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代陶俑不仅质朴、传神,还充满了生机和朝气。虽然是陪葬品,但它所表现的却是终日劳作的人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
关键词:汉代 陶俑 质朴 传神 生动
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出现了革新、发展的新局面。两汉时期的疆域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带来艺术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有一股奔放、热切、生命的活力。汉代的陶俑,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富于美好的神韵,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汉代的统治阶级盛行厚葬,人们受“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在冥界也要过人间一样的生活,人活着的时候所需要的一切,在冥界也同样需要。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想把生前享受的东西,统统带到死后的“世界”中去继续享用。整个汉代艺术,着重表现了汉代两个阶级的生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且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借以表现他们生前的权势和享乐生活。
陶俑,就是古代墓葬中模仿生人的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而陪葬者都是社会的下层人物,正因为如此,它们多是民间艺人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表现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再现,它们的形象和衣饰动态,不像陵墓雕刻和佛教造像那样要受一定规范的限制,而是比较自由。在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的风格,以及造型的生动活泼等方面,显得十分突出。作为陪葬品,汉代的陶俑所反映的琳琅满目的现实生活情景种类甚多:有执萁铲、捕鱼、提水的劳动俑;有交谈、哺乳、庖厨的生活俑;有说唱舞蹈的百戏俑;有吹拉弹奏的伎乐俑;有披钾射箭的武士俑。各种动物俑:牛、马、猪、狗、羊、鸭、鹅等等。甚至连耕作的水田,汲水的水井也不忘记,显示出汉代人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
从汉代出土的大量红色和灰色的陶俑,材料简单,形象朴拙,淳厚而率真,单纯而质朴。民间艺人是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概括夸张的,他们大胆删去了一切繁枝縟节,着力从整体与大的结构关系方面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形体简洁生动,力求给欣赏者一个完整而统一、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在作品中只保留、传达最主要的东西——性格特征、气韵和神态。它不求肖似,在夸张方面极为大胆、奇特,主观色彩强烈,对不同人物的情感、神韵、动态作生动的刻画,并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
陶俑的创造者是民间艺人,他们朴实的、纯真的心灵,是汉陶俑质朴特征的内在根源和决定因素。民间艺术家在气质的单纯、创作的自发性与幻想特征方面,更接近于天真的儿童。他们象儿童那样从未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情感的因素胜于理性。他们笔下的形象更富于率真的情绪,有更多的稚气和拙味。陶俑的质朴还显示着这样一个特色:它从不给自己的形式以负载过重的内容,这包括不让它再现逼肖的、繁琐的现实图画,以及不让它表现超出其形式所能容纳的观念内容。如舞俑挥手起步、踏着鼓点、婆娑多姿的动态,它重在表现舞姿的优美。在优美的舞姿中,有着强烈的音乐感和运动感。作品以简而明,只展示一种情绪,一刹间的心境,是美的愉快,使观者于不觉之间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
质朴从来都是许多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文人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在气质、品格和艺术素养各方面都大不相同,彼此的“质朴”也有质的区别。文人艺术家是“返璞归真”,民间艺术家是本色的朴与真。但两种朴与真都求内外之和谐、形式之单纯、抒情之真诚,这些又是相通的。
汉代陶俑不仅质朴、传神,还充满了生机和朝气。虽然是陪葬品,但它所表现的却是终日劳作的人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欢乐、幽默、热烈,把生活理想化,把自己的美好人格赋予自然对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特色,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不衰的幽默感和乐观精神,在汉代陶俑中得到广泛的反映和表现。彩绘陶《乐舞杂技俑》,在一个67×47.5厘米的盘座上,表现了共有二十一个人的杂技演出场面,是何等的活跃、热烈、而又那样动人心弦。人物造型古拙传神,尤其是中间四人正在作倒立、翻身软功表演,动态真是精彩极了。虽然人物的形象笨拙古老,但是,人物的情态却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在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它所构成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古拙而有气势的美。再加上俑身都用朱、黄、粉、紫、赭等色彩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神韵”历来就是中国艺术家所不断追求的。“意境”、“传神”是我国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汉陶俑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就在于通过变形和夸张所达到的“神韵”。让我们再看看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说唱俑吧,吸引、打动我们的并非是比例的技巧精确、结构的严谨,而是说唱者那伸头、耸肩、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生动、俏皮、诙谐的神情。极其传神。就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全在于作者的技巧,而在于艺术的灵魂与生命——神韵。民间艺术家只用了寥寥几笔,便把说唱者性情豪放、乐天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的长河无情地冲刷了漂浮的泥沙,淘出熠熠发光的纯金。沉睡于古墓两千年之久的汉代陶俑,仍以它完美的形式和造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仍被它生动、强烈的神态和形象所激动。它质朴、传神、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便是它艺术魅力永恒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陈通顺.美术鉴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周天游.秦汉雄风.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彬)
关键词:汉代 陶俑 质朴 传神 生动
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出现了革新、发展的新局面。两汉时期的疆域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带来艺术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有一股奔放、热切、生命的活力。汉代的陶俑,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富于美好的神韵,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汉代的统治阶级盛行厚葬,人们受“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在冥界也要过人间一样的生活,人活着的时候所需要的一切,在冥界也同样需要。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想把生前享受的东西,统统带到死后的“世界”中去继续享用。整个汉代艺术,着重表现了汉代两个阶级的生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且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借以表现他们生前的权势和享乐生活。
陶俑,就是古代墓葬中模仿生人的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而陪葬者都是社会的下层人物,正因为如此,它们多是民间艺人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表现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再现,它们的形象和衣饰动态,不像陵墓雕刻和佛教造像那样要受一定规范的限制,而是比较自由。在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的风格,以及造型的生动活泼等方面,显得十分突出。作为陪葬品,汉代的陶俑所反映的琳琅满目的现实生活情景种类甚多:有执萁铲、捕鱼、提水的劳动俑;有交谈、哺乳、庖厨的生活俑;有说唱舞蹈的百戏俑;有吹拉弹奏的伎乐俑;有披钾射箭的武士俑。各种动物俑:牛、马、猪、狗、羊、鸭、鹅等等。甚至连耕作的水田,汲水的水井也不忘记,显示出汉代人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
从汉代出土的大量红色和灰色的陶俑,材料简单,形象朴拙,淳厚而率真,单纯而质朴。民间艺人是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概括夸张的,他们大胆删去了一切繁枝縟节,着力从整体与大的结构关系方面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形体简洁生动,力求给欣赏者一个完整而统一、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在作品中只保留、传达最主要的东西——性格特征、气韵和神态。它不求肖似,在夸张方面极为大胆、奇特,主观色彩强烈,对不同人物的情感、神韵、动态作生动的刻画,并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
陶俑的创造者是民间艺人,他们朴实的、纯真的心灵,是汉陶俑质朴特征的内在根源和决定因素。民间艺术家在气质的单纯、创作的自发性与幻想特征方面,更接近于天真的儿童。他们象儿童那样从未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情感的因素胜于理性。他们笔下的形象更富于率真的情绪,有更多的稚气和拙味。陶俑的质朴还显示着这样一个特色:它从不给自己的形式以负载过重的内容,这包括不让它再现逼肖的、繁琐的现实图画,以及不让它表现超出其形式所能容纳的观念内容。如舞俑挥手起步、踏着鼓点、婆娑多姿的动态,它重在表现舞姿的优美。在优美的舞姿中,有着强烈的音乐感和运动感。作品以简而明,只展示一种情绪,一刹间的心境,是美的愉快,使观者于不觉之间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
质朴从来都是许多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文人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在气质、品格和艺术素养各方面都大不相同,彼此的“质朴”也有质的区别。文人艺术家是“返璞归真”,民间艺术家是本色的朴与真。但两种朴与真都求内外之和谐、形式之单纯、抒情之真诚,这些又是相通的。
汉代陶俑不仅质朴、传神,还充满了生机和朝气。虽然是陪葬品,但它所表现的却是终日劳作的人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欢乐、幽默、热烈,把生活理想化,把自己的美好人格赋予自然对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特色,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不衰的幽默感和乐观精神,在汉代陶俑中得到广泛的反映和表现。彩绘陶《乐舞杂技俑》,在一个67×47.5厘米的盘座上,表现了共有二十一个人的杂技演出场面,是何等的活跃、热烈、而又那样动人心弦。人物造型古拙传神,尤其是中间四人正在作倒立、翻身软功表演,动态真是精彩极了。虽然人物的形象笨拙古老,但是,人物的情态却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在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它所构成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古拙而有气势的美。再加上俑身都用朱、黄、粉、紫、赭等色彩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神韵”历来就是中国艺术家所不断追求的。“意境”、“传神”是我国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汉陶俑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就在于通过变形和夸张所达到的“神韵”。让我们再看看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说唱俑吧,吸引、打动我们的并非是比例的技巧精确、结构的严谨,而是说唱者那伸头、耸肩、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生动、俏皮、诙谐的神情。极其传神。就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全在于作者的技巧,而在于艺术的灵魂与生命——神韵。民间艺术家只用了寥寥几笔,便把说唱者性情豪放、乐天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的长河无情地冲刷了漂浮的泥沙,淘出熠熠发光的纯金。沉睡于古墓两千年之久的汉代陶俑,仍以它完美的形式和造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仍被它生动、强烈的神态和形象所激动。它质朴、传神、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便是它艺术魅力永恒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陈通顺.美术鉴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周天游.秦汉雄风.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