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学生的写作练习,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语义矛盾、逻辑混乱、语言苍白、 词汇贫乏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当前有效开展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链条。
有人做过这样的阐述,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主旨犹如人的灵魂,结构是人的骨骼,内容是人的血肉,共同铸就了华美的篇章。然而,作为文章的承载体——语言,却被视为细枝末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文章是凭借语言构成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进而打动读者心灵的。心靠言传,言为心声,语言在刻画人物、凸显主旨、传达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切不可好高骛远,应扎扎实实把好语言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小学阶段,“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对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守严谨扎实的训练之风,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教给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并养成善于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一些优化文章语言的技巧,为小学生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一、把握语言的四个维度,纵向推进。
1.准确度。即用语言正确的表情达意,准确把握词义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场合,人物身份等。
2.流畅度。即句与句之间或句子本身前后意思连贯,保持一致。
3.凝练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语言在正确表意的前提下,应力求简洁,无重复拖沓现象。
4.鲜活度。属语言较高层面的要求,即语言的生动性、独创性、个体差异性,坚决摒弃模式化的语言,张扬个性,让语言在笔下鲜活起来。例:《真爱无言》文中“妈妈笑了,一抹灿烂的阳光在她脸上悄然绽放。”一句,比“妈妈笑了,笑得很开心。”要生动许多。
针对语言的四个维度,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分三个阶段进行训练。一年、二年为第一阶段,重点训练语言的准确度;三年为第二阶段,重点训练语言的凝练度。这两个阶段应重视作文的修改,在作文教学中指導并督促学生实践“两个一”;即作文写完之后,自己翻工具书查一遍,读给他人(父母、同学)听一遍,通过自查与他人的指点,修正作文中一些使用不当的词语,重新组织调整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顺序,使文章准确、自然、流畅。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侧重语言的比较,给出一些具体的范例,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修改、完善,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如:“生活上的贫穷改变不了我的自信,我是生活中的强者。”一句中,第一个“生活”词语外延过于宽泛,可改为“物质”,后面“生活中和强者”与前文缺少过渡,应从另一角度加以阐述。改后句子为“物质上的贫穷掩盖不住自信的光芒,精神的富足使我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年、五年为第三阶段,重点训练语言的鲜活度。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应重视评价、赏析与习惯一个养成。在学生中倡导“三个努力”即一篇作文中,努力锤炼一个生动的词语,努力打造一个鲜活的句子,努力使用一个恰当的修辞。在作文讲评课上,通过评价赏析,展示学生的语言成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倡学生摘录、剪辑优美的语言片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读与写、摘与用的过程中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处理好语言与其它方面的关系,突出作文的整体功能。
1.语言应为主旨、内容服务。
文章的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服务于主旨。行文中语言的疏密完全取决于与中心的关系,关键处洋洋洒洒、工笔铺陈,寻常处简单勾勒、一笔带过。不同文章、不同语段,语言或平实、或细腻、或幽默、或激昂都是出于表达的需要;那种脱离主旨,片面追求辞藻华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写作是极其微妙复杂的,教师要高屋建瓴,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语言、结构、艺术手法与文章主旨相统一,力求文质兼美。
2.语言应与文章体裁、形式一致。
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风格也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记叙文语言细腻生动,说明文语言平实,议论文语言缜密而有气势。另外,不同的创作体例对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日记体、剧本等形式,其语言风格则不别于一般的记叙文 。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开展作文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各类文章语言的细微差别,使语言与形式相得益彰。如果在形式上大胆创新的同时,仍沿袭固有的语言词汇,写成“四不像”文章,则有悖于创新的初衷了。
总之,正视小学生现阶段写作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是语文教师教学不断进步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精炼语言的练习,构建小学生语言表达教学及训练体系,以达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目的。
有人做过这样的阐述,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主旨犹如人的灵魂,结构是人的骨骼,内容是人的血肉,共同铸就了华美的篇章。然而,作为文章的承载体——语言,却被视为细枝末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文章是凭借语言构成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进而打动读者心灵的。心靠言传,言为心声,语言在刻画人物、凸显主旨、传达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切不可好高骛远,应扎扎实实把好语言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小学阶段,“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对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守严谨扎实的训练之风,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教给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并养成善于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一些优化文章语言的技巧,为小学生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一、把握语言的四个维度,纵向推进。
1.准确度。即用语言正确的表情达意,准确把握词义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场合,人物身份等。
2.流畅度。即句与句之间或句子本身前后意思连贯,保持一致。
3.凝练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语言在正确表意的前提下,应力求简洁,无重复拖沓现象。
4.鲜活度。属语言较高层面的要求,即语言的生动性、独创性、个体差异性,坚决摒弃模式化的语言,张扬个性,让语言在笔下鲜活起来。例:《真爱无言》文中“妈妈笑了,一抹灿烂的阳光在她脸上悄然绽放。”一句,比“妈妈笑了,笑得很开心。”要生动许多。
针对语言的四个维度,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分三个阶段进行训练。一年、二年为第一阶段,重点训练语言的准确度;三年为第二阶段,重点训练语言的凝练度。这两个阶段应重视作文的修改,在作文教学中指導并督促学生实践“两个一”;即作文写完之后,自己翻工具书查一遍,读给他人(父母、同学)听一遍,通过自查与他人的指点,修正作文中一些使用不当的词语,重新组织调整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顺序,使文章准确、自然、流畅。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侧重语言的比较,给出一些具体的范例,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修改、完善,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如:“生活上的贫穷改变不了我的自信,我是生活中的强者。”一句中,第一个“生活”词语外延过于宽泛,可改为“物质”,后面“生活中和强者”与前文缺少过渡,应从另一角度加以阐述。改后句子为“物质上的贫穷掩盖不住自信的光芒,精神的富足使我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年、五年为第三阶段,重点训练语言的鲜活度。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应重视评价、赏析与习惯一个养成。在学生中倡导“三个努力”即一篇作文中,努力锤炼一个生动的词语,努力打造一个鲜活的句子,努力使用一个恰当的修辞。在作文讲评课上,通过评价赏析,展示学生的语言成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倡学生摘录、剪辑优美的语言片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读与写、摘与用的过程中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处理好语言与其它方面的关系,突出作文的整体功能。
1.语言应为主旨、内容服务。
文章的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服务于主旨。行文中语言的疏密完全取决于与中心的关系,关键处洋洋洒洒、工笔铺陈,寻常处简单勾勒、一笔带过。不同文章、不同语段,语言或平实、或细腻、或幽默、或激昂都是出于表达的需要;那种脱离主旨,片面追求辞藻华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写作是极其微妙复杂的,教师要高屋建瓴,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语言、结构、艺术手法与文章主旨相统一,力求文质兼美。
2.语言应与文章体裁、形式一致。
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风格也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记叙文语言细腻生动,说明文语言平实,议论文语言缜密而有气势。另外,不同的创作体例对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日记体、剧本等形式,其语言风格则不别于一般的记叙文 。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开展作文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各类文章语言的细微差别,使语言与形式相得益彰。如果在形式上大胆创新的同时,仍沿袭固有的语言词汇,写成“四不像”文章,则有悖于创新的初衷了。
总之,正视小学生现阶段写作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是语文教师教学不断进步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精炼语言的练习,构建小学生语言表达教学及训练体系,以达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