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使学生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适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30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的十几年里,我除了上课,还带着课外活动和竞赛小组。学生们捧回了北京市的、全国的、国际的一个个奖杯,这种竞赛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教师专业知识和因材施教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要研究教学、研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创立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模式
通过30多年的教学研究,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靠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登上教育事业的新高度、新境界。同时,只要认真去做,每个教师都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30多年来,我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被融合到以后的研究阶段中,不同阶段既有相对的区别,又构成一个连续的、不断完整和深化的整体。
第一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在这11年里基本上是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进行单个研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
第二个阶段大致从1992年到2002年。从教11年后,我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通过近7 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 个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把好“上机”关。
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02年到2010年。系统地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研究。
经过近30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我创立了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这个“整体教学模式”由5大模块组成: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与管理、教学评价。“整体性”是这个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点,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是由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做得不够好,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俗地说,教学是个木桶,无论哪块木板短了,都装不满一桶水。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于创新教育也是一样。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说要进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有多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身教要重于言传。教师做了个榜样,你的思想和做法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常常从关心、了解、研究学生出发,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从中发现学生熟悉、感兴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并基本以这些问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及教学范例,将所教内容应用其中。例如,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带领我的团队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创作设计的项目学习活动“我的同学我的校园”“自助游计划”“搜索研究报告”等;又如,我为《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创作设计的学习范例“三色板”“四季”“蝴蝶飞”“开关灯”“拍苍蝇”“倒计数”“弹子球”等。这些内容均是经过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年苦思冥想的结果。这些包含着教师辛勤汗水和智慧、创意结晶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深打动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价值性也体现在其中。
第二,要重视创新环境的建设。“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土壤。没有它,创新之苗就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创新环境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硬件设施及其维护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其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这是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保障;再次是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的形成。例如,我在30多年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管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2000年设计了基于“域”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管理;又如,我创设的“利用当堂所学内容,自主创设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模式,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内容出发,自主创设,能够用所学内容解决的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并通过技术实现方案,利用完全开放的主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再如,我创设的评价体系中的过程性评价为每个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了详细的评价量规,如图1所示。
图1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的十几年里,我除了上课,还带着课外活动和竞赛小组。学生们捧回了北京市的、全国的、国际的一个个奖杯,这种竞赛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教师专业知识和因材施教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要研究教学、研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创立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模式
通过30多年的教学研究,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靠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登上教育事业的新高度、新境界。同时,只要认真去做,每个教师都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30多年来,我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被融合到以后的研究阶段中,不同阶段既有相对的区别,又构成一个连续的、不断完整和深化的整体。
第一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在这11年里基本上是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进行单个研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
第二个阶段大致从1992年到2002年。从教11年后,我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通过近7 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 个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把好“上机”关。
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02年到2010年。系统地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研究。
经过近30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我创立了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这个“整体教学模式”由5大模块组成: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与管理、教学评价。“整体性”是这个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点,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是由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做得不够好,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俗地说,教学是个木桶,无论哪块木板短了,都装不满一桶水。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于创新教育也是一样。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说要进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有多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身教要重于言传。教师做了个榜样,你的思想和做法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常常从关心、了解、研究学生出发,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从中发现学生熟悉、感兴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并基本以这些问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及教学范例,将所教内容应用其中。例如,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带领我的团队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创作设计的项目学习活动“我的同学我的校园”“自助游计划”“搜索研究报告”等;又如,我为《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创作设计的学习范例“三色板”“四季”“蝴蝶飞”“开关灯”“拍苍蝇”“倒计数”“弹子球”等。这些内容均是经过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年苦思冥想的结果。这些包含着教师辛勤汗水和智慧、创意结晶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深打动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价值性也体现在其中。
第二,要重视创新环境的建设。“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土壤。没有它,创新之苗就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创新环境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硬件设施及其维护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其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这是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保障;再次是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的形成。例如,我在30多年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管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2000年设计了基于“域”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管理;又如,我创设的“利用当堂所学内容,自主创设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模式,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内容出发,自主创设,能够用所学内容解决的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并通过技术实现方案,利用完全开放的主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再如,我创设的评价体系中的过程性评价为每个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了详细的评价量规,如图1所示。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