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的学习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问题导学”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技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并专注于课程的关键点.因此,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推广实践.本文分析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大问题导学”的概念,并建议在小学教育中使用此种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学生思维;发展策略
一、如何应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方法
(一)基础在于科学确定“大问题”
要有效地使用大问题导学方法,数学教师需要在使用大问题导学之前识别确定“大问题”.遵循“大问题”的定义,有必要事先了解本课程教学中涉及的重点、难点,确定一节课主要要研究的“大问题”.
(二)关键在于探究“大问题”
提出了“大问题”,围绕“大问题”,结合导学单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自学、交流、分享,解决“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有效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大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三)升华在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基于“大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应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多的是应对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二、通过“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策略
(一)“大问题导学”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新課程明确提出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机械记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大问题导学”正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灵活思考,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授“乘法”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5 5 5 5 4=?”让学生使用简单的乘法法则计算.在这个“问题”提出时,学生将会有多种选择,包括:将上面的等式转换为4×5 4并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认同学生的想法,并提供更详细的建议,以便他们可以提出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将上述等式转换为5×5-1并执行操作.在这个解决方案中,学生将看到没有出现的“5”这个数字.这个想法是一种奇妙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和指导这一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其表现为由大脑形成的图像展开思考.在某种经历之后,人们会形成印象,会在未来的思考中借用已经形成的这些事物的形象.对小学生来说,发挥想象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心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使用“大问题导学”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在讲授“余数”时,许多学生不理解余数的概念.设定“大问题”时,教师应围绕如何着重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让学生明白余数的概念.在课堂上布置问题1:“有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孩子.平均每个孩子分得几个苹果,余下多少苹果?”问题2:“11个孩子玩游戏,每组有3个孩子.可以平均分为几组?余下有多少孩子?”教师可以用粉笔代替苹果来组合摆放,解答问题,为学生创建特定的形象记忆.接下来为了进行问题2的分析,选择11名学生直接借助前一题形成的表象进行演练,并回答问题.在学生获得认知后,教师可以以此类推,继续提出问题3:“将9支铅笔平均分配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有几支铅笔,有余下的铅笔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了解余数概念的本质,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教师也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在形象思维中思考的能力.
(三)利用“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表明学生对问题和解决方案很认真严谨.在探讨问题内在联系时,有必要遵循实际对象的客观规律,并在思维过程中保持逻辑性.讨论和分析过程要具有说服力.逻辑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在数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学习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加以提高的,以便学生能够思考得更严谨准确.例如,在教授“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头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一个“大问题”:“20÷2=10;200÷20=10;2 000÷200=10.”请学生在看到这个表达式后,考虑该表达式的含义.在学生看来,教师同时增加数学方程1,2和3的除数和被除数.“当除数被除数同时增加时,商有不同吗?这三个表达式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吗?”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还可以从中学习锻炼思维能力,进而可以独立分析问题,切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结 语
“大问题导学”教育模式直指教学的本质,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探究一节课的关键点,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大问题导学”的方法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为数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何乃韶.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5(1):24,39.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学生思维;发展策略
一、如何应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方法
(一)基础在于科学确定“大问题”
要有效地使用大问题导学方法,数学教师需要在使用大问题导学之前识别确定“大问题”.遵循“大问题”的定义,有必要事先了解本课程教学中涉及的重点、难点,确定一节课主要要研究的“大问题”.
(二)关键在于探究“大问题”
提出了“大问题”,围绕“大问题”,结合导学单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自学、交流、分享,解决“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有效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大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三)升华在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基于“大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应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多的是应对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二、通过“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策略
(一)“大问题导学”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新課程明确提出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机械记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大问题导学”正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灵活思考,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授“乘法”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5 5 5 5 4=?”让学生使用简单的乘法法则计算.在这个“问题”提出时,学生将会有多种选择,包括:将上面的等式转换为4×5 4并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认同学生的想法,并提供更详细的建议,以便他们可以提出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将上述等式转换为5×5-1并执行操作.在这个解决方案中,学生将看到没有出现的“5”这个数字.这个想法是一种奇妙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和指导这一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其表现为由大脑形成的图像展开思考.在某种经历之后,人们会形成印象,会在未来的思考中借用已经形成的这些事物的形象.对小学生来说,发挥想象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心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使用“大问题导学”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在讲授“余数”时,许多学生不理解余数的概念.设定“大问题”时,教师应围绕如何着重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让学生明白余数的概念.在课堂上布置问题1:“有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孩子.平均每个孩子分得几个苹果,余下多少苹果?”问题2:“11个孩子玩游戏,每组有3个孩子.可以平均分为几组?余下有多少孩子?”教师可以用粉笔代替苹果来组合摆放,解答问题,为学生创建特定的形象记忆.接下来为了进行问题2的分析,选择11名学生直接借助前一题形成的表象进行演练,并回答问题.在学生获得认知后,教师可以以此类推,继续提出问题3:“将9支铅笔平均分配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有几支铅笔,有余下的铅笔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了解余数概念的本质,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教师也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在形象思维中思考的能力.
(三)利用“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表明学生对问题和解决方案很认真严谨.在探讨问题内在联系时,有必要遵循实际对象的客观规律,并在思维过程中保持逻辑性.讨论和分析过程要具有说服力.逻辑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在数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学习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加以提高的,以便学生能够思考得更严谨准确.例如,在教授“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头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一个“大问题”:“20÷2=10;200÷20=10;2 000÷200=10.”请学生在看到这个表达式后,考虑该表达式的含义.在学生看来,教师同时增加数学方程1,2和3的除数和被除数.“当除数被除数同时增加时,商有不同吗?这三个表达式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吗?”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还可以从中学习锻炼思维能力,进而可以独立分析问题,切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结 语
“大问题导学”教育模式直指教学的本质,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探究一节课的关键点,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大问题导学”的方法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为数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何乃韶.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5(1):24,39.