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教学中只有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得益彰,才能让课堂精彩纷呈“真实有效”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营造氛围善待意外巧用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课堂教学呼唤课前的精心预设,更需要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整合中精彩无限。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和谐、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问题如果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就比较积极,效果也远比教师预设问题让他们解答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预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信息:“我校去年有学生320,今年有280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兴致倍增,有的提出:“今年是去年的百分之几?”,有的说:“今年比去年减少了百分之几……”然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让学生接着解答。这样由学生自己在情境中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解释,使学生体验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等知识生成的乐趣,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既享受了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也增强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二、善待意外,尊重生成
每一次当我们带着精心的预设走进课堂,可能都隐隐地怀着一种期待,期待整节课能够如我们所设想的,顺畅地从导入开始,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不生意外,直到一节课结束。愿望总是美好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总是无法避免地遭遇那些“节外生枝”的情况,有时会让我们应对无措。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我以学生的课桌面引入:“你们能想办法求出这个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吗?”心中等待着他们的回答:“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课前让他们准备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谁知一个同学答道:“我知道!只要用长乘宽就能求出它的面积了!”心中大喊“不妙”之后,我选择了顺势而下。
算一算。“真的吗?你们量一量,算算看,面积是多少?”学生测量计算,报出答案。
摆一摆。“怎么能证明这样算出来的就是对的呢?”“我们还可以用正方形摆摆看。”学生一摆,发现结果和算的一样。
比一比。“为什么它的面积就等于长乘宽呢?”看着桌面上还没收起的正方形,有学生突然“顿悟”:“老师,我发现我们沿着长摆了4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说明一共需要12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将课桌面刚好摆满,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这个4和3刚好是我们刚刚量得的长和宽……”
“是不是其他的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找找看吗,?”学生跃跃欲试。
……
面对少数学生的“先知”,教师不能采取忽视的态度,要顺着学生的心理组织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了更强烈的动机和更明确的方向,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方法不是無根无据的,而是严密的、一丝不苟的。
三、巧用预设,别样精彩
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提倡生成,好像只有生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的好,往往能达到预设和生成同样精彩。那如何才能利用好课堂中的“非生成”预设呢?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等他们做完以后,我让他们说一说结果,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一组学生说:“我们把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倒了三次正好装满。”另一小组的学生立即举手:“老师,我们是两次半装满的。”还有的说:“老师,不对,我们装了4次。”……看着他们快要争吵起来了,我故作诧异地说:“啊?怎么会这样啊,难道书上的结论错了?”学生们开始骚动起来,都在议论。我又问他们:“那怎么办呢?”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圆柱和圆锥的底好像不一样,是不是太大了?”又有几个学生说:“老师,我们这组的高不一样吧?”学生交流之后,重新搭配了圆柱和圆锥进行了实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我看着他们,心里特别开心,故意问他们说:“怎么会这样啊?有什么玄机吗?”一个学生说:“老师,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通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历,他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会刻骨铭心。
四、相辅相成,寻求平衡
预设和生成应是对立统一的,既需要精彩的预设为美丽的生成预留生长的空间,也需要生成为进一步预设提供操作平台。课堂本应是预设和生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动态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遵循对话教学原则和实施问题教学策略是实现预设和生成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只有透彻理解、深刻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以及相互关系,才能真实地走进新课程,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的切实转变,不断促进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新课程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数学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只有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营造氛围善待意外巧用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课堂教学呼唤课前的精心预设,更需要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整合中精彩无限。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和谐、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问题如果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就比较积极,效果也远比教师预设问题让他们解答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预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信息:“我校去年有学生320,今年有280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兴致倍增,有的提出:“今年是去年的百分之几?”,有的说:“今年比去年减少了百分之几……”然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让学生接着解答。这样由学生自己在情境中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解释,使学生体验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等知识生成的乐趣,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既享受了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也增强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二、善待意外,尊重生成
每一次当我们带着精心的预设走进课堂,可能都隐隐地怀着一种期待,期待整节课能够如我们所设想的,顺畅地从导入开始,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不生意外,直到一节课结束。愿望总是美好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总是无法避免地遭遇那些“节外生枝”的情况,有时会让我们应对无措。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我以学生的课桌面引入:“你们能想办法求出这个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吗?”心中等待着他们的回答:“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课前让他们准备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谁知一个同学答道:“我知道!只要用长乘宽就能求出它的面积了!”心中大喊“不妙”之后,我选择了顺势而下。
算一算。“真的吗?你们量一量,算算看,面积是多少?”学生测量计算,报出答案。
摆一摆。“怎么能证明这样算出来的就是对的呢?”“我们还可以用正方形摆摆看。”学生一摆,发现结果和算的一样。
比一比。“为什么它的面积就等于长乘宽呢?”看着桌面上还没收起的正方形,有学生突然“顿悟”:“老师,我发现我们沿着长摆了4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说明一共需要12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将课桌面刚好摆满,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这个4和3刚好是我们刚刚量得的长和宽……”
“是不是其他的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找找看吗,?”学生跃跃欲试。
……
面对少数学生的“先知”,教师不能采取忽视的态度,要顺着学生的心理组织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了更强烈的动机和更明确的方向,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方法不是無根无据的,而是严密的、一丝不苟的。
三、巧用预设,别样精彩
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提倡生成,好像只有生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的好,往往能达到预设和生成同样精彩。那如何才能利用好课堂中的“非生成”预设呢?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等他们做完以后,我让他们说一说结果,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一组学生说:“我们把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倒了三次正好装满。”另一小组的学生立即举手:“老师,我们是两次半装满的。”还有的说:“老师,不对,我们装了4次。”……看着他们快要争吵起来了,我故作诧异地说:“啊?怎么会这样啊,难道书上的结论错了?”学生们开始骚动起来,都在议论。我又问他们:“那怎么办呢?”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圆柱和圆锥的底好像不一样,是不是太大了?”又有几个学生说:“老师,我们这组的高不一样吧?”学生交流之后,重新搭配了圆柱和圆锥进行了实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我看着他们,心里特别开心,故意问他们说:“怎么会这样啊?有什么玄机吗?”一个学生说:“老师,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通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历,他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会刻骨铭心。
四、相辅相成,寻求平衡
预设和生成应是对立统一的,既需要精彩的预设为美丽的生成预留生长的空间,也需要生成为进一步预设提供操作平台。课堂本应是预设和生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动态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遵循对话教学原则和实施问题教学策略是实现预设和生成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只有透彻理解、深刻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以及相互关系,才能真实地走进新课程,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的切实转变,不断促进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新课程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数学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只有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