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福建第一街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w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明清时代中原地区屡见的豪华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然而,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栋,它便是福建邵武的千年文化古镇——和平。
  和平,位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原是一座城堡。这里至今还蜿蜒着西汉时期的旧街,街面上锃亮的青石板和河卵石印证岁月的悠远,被誉为“福建第一街”;这里文风炽盛,从开科取士以来,走出了100多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凭着这两点,古镇应该可以享受许多殊荣了,但遗憾的是,这里基本上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看来历史的烟尘将她封存得太久太久了。
  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和平,新石器时期,古越先民就在这儿繁衍生息。在古代,这里是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州的咽喉要道。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站在古镇的墙堡上,凭吊闽北文明历史,仿佛自己的思绪驶入了时光隧道。早在唐代,这里已经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街市。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
  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聚奎塔,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全长600余米,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千百年来,多少南来北往的人从这条古街走过,去追求心中恒定的目标,他们的脚步驰进了闽北历史,也驰进了中国历史。时至今日,人们仍能从大量闽北文化的史籍中,听到旧市街两侧作坊中那遥远的回声。
  我从川流不息的人流中看出,人们对古镇的缅怀,比对寺院的热情要深沉,甚至比对皇室宫殿的敬仰要真切,更震撼人心。为什么?村镇,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是中国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和平书院位于古镇的中央,建筑寓意十分明朗,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通往和平书院的青石板路,许许多多的和平学子就是通过这条路成就了功名。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过学。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门上“和平书院”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邵南人才的摇篮。
  走进和平镇,还为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叹服。“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一路上,我的心情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在这个被誉为福建最美的乡村,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的和平古镇,有文人墨客撰写的文章,也有摄影师拍摄的门楼、挑檐、窗棂。而我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摄影师,我只是古镇的一个匆匆过客,用心灵记录下自己的一份感受。
其他文献
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境内,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培田村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三龙怀抱;村外5个山头,又像是五虎雄据,风景宜人。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同时又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
期刊
下梅村保存着明清时代典型的建筑群,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梅溪下游东岸,自古以来就是茶村。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采茶、做茶,满村茶香。清康熙、乾隆年间
期刊
桂峰古民居历史上曾名桂岭、又叫蔡岭、岭头。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占地面积13公倾,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39幢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海拔550米,地处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
期刊
闽东是福建与全国的重点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在名茶之乡福安,至今仍传承着茶香传奇。  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的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张天福与“坦洋工夫”  2009年2月21日,“坦洋工
期刊
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  闽东廉溪,溪水如玉带绕着一座古村落,这里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里——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说起因何改村名,还有一段久远的往事。据
期刊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的漈下村,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一条清澈的溪流把村庄一分为二,村里遍布黄墙黑瓦、廊桥、水车、祠堂、庙宇、石头垒成的水圳和卵石铺就的小巷、沟渠,有着江南水乡的恬淡。  漈下村得名于由附近文笔峰上奔流而下的龙漈瀑布,涧水流经古村,村民沿溪而居。站在高处远眺,整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双溪夹流,美不胜收。绕村而过的漈川溪清澈透底,村民往溪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并沿溪建了一条栈道
期刊
发源于闽浙边界深山腹地的西浦溪与犀溪从西面与北面奔袭而来,在这里交融汇聚。巨大的水流碰撞声震动天庭,于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地中闪出一道峡谷,亮出一块盆地。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为避战乱从浙江会稽(今绍兴)一路南迁至寿宁犀溪的缪录,其后裔见此青山秀水之地,便逐渐移居于此,因村庄坐落溪水之西,故取名“西浦”。  福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距浙江泰顺县城仅十几公里,闽浙边界崇山
期刊
《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时语文工具书,该书收词时源流并重,古今兼收,不失为一部最具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大词典》释词时十分重视探求其源头,力求使词条下每一义项所引首条例证为始见书证。所以,《大词典》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其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是一项极其浩繁的工程,编纂过程中限于多方原因(如现在很多出土文献当时未见),所以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大词典》在书
期刊
周宁的浦源村是古老的,浦源村那条鲤鱼溪也是古老的。古老的土地总会拥有秘密,这秘密便像深埋在土中的种子,在岁月的春秋里生长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一溪鲤鱼与一个家族和谐相处800年,这个古村展现出的文化,其价值取向是崇高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快乐的,具有着同等的尊严。  渊源:神仙化身增添神话色彩  周宁县城往西5公里的浦源镇浦源村,村里住着的800多户人家,是800年前从河南荥阳迁徙而来的郑氏后
期刊
嵩口古民居星罗棋布,深藏在山涧河边,一座座各具特色,富有明清风格的古代建筑,其大院厅堂、回廊通道、屋宇飞檐、窗棂门楣,础石梁柱处处尽是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雕工细腻,纹络明朗清晰,画面清新明快,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穿行其间,无不让人感受到昔时工匠艺人的智慧、前辈为人处世的理念、耕读持家的思想……  大樟溪从重峦叠嶂的大山深处飘然而来,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嵩口古镇。嵩口位于福建福州市永泰县西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