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的童真到三味书屋的童趣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是历来初中语文课堂中必学的传统篇目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本文主题方面的一些认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封建私塾教育。通读全篇,仔细体味,这种说法有它不合情理的地方。
  从人的成长历程这一角度分析,从幼年时的玩耍阶段到童年时接受启蒙教育阶段,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两个阶段,两者互相映衬,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表现鲁迅童年时期成长历程的纪实散文,作为作者回忆中的一朵“朝花”,全篇洋溢着无限的童真和无尽的童趣!
  无限的童真体现在幼年时作者眼中的百草园里,虽然“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孩子眼中,一块块菜畦,光滑的古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已经是美丽的风景,加上其间鸣蝉长吟,黄蜂采蜜,叫天子窜向云霄,一颗善感好奇的童心该是多么满足啊!然而更有趣的还在后头:泥墙根一带油蛉蟋蟀的音乐会上,偶有蜈蚣、斑蝥长驱直入。而传说中那块长得像人形、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根,委实让幼年的我心驰神往,间或还可以尝尝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般的覆盆子的果实。而那条未曾谋面的赤练蛇以及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又给百草园平添了几分令人兴奋的神秘色彩。可见百草园是“我”幼年时名副其实的乐园,舒荡其中的无限童真唤起了多少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重温和留恋。
  然而伴随着成长的脚步,这些梦幻般的童真将成为成长的印记,转眼一个懵懂的顽童要结束幼年的游戏去接受儿童启蒙教育了。带着对百草园的百般留恋,也带着全家人的希冀和对知识的渴求,鲁迅进入了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去接受启蒙教育,迎来了一种新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三味书屋的气氛并不森严,既没有孔老夫子的牌位,也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各种戒律。他对老师的评价是:方正、质朴、博学。当他天真的提问遭到老师的拒绝后,他并没有在心存怨气,而是从方正的角度理解老师:这不是正课范围的问题,所以老师不愿回答罢了。
  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中,继续延续着百草园生活中的童真,在这里有和众多同学在一起读书嬉戏的无尽的童趣!读书之余,一群孩子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喂蚂蚁等,其中乐趣比起在百草园中的趣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大伙儿放开喉咙读书的情景又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这一点不是单纯的幼年时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玩耍生活中所能领略得到的。所以,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百草园生活的延续和发展。
  在三味书屋,作者渐渐和老师相处得融洽起来,师生间没有对立,没有冲突,先生对“我”由最初的“严厉”,变得“好起来了”,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可见,童年时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光阴并没有虚度,鲁迅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受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鲁迅的第一位老师影响很深。寿镜吾先生为人刚直,教学严格,但从不体罚训斥学生。当时鲁迅的父亲病倒,医生的药方中要用十年的陈米做药引,正当鲁迅犯愁上哪找如此陈米时,寿先生知道后,竟背了一袋陈米送到鲁迅家中!寿先生还是一位生活简朴、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他生活简朴到和儿子共用一件缀了补丁的长衫;他同情劳动人民,竟为了一个船工的安全,无偿赔给船工一个船篷……这些人格中的闪光点,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童年时的鲁迅,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塑造了鲁迅同样的性格特征!这难道能说封建私塾教育是腐朽的,是脱离儿童教育的?如果这样说,在三味书屋中生活长达六年的鲁迅难道是神童,竟能从腐朽的私塾教育的束缚中脱颖而出?他又如何成长为今天令无数人仰视的鲁迅?如果我们牵强地把本文主题定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何不连带违背先生本意把这朵“朝花”改为“朝刺”,进而将这“朝刺”拔去岂不利索?所以我想,我们不必牵强地赋予它所谓反封建的格调,将本文与先生的那些“投枪匕首”们等同起来。
  另外,我们知道私塾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传承华夏文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蒙童读书识理,起过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私塾在传播和发扬华夏文明过程中功不可没!另外,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的,它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一点和现代教育理念完全一致!让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客观平和的说法应该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童稚时期的鲁迅普通、平常的成长经历,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朋友树立了成长的信心。
其他文献
刚踏上三尺讲台,便耳闻前辈们教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意不言而喻,选择恰当的、巧妙的教学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习了曹晓丽老师一节课,收获颇丰。其课堂结构设计之严谨,教学方法之巧妙,令人耳目一新。她的好多教学细节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效果是意料之中。   一、就整节课结构、方法来看  1.课堂结构之严——丝丝入扣  本节课的课堂结构布局严谨,从开始的导入 lead in,p
摘要:文章通过实践考察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在挖掘青少年真正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点;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态度比技巧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应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活动体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等,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广范围、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2014年4月,我荣幸地被选拔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这一路走来,有艰辛,有汗水,更多的是收获和体会,现回顾总结如下:  一、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在这一年期间,我坚持“走出去学”“坐下来研”“工作中用”的学习方式, 多次参加培训,聆听专家报告。他们的报告,深刻且睿智,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或引我登高,使我放眼春光,或解我心中谜团,
摘要: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顺应社会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迈着强而有力的步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职业教育也是有弊端存在的,即学生在学校里面缺乏实践的平台,教学现状也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积极性。以下就是我对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和改革的一些具体体会。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教学现状  1.电子电工课程实践和现状的分析  传统墨守成规的教授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电子电
“严父般教学子,慈母般爱学子”,一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感悟并不深刻,但是随着自己教育工作时间的增加,尤其是当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越发觉得这句话颇有深意,耐人寻味。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将这句话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有过深深的迷茫,也有过很多至今都记忆犹新的失败,但我始终努力地践行它的真谛。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当开学之初,我总是让班委在广泛征求班级同学们意见的前提下,制订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并在全班进行
摘 要:网络资源导读建设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本文从湖南省几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站入手,分析和归纳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导读建设的共性与个性,为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导读体系提供更多的借鉴方法。  关键词:网络资源导读建设;高校图书馆;共性和个性  一、网络资源导读  网络资源导读服务是以信息资源和文献资料为纽带,以互联网环境、传媒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和优秀图书资料、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日益增多的中学生行为问题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凸显了出来。例如:中学生厌学、逃学,压力过大造成的焦虑、失眠、叛逆心理等。素质教育要上一个台阶,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自然有义务承担起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工作。然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纵观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矫正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相辅相成的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作文教学的改革还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影响其写作水平的不只是相关词汇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习作讲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小学习作讲评研究方案。  关键词:小学习作;讲评策略;研究;实践  本文从小学习作的讲评现状出发,从教师鼓励和应试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小学习作讲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实施多元
基金项目: 2010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桂教高教〔2010〕83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廖芳芳(1981—),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心理学学士,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摘 要: 近年来,实践教学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当前实践教学的各种研究侧重于整体模式的提出,从实践教学意义、特点到实施,大多是整体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关键是要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发问。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下面两个方面去考虑——课堂问题设计要精确有“度”;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味”,必能起到传授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提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