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积极愉快和谐顺畅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学 情感交流 心理特征 科学化
一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老师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这比学识渊博更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满足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求,而是开始追求比从前更进一步的知觉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多安排一些器乐和欣赏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等。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等。所以,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则能够强化学生的乐感。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二
怎样使农村学生喜欢音乐教学的内容呢?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会使人受到刺激,引起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三
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及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一)给孩子以信心
音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人的兴趣,打动人,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行。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平时很少说话,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一曲下来,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同学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地引导她:“既然你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你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惊喜地听到她甜美的歌声。事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康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
(二)给孩子以爱心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教师必须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在我的课堂上,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有权利展示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大的快感,每一个学生都是成功者。平等、自由、开放、和谐,这是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创造,尽力发挥,让我的课堂精彩起来,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因为,我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是主人。
(三)用心启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不是想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触动孩子的心弦。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王玲.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2007,(9).
[3]王艳红.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2,(6).
[4]彭朝霞.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J].新闻天地,2009,(Z1).
[5]苑海平.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学大众,2011,(4).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学 情感交流 心理特征 科学化
一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老师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这比学识渊博更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满足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求,而是开始追求比从前更进一步的知觉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多安排一些器乐和欣赏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等。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等。所以,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则能够强化学生的乐感。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二
怎样使农村学生喜欢音乐教学的内容呢?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会使人受到刺激,引起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三
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及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一)给孩子以信心
音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人的兴趣,打动人,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行。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平时很少说话,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一曲下来,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同学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地引导她:“既然你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你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惊喜地听到她甜美的歌声。事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康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
(二)给孩子以爱心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教师必须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在我的课堂上,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有权利展示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大的快感,每一个学生都是成功者。平等、自由、开放、和谐,这是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创造,尽力发挥,让我的课堂精彩起来,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因为,我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是主人。
(三)用心启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不是想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触动孩子的心弦。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王玲.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2007,(9).
[3]王艳红.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2,(6).
[4]彭朝霞.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J].新闻天地,2009,(Z1).
[5]苑海平.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学大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