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指导要在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锤炼上力求做到“四新”,即:标题新、材料新、结构新、言词新。
【关键词】作文教学;指导;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往往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立意肤浅、选材平庸、结构紊乱、语言贫乏,甚至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等问题而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尽快提升呢?
一、立意高远,标题要“新”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接触点,也是表明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比如中小学生曾经不止一次写过关于“妈妈”的文章,多数学生的题目是“我的妈妈”,而优秀习作的题目却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午夜雨时”“风雨中的等待”“她笑了”。乍一看,你不禁会问:他是不是背题了?如果不是,那么他究竟写了些什么,想叙述什么事情?给读者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文章道来”的阅读欲。观一隅而知全貌,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帽子”,应该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隅”吧,因为文章内容都是为“标题”服务的。
二、选材精当,材料要“新”
作文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风尚、新认识、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一)选新颖鲜活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入胜、落笔回味无穷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温文尔雅”,不过“雅致”里藏着苛刻的严厉;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
(二)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三)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的效果。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吸引读者眼球。
三、构思新颖,结构要“新”
一篇好习作,作者会设计一个巧妙而独特的思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构思。构思技巧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开头设问,形式可以是问句,也可以是一段叙述,给人以匪夷所思之感,使读者心中产生疑问,引发兴趣,让其对下文产生期待心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个开头很有吸引力,因为它给读者设置了很多疑问。小女孩是干啥的?这么冷的天,还是个大年夜。她为什么一个人在街上走,还光头赤脚?读者自然而然想往下读。
(二)欲扬先抑法
所谓欲扬先抑法就是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褒贬情感应曲折回复,委婉含蓄,给人留有玩味的余地。贾平凹《丑石》开头部分写道:“……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抑”的目的是“扬”,“抑”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扬”,最终把作者的“丑石不丑”情怀抒发出来。
(三)巧设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或者某件事)产生误会,或者两人互相误会,从而引发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多姿多彩。所谓“人贵直,文贵曲”,平铺直叙是作文大忌,而要让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巧设误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四、语言优美,言词要“新”
写文章,要求“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一)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
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
(二)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
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韵,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
(三)妙用修辞,善用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如:“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可谓独出心裁,熨帖自然。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写道:“……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等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排比是一种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文采飞扬的修辞。语言文采斐然,给人以美的感受。优美的修辞,配上优美的语句,那你的文章可就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学大餐了。
(编辑:陈 岑)
【关键词】作文教学;指导;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往往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立意肤浅、选材平庸、结构紊乱、语言贫乏,甚至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等问题而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尽快提升呢?
一、立意高远,标题要“新”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接触点,也是表明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比如中小学生曾经不止一次写过关于“妈妈”的文章,多数学生的题目是“我的妈妈”,而优秀习作的题目却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午夜雨时”“风雨中的等待”“她笑了”。乍一看,你不禁会问:他是不是背题了?如果不是,那么他究竟写了些什么,想叙述什么事情?给读者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文章道来”的阅读欲。观一隅而知全貌,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帽子”,应该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隅”吧,因为文章内容都是为“标题”服务的。
二、选材精当,材料要“新”
作文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风尚、新认识、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一)选新颖鲜活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入胜、落笔回味无穷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温文尔雅”,不过“雅致”里藏着苛刻的严厉;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
(二)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三)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的效果。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吸引读者眼球。
三、构思新颖,结构要“新”
一篇好习作,作者会设计一个巧妙而独特的思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构思。构思技巧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开头设问,形式可以是问句,也可以是一段叙述,给人以匪夷所思之感,使读者心中产生疑问,引发兴趣,让其对下文产生期待心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个开头很有吸引力,因为它给读者设置了很多疑问。小女孩是干啥的?这么冷的天,还是个大年夜。她为什么一个人在街上走,还光头赤脚?读者自然而然想往下读。
(二)欲扬先抑法
所谓欲扬先抑法就是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褒贬情感应曲折回复,委婉含蓄,给人留有玩味的余地。贾平凹《丑石》开头部分写道:“……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抑”的目的是“扬”,“抑”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扬”,最终把作者的“丑石不丑”情怀抒发出来。
(三)巧设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或者某件事)产生误会,或者两人互相误会,从而引发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多姿多彩。所谓“人贵直,文贵曲”,平铺直叙是作文大忌,而要让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巧设误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四、语言优美,言词要“新”
写文章,要求“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一)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
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
(二)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
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韵,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
(三)妙用修辞,善用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如:“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可谓独出心裁,熨帖自然。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写道:“……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等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排比是一种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文采飞扬的修辞。语言文采斐然,给人以美的感受。优美的修辞,配上优美的语句,那你的文章可就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学大餐了。
(编辑:陈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