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中学生对名著接触较少,为了让学生了解名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可以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阅读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中学生
阅读,能让我们从中获取美的享受,也可以收获很多对我们一生都有意义的东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阅读,尤其不喜欢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是普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生除了接触课本上的知识外,对课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就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各地的中考也明确规定了名著阅读作为中考考查内容。由此可见,名著阅读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如果只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去阅读名著的话,学生会很反感,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违反初衷。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中学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循序渐进,让学生爱上阅读
中学生的阅读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喜爱的书籍入手。现在的学生都爱看电视,尤其喜欢看《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一类的古装武侠电视剧。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的第一天,不妨撇开课本和学生谈谈金庸或古龙。金庸的小说用一副对联连起来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当教师把这一副对联写在黑板上之后,学生肯定会对这优美的文字产生兴趣,并想了解这都是些什么书。电视基本上都把这些拍成了电视剧,此时可以和学生谈谈里面的剧情,然后再趁势引导学生说“原著比电视要更为精彩”。教师还可以从中挑选几段最精彩最为有悬念的地方讲给学生听,吊足学生的胃口,用这种方法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之所以在刚开始选择金庸的书,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内容丰富,悬念重重,情节有趣,能吸引人读下去,里面的主人公个个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尤其是他的文字非常规范,笔法老练,对学生的作文也会有很大帮助。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学生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二、形式多样,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快乐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名著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能体会到乐趣。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了乐趣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1.开展辩论会。中学生已经开始对人、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也愿意和同学之间交换对事物的观点态度,而用辩论会的形式就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名著后的感受,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会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就会积极地准备参考资料,编写具体的辩论内容。辩论的过程中唇枪舌箭,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认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一站到底。《一站到底》是江苏卫视一档益智答题类节目,学生都喜欢看。选取这种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将之运用到课堂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余让学生设置有关名著的题,然后分小组整理好,采用一站到底的答题模式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名著。学生都喜欢在这种答题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为了让自己能够一站到底,学生都会积极阅读相关的名著,而且这种活动是在轻松的氛围中举行的,学生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无意间收获更多的知识。
3.才艺表演。繁忙的功课让学生摒弃许多自己喜欢的娱乐,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喜欢的才艺表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才艺展示会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同时加强和周围人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取一两节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教师可以有意地把主题设置成有关名著阅读里面相关内容的。
三、潜移默化,忌急功近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容易进入他的意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如果教师一拿上名著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哪些知识点,必须在什么时候看完或者说要记什么读书笔记之类的,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阅读名著的功能在与熏陶而不是搬运,但只要学生读得够多,丰富底蕴迟早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的。事实上,越少对学生提出不适当的记忆或是背诵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去学着名著里主人公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从而让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坚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内外的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学生一步步地爱上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件有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1.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中学生
阅读,能让我们从中获取美的享受,也可以收获很多对我们一生都有意义的东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阅读,尤其不喜欢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是普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生除了接触课本上的知识外,对课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就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各地的中考也明确规定了名著阅读作为中考考查内容。由此可见,名著阅读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如果只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去阅读名著的话,学生会很反感,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违反初衷。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中学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循序渐进,让学生爱上阅读
中学生的阅读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喜爱的书籍入手。现在的学生都爱看电视,尤其喜欢看《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一类的古装武侠电视剧。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的第一天,不妨撇开课本和学生谈谈金庸或古龙。金庸的小说用一副对联连起来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当教师把这一副对联写在黑板上之后,学生肯定会对这优美的文字产生兴趣,并想了解这都是些什么书。电视基本上都把这些拍成了电视剧,此时可以和学生谈谈里面的剧情,然后再趁势引导学生说“原著比电视要更为精彩”。教师还可以从中挑选几段最精彩最为有悬念的地方讲给学生听,吊足学生的胃口,用这种方法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之所以在刚开始选择金庸的书,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内容丰富,悬念重重,情节有趣,能吸引人读下去,里面的主人公个个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尤其是他的文字非常规范,笔法老练,对学生的作文也会有很大帮助。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学生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二、形式多样,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快乐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名著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能体会到乐趣。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了乐趣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1.开展辩论会。中学生已经开始对人、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也愿意和同学之间交换对事物的观点态度,而用辩论会的形式就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名著后的感受,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会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就会积极地准备参考资料,编写具体的辩论内容。辩论的过程中唇枪舌箭,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认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一站到底。《一站到底》是江苏卫视一档益智答题类节目,学生都喜欢看。选取这种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将之运用到课堂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余让学生设置有关名著的题,然后分小组整理好,采用一站到底的答题模式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名著。学生都喜欢在这种答题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为了让自己能够一站到底,学生都会积极阅读相关的名著,而且这种活动是在轻松的氛围中举行的,学生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无意间收获更多的知识。
3.才艺表演。繁忙的功课让学生摒弃许多自己喜欢的娱乐,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喜欢的才艺表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才艺展示会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同时加强和周围人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取一两节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教师可以有意地把主题设置成有关名著阅读里面相关内容的。
三、潜移默化,忌急功近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容易进入他的意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如果教师一拿上名著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哪些知识点,必须在什么时候看完或者说要记什么读书笔记之类的,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阅读名著的功能在与熏陶而不是搬运,但只要学生读得够多,丰富底蕴迟早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的。事实上,越少对学生提出不适当的记忆或是背诵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去学着名著里主人公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从而让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坚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内外的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学生一步步地爱上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件有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