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但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因而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须采取与其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 年龄特点 语文学习 兴趣培养
现在有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怕写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语文课教学角度看,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忽视高中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这样就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学与用分离。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收获甚微,从失望到害怕,从害怕到丧失兴趣。
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呢?我对此有以下四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教学,注意激趣多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情感投资,用自己的真爱唤起学生的学习共鸣。
特级教师于渏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考虑到高一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江南》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引入作品为我们创设的江南美景——“雨巷”这一特定环境,让学生从油纸伞、丁香花等代表江南的意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再如教陆蠡《囚绿记》一文,我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并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散文的鉴赏方法,这些内容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所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当然,不可能所有教材都像“油纸伞”“丁香花”一样乐趣横生,但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在训练语文能力上,只有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几乎每篇教材都能挖掘出“油纸伞”“丁香花”来。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识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克服“满堂灌”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眼、耳、口、脑等感官都活动起来。我们都知道,人们在看一部电影,看一场戏时,被那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往往会忘记自己置身于电影和戏曲之中,台上台下浑然一体。教学何曾不能如此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比如上《明湖居听书》,讲到妙趣横生的白妞说书一段,我就引导学生思考:(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最后通过讨论明确:“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服帖,处处畅快?;“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声音的尖细高亢、刚劲有力?;“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写声音的婉转回旋?;“如一条飞蛇”——写声音的婉转悠扬、急促多变?;“像放那东洋烟火”——写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写声音的婉转清脆、多姿多彩?。如此一说,高一的学生定能兴趣大作,跃跃欲试。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声音的描写,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欢乐——沉思——悲愤”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感同身受。除了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外,教师更应从旁加以点拨,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使之直观化。因此,创设情景教学,唯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注意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情趣对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教师愉悦、亲切的情趣又能给学生带来兴奋和快乐的感受。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何沟通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距离,使之产生心灵共鸣是每个老师都应关注的问题。情感作为师生之间联系和交流的一种纽带,是营造轻松和谐氛围的“催化剂”。它能唤起学生幸福愉快的心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唯有投入真情,以永远年轻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友善的爱心面对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巧妙地化解师生间的隔膜,使学生在内心上产生佩服、敬重之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加强学生互助研究,真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阶段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精华,引导学生加强互助探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并最终热爱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在高一任教的时候便十分注意这方面工作的投入。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过来,感性认识仍处于高峰期,模仿和动手能力强。所以,我引导他们成立了如“课本剧改编与表演”、“错别字大扫除”、“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月’的描写”等等学生愿意参与实施的学习小组,让他们钻进课本,与古人对话,与名人交流,与山川为伍,与情感为友;更让他们走上街头,去学习,去实践,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分工与合作,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更加大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更大的兴趣。
总之,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是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 年龄特点 语文学习 兴趣培养
现在有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怕写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语文课教学角度看,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忽视高中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这样就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学与用分离。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收获甚微,从失望到害怕,从害怕到丧失兴趣。
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呢?我对此有以下四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教学,注意激趣多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情感投资,用自己的真爱唤起学生的学习共鸣。
特级教师于渏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考虑到高一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江南》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引入作品为我们创设的江南美景——“雨巷”这一特定环境,让学生从油纸伞、丁香花等代表江南的意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再如教陆蠡《囚绿记》一文,我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并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散文的鉴赏方法,这些内容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所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当然,不可能所有教材都像“油纸伞”“丁香花”一样乐趣横生,但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在训练语文能力上,只有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几乎每篇教材都能挖掘出“油纸伞”“丁香花”来。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识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克服“满堂灌”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眼、耳、口、脑等感官都活动起来。我们都知道,人们在看一部电影,看一场戏时,被那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往往会忘记自己置身于电影和戏曲之中,台上台下浑然一体。教学何曾不能如此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比如上《明湖居听书》,讲到妙趣横生的白妞说书一段,我就引导学生思考:(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最后通过讨论明确:“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服帖,处处畅快?;“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声音的尖细高亢、刚劲有力?;“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写声音的婉转回旋?;“如一条飞蛇”——写声音的婉转悠扬、急促多变?;“像放那东洋烟火”——写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写声音的婉转清脆、多姿多彩?。如此一说,高一的学生定能兴趣大作,跃跃欲试。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声音的描写,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欢乐——沉思——悲愤”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感同身受。除了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外,教师更应从旁加以点拨,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使之直观化。因此,创设情景教学,唯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注意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情趣对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教师愉悦、亲切的情趣又能给学生带来兴奋和快乐的感受。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何沟通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距离,使之产生心灵共鸣是每个老师都应关注的问题。情感作为师生之间联系和交流的一种纽带,是营造轻松和谐氛围的“催化剂”。它能唤起学生幸福愉快的心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唯有投入真情,以永远年轻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友善的爱心面对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巧妙地化解师生间的隔膜,使学生在内心上产生佩服、敬重之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加强学生互助研究,真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阶段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精华,引导学生加强互助探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并最终热爱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在高一任教的时候便十分注意这方面工作的投入。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过来,感性认识仍处于高峰期,模仿和动手能力强。所以,我引导他们成立了如“课本剧改编与表演”、“错别字大扫除”、“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月’的描写”等等学生愿意参与实施的学习小组,让他们钻进课本,与古人对话,与名人交流,与山川为伍,与情感为友;更让他们走上街头,去学习,去实践,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分工与合作,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更加大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更大的兴趣。
总之,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是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