意外,我们很少见过像这样密集的文言对话。其次,文中的结局很意外,唐雎经过一番舌战后,使秦王色饶,长跪着向唐雎道歉。一个如此强大的秦国国君竟然屈服于一个弱国的小小使臣。但文中最耐人寻味而又被很多人忽略或曲解的细节,应该是唐雎“挺剑而起”这个动作了,这是全文为数不多的动作描写中的一处,而且是使整个对话情节发生转变
早春二月,烟雨江南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节,更让人心神不宁。果然,就在再次电询师长病情之际,噩耗传来,3月9日8时10分,我敬爱的导师顾黄初先生不幸与世长辞!真不敢相信,先生怎么这么快就匆匆地走了?怎不叫人莫名惊痛!  顾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席学术顾问、扬州大学教授、民进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原扬州
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最大变化就是把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占1.25学年,选修占1.75学年。这一重大举措,是这次课改的一个“亮点”。它力图结束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自2005年以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整体设计动机及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五),不仅思想精深,立论博大,而且语言表达含蓄幽默,耐人琢磨。这篇课文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  《谈中国诗》虽说是一篇演讲稿,但却有严密的论说文的逻辑结构:一二两个自然段为文章的引论部分,回答了在外国人看来,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三至七自然段,论述了中国诗的基本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八自然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顺带点明了文章针对的问题。下面就文本做
时下师生“对话”的形式很多。面对学生的解读,很多教师只是一味表扬:没有纠错,只有捧场;没有引导,只有迎合。这样的对话显得“假”、“空”、“俗”、“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重视语感,注重语理    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但这两个概念均带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分析时,常常忽略语文课科学理解的一面,使其变成主观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最痛心两类学生:第一类,高中三年,他们未曾读过一部完整的书,他们经历三年的语文学习,目的全是考试,他们没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方法,也不曾受过老师的引导与帮助;第二类学生,数理化成绩优异,进入大学后,他们将告别人文学科,专注于理工类专业的学习,但是现在,他们还从没有被一本好书感动过,滋润过。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他们的语文老师,算不算失职?  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必定引导他的
研究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离异和背弃。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很难懂,而一些专家研究《野草》的文章并不比《野草》好懂。所以,我们祈求专家学者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的研究,要少谈些精深的思想要义,少用些聱牙玄妙的术语,多一些通俗的文本解释和结构解析。这就是我们写作这篇短文的初衷。  《野草·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的《语丝》138期,是鲁
【评议文章】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表现性评价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它可以引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它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的应用程序为: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表现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确定评分规则,运用评分规则引领教与学。一线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这套应用程序的有效性。
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